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印度非投资经历了-个投资目的地日益增加、投资领域日益多样的发展过程.2008年印非论坛峰会召开以来,印度非投资进入-个新阶段.当前,印度非投资呈现出投资与战略相结合、投资机制化、投资领域多样化以及投资目标国众多的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印度非投资,促进了印非经贸关系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关系,并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内涵,引发了域外大国在非洲的多边互动,增加了非洲的地缘政治影响.不过,印度非投资也存在分布过于集中、投资总量相对较小、部分投资项目与非洲发展实际不符等问题.

  • 标签: 印度 非洲 投资 影响
  • 简介:中国韩公共外交有助于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中韩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两国文化的和合共生。中国的韩公共外交有着以下主要特征:两国高层领导在此议题上高度良性互动,人文交流是主要纽带,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精英与主流媒体则是突出舞台。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国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与文化交流方式有待改进,美国、日本的竞争与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等问题不容低估,中国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这个议题上的舆论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进一步夯实韩公共外交的社会基础,升级韩公共外交的文化交流方式;管控美日的负面影响,不刺激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优化在朝鲜半岛安全与统一问题上的议程设置,化被动为主动。

  • 标签: 中国 韩国 中韩关系 公共外交
  • 简介:本世纪以来,印度非洲的发展援助迅速扩大,其援助对象和主要领域都经过优先选择,在援助手段上呈现出“柔性”特征,援助机构的整合也有所进展.印度扩大非发展援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全球大国形象,获取能源和开拓市场、扩大贸易,应对在非印度移民利益,以及同其他新兴大国竞争在非洲的影响力.在启动多项非发展援助项目的背景下,印度非战略意图取得了-定成效.但-些因素也制约着印度非发展援助战略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印度 非洲 发展援助
  • 简介:长期以来,巴基斯坦都是一个电力、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产不足,石油等需要大量进口的国家。能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巴基斯坦的农业、工业生产,耗费了其大量宝贵的外汇,削弱了政府的投资能力,影响了经济稳定和安全,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每个国家都应该高度重视其能源生产。

  • 标签: 能源 短缺 影响 巴基斯坦
  • 简介:对于最终裁决,国际法学界普遍认为它将会是一份中国不利的裁决。中国坚持仲裁庭对案件无管辖权,其做出的裁决非法无效,中国不具有拘束力,中国不会承认,更不会执行。菲律宾和有关各方则坚称既然中国是《公约》的缔约方及案件的当事国。仲裁庭所做的程序性和实体性裁决均中国具有拘束力,它们也会借助所有可能的途径、采取各种手段向中国施压,以期逼迫中国承认并执行裁决。针对这一形势,中国外交部门已经广泛寻求并获得了不少国家对本国南海政策的支持。显然,裁决出台后,中国和菲律宾及有关各方将会围绕该案展开新一轮的外交、舆论、军事对抗,南海冲突势必随之升级。

  • 标签: 南海政策 前景预测 仲裁案 外交部门 《公约》 军事对抗
  • 简介:自海牙的国际仲裁法庭做出了有关南海仲裁案的管辖权审理裁决之后,该案已经进入了实质部分的审理。自2013年菲律宾提出相关诉讼,至今已过去三年时间。三年之中,南海问题变得越发复杂和敏感,而中国也同时面临着现实和法律两个层面的压力。日本作为本地区内的一个海洋强国,基于各种利益考量,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关注。本文将对仲裁庭做出的管辖权裁决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日本学者关于该案的相关研究和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简单的介绍,为该问题的各位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中菲南海仲裁案 日本 看法 立场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普遍关注.作为中国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缅甸总体上反应比较积极,但具体行动不多.缅甸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中国想要塑造周边经济和安全共同体的举措,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缅甸自身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是缅甸发展的一大机遇,缅甸可以借此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政经合作,缅甸社会普遍担心安全利益受损、中国在缅影响力过大等.中国在缅甸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双边之间的认知差异,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促进双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缅关系 缅甸 昂山素季 密松
  • 简介:印度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失衡、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等严重的水安全问题,印度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的冲击。地下水供应难以持续,地面供水效率低下将严重制约印度农业发展,成为印度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甚至可能引起农业地区局势动荡。水短缺、水污染、水价格将直接影响印度工业发展,并从供水保障、能源保障、原料供应、产业与贸易布局等侧面制约莫迪政府力推的“印度制造”。水危机印度城市化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不健康饮用水的直接影响和接触污水及蚊虫滋生导致的间接影响已成为印度公共卫生的巨大威胁。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印度的财政健康,反过来又制约了水利投资,导致水问题进一步恶化。

