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季羡林一向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其主要是研究东方文化和印度学的。不管怎样,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经历坎坷的文化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指出,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季羡林先生何以如此自信呢?笔者试图从三个角度分析及证明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 标签: 三十年 季羡林 河西 河东 文化交流 文化特点
  • 简介:文化认同影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因此构建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福建与台湾关系源远流长,分析两地文化形态和两地青少年文化认知的异同,进而探索两地青少年的交流路径是构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文化认同 闽台 青少年 交流
  • 简介: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问题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离不开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在新疆,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关乎到新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乎到新疆顺利完成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没有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就很难完成。

  • 标签: 中华民族文化 人民 新疆 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小康社会 跨越式发展
  • 简介:文化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促成民族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与凝聚的核心力量。以百年共和为时间轴,以海外华人国族认同①为主题,通过分析其过去的成绩、现在的问题及将来的挑战,不妨将人权、民主、自由等"普适性"价值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价值融于一体,即以"尊重"和"平等"作为华人社会价值支点与导向,藉此求得"礼"文化的浴火重生及一个"知好礼"家园的实现。

  • 标签: 海外华人 国族认同 文化兴国
  • 简介: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现象严重损坏了法治在司法审判、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正义形象,法官角色的社会认同出现了严重危机。我国法官角色社会认同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原因,包括:法律权威的独立性缺失、法律制度的异域化移植、道德基础的普遍性质疑以及法官角色的多重性紧张等诸多因素。面对法官角色社会认同的迫切需求以及当前法官角色社会认同的危机现状,应从挖掘本土法制资源、规范司法运作模式、注重审判效果统一和消解法官角色紧张等四个方面建构法官角色的社会认同

  • 标签: 法官角色 社会认同 社会转型
  • 简介:女性青少年瘦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该现象的成因与认同问题具有相关性。青少年期是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女性青少年瘦身的实质即通过塑造身体以获得个体或社会的认同。对于女孩自身以及社会而言,这种获得认同的方式均存在诸多风险,理当予以重视和消解。

  • 标签: 瘦身 身体 认同 女性 青少年
  • 简介:西方宪政民主是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国家的需要;西方宪政民主产生和根植于西方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不能成为宪政的普遍模式;中国超大国家的特殊性、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宪政民主道路。

  • 标签: 宪政民主 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 简介: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历史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实践课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历史专业的实践课设置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这对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迷失自我,在科学主义盛行、人文情怀日渐淡漠的当下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文化认同感 华南农业大学 历史系 培养 实践教学 高校
  • 简介:“新媒介素养”是近年来媒介素养领域的前沿话题。从“新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内容出发,在教育实施主体、教育设计与内容、教学方法等几方面综合介绍当前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新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情况,具体如下:集中对新媒介的考察和运用;立体化、全方位的渗透;分散零碎,尚无整体性的教学体系;实验意味强,教育实践与理论建构互相支持。为此建议我国推进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尽可能采取如下途径: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渗入课堂教学,培养社工等社会力量,培训师资,鼓励新媒介开发商参与,向家长普及新媒介素养知识等。

  • 标签: 新媒介素养教育 项目式教学 参与式学习 美国经验
  • 简介:西方媒体自我标榜的“新闻自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新闻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受到更严格的法律、文化和社会的限制;西方媒体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独立性,它只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只会成为所谓“主流社会”的工具;新闻的真实性或客观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新闻本质属性的全部。西方敌对势力宣传西方新闻观,鼓吹抽象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反对党对媒体的领导,打开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搞乱人们思想,颠覆国家政权。

  • 标签: “新闻自由” 媒体独立 客观公正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的认同中存在内在优势、内在劣势、外在优势和外在劣势,必须综合分析其内外环境得出策略,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对基层政府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政治认同 民族地区 基层政府 农民
  • 简介:义务论是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果认为义务与权利的相互依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义务论的忽视便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西方近代来说,权利学说占据主导地位,但义务论没有因此而被摒弃。相反,在与权利学说的相互补充当中,近代义务论发展出诸多新的观念。以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重要的思想家为例,试图从中寻找近代义务论的发展线索。

  • 标签: 义务 权利 德性
  • 简介:代表是政治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汉娜.皮特金的经典著作《代表的概念》问世以来,西方很多学者们加入到对代表的本质和内涵的争论中。皮特金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代表分为两个维度、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代表概念的理解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以选区为基础的授权、责任以及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同时,由于边缘少数群体对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代表制的不满,很多学者开始集中关注非地域性的群体代表制;但是上述几种研究方式都是以议会为中心来考察代表,无法把握现实中存在着的议会领域之外的代表形式,为了统合现实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代表现象,安德鲁.雷菲尔德试图作出一种一般化代表理论的尝试。为了更好地理解代表,建议应该对代表在不同领域或层次的内涵,做分类处理。这样既能体现出代表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又能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领域或层次中的代表,不致于发生领域的混淆或错乱。

  • 标签: 代表 皮特金 标准解释 群体代表制 一般化的代表理论
  • 简介:鄂西土家族青年的国家认同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拥有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积极的民族团结观和良好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鄂西土家族青年较高的国家认同度对鄂西青年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鄂西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剖析鄂西土家族青年较高国家认同度产生的原因,探寻其进一步强化巩固的策略,旨在研究少数民族青年国家认同的基本条件和引导规律,提高少数民族青年政治教育的效果。

  • 标签: 鄂西土家族青年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
  • 简介: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由利益分化引起社会分化,从而引起价值和信仰领域的危机,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的建构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展开和整合。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关注国民利益、教育体系、现代传播方式、理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机荆保障等措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建构与认同

  • 标签: 十八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当前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正悄然遭受着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借助其强势的世界话语权,向中国兜售裹挟西方价值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其真实目的是要通过消费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来消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瓦解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在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以物质成果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来抵御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消费 消费正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简介:政治系统稳定需要人民对执政权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认同构建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主导意识形态领导权,政治认同主题根据具体历史情况而发生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政治认同的主题转换经历了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层的急剧变化,从自身代表性的角度重建政治认同,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核心的中国梦.

  • 标签: 政治认同 小康社会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 中国梦
  • 简介:西方的价值是普世的,中国的价值是特色的。这就是现时代的“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这里的外国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以1789年《人权宣言》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成果就是以政治普世价值取代了宗教普世价值。近代科学革命,强化了西方“发现”人类普世价值的中心论与优越感,代表性的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直到近300年后爰因斯坦相对论,才给牛顿定律划出边界——所谓的万有引力普世规律只是在宏观世界起作用,

  • 标签: 西方中心论 普世价值 万有引力定律 幻觉 欧美发达国家 《人权宣言》
  • 简介: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与道德分离包含丰富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不再建立在道德之上,而是另有根基;政府不承担道德职能,政治不得干涉道德等。人们通常主张的政治与道德分离关注的是,政治与道德分属外在事务与内在事务的不同领域,应该互不干涉。这个主张的存在是由于西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教分离的传统,发达的公共领域和隐而不宣的道德文化土壤为其提供了保障因素,在规范政府行为、保护个人权利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肯定。但它既忽视了对政治的道德基础问题的讨论,也忽视了自身得以产生并赖以运行的社会文化土壤,有以偏概全之嫌,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

  • 标签: 政治 道德 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 洛克 古典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