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最近几十年,心理学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法学研究中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合同法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考察禀赋效应对默示条款的影响,也用实验方法研究影响违反合同的几个因素中哪个因素发挥最大的作用。在侵权法领域,实验被用来验证后视偏差和结果偏差等心理因素对侵权法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并且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试图消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在决定侵权赔偿数额时,人们也研究了禀赋效应对陪审团确定赔偿数额的影响。最后,实验也被用来研究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影响因素,比如测试案件的伤害程度和被告的财富以及陪审员的个人心理因素是否会影响陪审员的决策。

  • 标签: 实验方法 禀赋效应 后视偏差 惩罚性赔偿
  • 简介:调解是法官与当事人进行心理博弈的过程,在调解实践中,因调解程序和方法运用失当而导致调解效率不高、社会效果不佳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调解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在认知上存在误区、盲区有关。调解效率和效果从哪里来?要从科学中来。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文化资源,是值得我们充分研究、掌握和利用的。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技术性手段,逐步掌握当事人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促使审判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 标签: 民事诉讼调解 心理学 调解方法 技巧
  • 简介:"体系"与"法律体系"的思想源远流长。从近代早期直至19世纪"非欧几何"诞生之前,严格的公理化—演绎性体系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以来法学领域逐渐反对法律公理(规则)的演绎方法,而转向价值论—目的论上的"内部"体系模式。当代法律理论则从规范论—道义论层面对上述两种模式加以重构,提出了规则—原则相结合的法律规范体系模式。其中,法律规则与规则之间根据逐级授权关系形成了特定的层级构造;法律原则与原则之间则形成了抽象的、没有绝对优先关系的客观价值秩序;此外,法律规则基于特定"形式原则"的支撑,通常优先于法律原则。由此得到的法律体系具有规范性、程序性与动态性,兼顾了规则的确定性与原则(价值)的开放性特征。

  • 标签: 公理化—演绎性体系 规则/原则—模式 客观价值秩序 形式原则
  • 简介:时间:2013年10、11月;地点:北京东城区东总布胡同社科院宿舍潘先生寓所;受访者:潘汉典先生(文中以潘表示);采访者:潘先生弟子白晟(文中以白表示)。访谈缘起博登海默是中国法学界,特别是法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德裔美国法学家,其代表作《法理学》于1940年由美国麦格罗·晓尔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于196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幅修改的修订版(第二版)《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197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即第三版)。

  • 标签: 《法理学》 1940年 博登海默 访谈录 大学出版社 出版公司
  • 简介:从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出发,可以构建出一套"转型法理学"的理论路径。不同于主流的规范法理学路径。转型法理学是一种以"有效治理"为中心、以二元合法性间的张力为主轴、以组织化调控与科层制治理间的矛盾关系为具体分析对象、以"政党国家"主导下的"综合治理观"为指引的分析框架。转型法理学在秉持转型政治时问观的前提下,预设了一种"国家中心主义"立场,提倡"治理的经济学"原则和"转型权利论"视角,主张在法理学研究中找回国家。转型法理学并不试图取代规范法理学,而是坚持在批判、反思后者的基础上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互补。

  • 标签: 转型法理学 政党国家 二元合法性 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