  • 标签: 水安全 可持续发展 “印度制造”
  • 简介:德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性质的国家,但统一后的德国决心成为海洋强国。它在追求海权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海权思想。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德国海权的影响、相对于优势海军的海军战略以及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意志等。从德国追求海权的战略实践上来看,1871—1945年的德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做出了追求海权的大胆尝试。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德国追求海权的思想和实践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有诸多启示可供借鉴。

  • 标签: 德国 海权思想 海权实践 中国 启示
  • 简介:近年来,乌克兰危机、克里米亚入俄等事件发生后,面对西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俄国内引发了新一轮“转向亚洲”的争论。随着俄罗斯调整外交策略,其亚洲政策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亚洲政策新动向的动因和局限,及其中俄关系的影响,归纳出当前中俄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标签: 俄罗斯亚洲政策 新动向 俄罗斯外交 中俄关系
  • 简介:印度国内中国“一带一路”计划总的来看持疑虑、排斥和警惕的态度,致使印度政府至今未能给予明确支持。针对印度的认知和反应,中国应对印度的合作持有坚定信心,明确提出“丝路文化交流”方案以对接印度的“季风计划”,深化双方经济合作和力求在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双方知识界和媒体交流,避免误判,并争取印度周边国家的了解和支持:

  • 标签: “一带一路” 印度 认知反应 策略
  • 简介: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志南海主权的报道,甚至是英法日等国侵占东、西、南沙的文字记载,都浓墨重彩地审视着岛屿上的诸多庙址。民国政府在处理西沙群岛开采权、“九小岛”主权等争端上。流露出了对待南海诸岛“庙宇”的两种态度:作为主权物证之“庙宇”.作为“迷信神权”之“庙宇”。这种认识的转向与该时期的《取缔寺庙笺迷信活动函》、《神祠存废标准》等文化政策相关,自然未纳入保存范围的南海诸岛“庙宇”在建筑修复、文化保护上不被重视。1946年收归三大群岛后,庙宇遗址的文化报道与记载明显增多。“庙宇”所指向的渔民文化成为报纸杂志叙述的重点,这对现今南海诸岛的“庙宇”文化研究,抑或是海洋文化研究,以及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应具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都有重大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南海诸岛 庙宇 报刊 晚清 文化转向
  • 简介:本文试图聚焦印度国内中国在印度洋的行为的争论。作者首先介绍了印度和中国各自印度洋地区(IOR)的基本认识。这对于理解印度国内印度洋的普遍认识至关重要。然后,作者叙述了印度议会对中国在印度洋活动的争论,尤其重点阐释了不同议会成员(MPs)对此活动的议论和疑问,以及印度政府的回应。最后,作者分析了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在过去几年对此问题的报道,以解读印度国内的观点。通过研究中国较为关注的印度国内智库和研究机构的观点与看法,本文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 标签: 印度国内争论 中国 印度洋 活动
  • 简介: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印尼,其新任总统也提出“海洋强国”的施政理念.由此引发印尼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印尼合作前景的强烈关注与讨论.本文聚焦印尼社会各界“一带一路”的反应与讨论,从3个方面,即“一带一路”是中印尼合作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是“威胁与控制”、“一带一路”可能引发印尼的社会冲突,来考察与分析印尼社会各界“一带一路”的认知.本文认为以下3种观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印尼政府相关部门与相关利益群体“一带一路”倡议抱有积极的认知与反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印尼合作与印尼发展;第二是知识界精英则普遍保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认为“一带一路”负面影响较大,是“新殖民主义扩张”的表现;第三,有学者警告关注中国在印尼影响的扩大与加深可能会激化一些社会矛盾.毋庸置疑,“一带一路”为中印尼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需要中印尼双方共同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负面认知与影响,努力推动中印尼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

  • 标签: 一带一路 印尼 全球海洋支点
  • 简介:菲律宾和仲裁庭滥用程序,强行推进仲裁,不仅严重侵犯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的合法权利,完全背离了《公约》的宗旨和目的,损害了《公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而且严重破坏了当代国际法的基本结构和秩序,成为国际法发展进步的历史上一个逆潮流而动的恶劣案例。

  • 标签: 国际法 法秩序 仲裁案 负面影响 当代 南海
  • 简介:历史上,美国是擅长利用宣传的国家,但将一个少数族裔为对象、针对一种语言的受众而不是针对一个地域进行宣传还是个少有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为遏制共产主义、遏制新中国,诱导人们心向"自由世界",美国专门针对东南亚华人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这场"思想之战"是以政府宣传机构为主、私人机构为辅,借助台湾和香港两个宣传基地,通过多种媒体手段,不同的宣传类型进行跨国、跨区域宣传,它糅合了内政与外交,模糊了政府宣传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区别。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场宣传战才日渐式微。本文试图通过近年来的美国解密文献、美国新闻署、中情局等的档案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勾勒冷战初期(1949—1964年)美国东南亚华人的宣传战的概况。

  • 标签: 冷战 宣传 美国 东南亚 华人
  • 简介:美国、中国、印度是亚太区域三个非常有分量的国家行为体。截至目前,三国已分别在双边层面建立起了不同内涵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大三角”模式趋于明朗化。美国是“战略大三角”关系的主导者,正在崛起的中国和印度都将对美关系视为本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印度成为中美两国竟相争取的伙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亦借势发展与美国、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其大国意象。中国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平衡对象,一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应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印度共同分担美国重新规制亚太的压力。当然,由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个持续施力的过程,美国、中国、印度三角关系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尚未完全成型,值得持续关注。

  • 标签: “亚太再平衡”战略 “战略大三角” 规制压力 美国 中国 印度
  • 简介:海洋自由是现代海洋秩序的原则之一,其内涵包括和平时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赋予各国在不同海域不同程度的权利;以及战争时期,在规范海上封锁基础上,中立国船只自由航行和贸易的权利。从海洋政治的历史演进来看,先后有四个部分进入海洋自由完善的进程之中:提出海洋自由原则、界定海洋自由的权利边界、否定私掠与海盗以及完善战时海洋自由。和平时期的海洋自由常常被一些国家曲解和利用,战时海洋自由在二战之后被迫中断。从历史来看,权力斗争伴随海洋自由制度完善的整个过程,海洋大国则发挥了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当权力斗争没有导致权力转移时,海洋大国会促使海洋霸主修正既有制度,或否定海军大国的不合理行为来完善海洋自由制度。当权力斗争导致权力发生转移时,霸权在海洋大国间的转移推动海洋自由制度的合理部分不断被引入、继承、积累和固化。

  • 标签: 海洋自由 内涵 海洋大国 权力斗争
  • 简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和单位施动者之间是相互构成关系,进而进一步影响施动者的对外行为。由于冷战后体系结构变化和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变化,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俄罗斯东南亚地区的外交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冷战后俄罗斯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分为两个层次:双边层次和俄罗斯与东盟的多边层次。

  • 标签: 建构主义 俄罗斯 东南亚 外交
  • 简介:随着印度洋战略价值的上升,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基础上推出了“印太”战略,其战略实质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缔造战略支点,并将其塑造成美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它们自身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在美国“印太”战略的引导下,战略支点国家将对南海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将加剧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化。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考察美国“印太”战略特别是其支点国家南海问题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有益于我们全面地分析南海地区的安全形势,提出应对策略。

  • 标签: 美国 “印太”战略 南海问题 周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