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推动法学科学和现代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内在要求,是中国法学学术共同体历史使命。深入开展法学范畴研究、协同推进法理研究、并将法学范畴研究和法理研究有效对接,是实现法学科学和现代必由之路。论文以追忆1988年"全国法学基本范畴研讨会"为铺垫,论述了在中国法学新时代全面深化和拓展法学范畴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重要意义,探讨了深化和拓展法学范畴研究路径和方法;分析了大力推进法学范畴研究与法理研究互相对接客观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方法上可能性,探讨了法学范畴研究和法理研究互相对接路径和方法。把法学范畴研究与法理研究对接起来,其要义就是把"权利本位"与"法理中心"并轨,构建以权利为本位、以法理为中心新时代中国法理学。

  • 标签: 法理 法学范畴 权利本位 法理中心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两次修改中一再规范与完善有关证人出庭制度规定,但证人出庭率低、证人出庭制度失灵司法现状却始终未得到有效改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推进刑事庭审实质改革为解决这一司法痼疾提供了契机。通过对A市"庭审实质"试点刑事示范庭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在试点示范效应下证人出庭率有显著提高,但出庭证人以控方证人为主,且依然存在关键证人出庭标准模糊、证人询问规则不详、当庭证言采信规则缺失等问题。未来改革进路不应仅停留在强化证人出庭、提高证人出庭率单一视角,应在诉讼制度改革框架之下,以改变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审判模式及法官印证证明模式为前提要件,进一步明晰证人出庭必要性审查标准,将司法资源集中于疑难、复杂或有争议刑事案件关键证人出庭,确立出庭证言询问及认证规则,以实现证人出庭效果最优。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证人证言 证人出庭 实证研究
  • 简介:在欧美,警察权变迁经历了两次“脱警察”,通过分权和分工,从国家行政、内务行政同义词渐渐走向组织法意义,从警察概念分化出来其他机构和人员不得再使用“警察”名称。第一次与分权有关,通过与军事权、财政权、司法权等分离,警察权逐渐限定在内务行政领域。第二次与政府组织体系分化、职能进一步分工有关。通过不断明晰警察权目的,将政府一些职能从警察权之中剥离出去,警察权也便与内务行政有了一定区分。我国自清末起步现代警察制度,通过组织体系重构,延续了衙役、保甲等传统职责,对警察权认识直接取自欧美晚近警察概念。也经历了分权与分工,通过“脱警察”逐渐限缩警察概念与警察作用,但不彻底。建国之后形成“多元分散”警察体制存在着进一步改革空间。

  • 标签: 警察权 脱警察化 变迁
  • 简介:不同于传统国际法理论,国际环境损害责任不以国际不法行为作为责任必要构成要件,责任主体多样,不严格适用过错原则。在这些特点影响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呈现出私法趋势。在引入损失分担原则后,严格责任被适度软化,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归责原则实现重构,私法倾向大致体现三个方面,国际法委员会立法态度,国际造法性条约实践及其解纷方式,责任制度模式选择。私法趋势应强化国家补充责任理论运用,坚持损失分担和风险预防原则,适度软化严格责任,赋予解纷机制以污染者付费内涵,还需正视传统国家责任理论运用,加强国际环境法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机互动。

  • 标签: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 国家责任理论 严格责任 损失分担机制 私法化趋势
  • 简介:政府主导推进是中国城镇重要特质。当前城镇建设依赖行政权力规划单一思路,在行政逻辑下被赋予了多重发展意象,同时在"家父主义"影响下行政权力不断扩张。政府主导模式下城镇容易导致政府行为失范、人口城镇迟滞和农村治理秩序失衡等问题。构建"共建共享"型城镇法治进路,需要以实现"人"城镇化为根本目标,扩大公众参与,形成行政规划与民间自发双向耦合机制,以程序为核心加强对政府权力及其行为规制,坚持平等协商、理性对话法治思维,以柔性沟通替代刚性压制。

  • 标签: 城镇化 法治 程序规制 人口城镇化 共建共享
  • 简介:民商分立还是民商合一,这是个亦旧亦新问题。在日本,随着商法典若干内容单独立法,商法典内容不断"减少"。正在进行日本民法典大修订中,还曾设想由民法吸收商法典中商行为法总论内容。虽然这一设想最终未占上风,但如何划定民法与商法分界线今后可能重新上升为一个重大命题。"商世界"有不少特殊理念和制度,想要把"商世界"所有问题都放入膨胀民法典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立法形式"合一"或"分立"问题,更重要是厘清什么是"商"并探索其具体规制原理。明确"民"与"商"各自世界差异,在考虑二者各自特殊性和差异基础上立法才是应有之道。近年来逐渐盛行B2C(Business-to-Customer)型交易恰处于"民"世界与"商"世界居中位置,厘清B2C型交易规制原理是解决上述问题先决条件。本文以2005年修改《日本公司法》与《债权法》修改为中心探讨。

  • 标签: 民商分立 民商合一 商法典 B2C立法形式 民法典
  • 简介: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须臾不能脱离法律制度,其中经济法尤为重要。基于“现代—经济体系—经济法”理论框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复杂结构由多个层面的诸多要素构成,需要经济法有力支撑;经济体系走向现代过程中结构优化,需要经济法促进和保障。因此,经济法对于经济体系现代不可或缺,应弥补实践中忽视经济法相关功能缺失。此外,还应将公共经济纳入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等多重二元结构优化,并在法治框架下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这既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以及整体现代,又有助于拓展经济法发展理论和法治理论,深化发展法学研究

  • 标签: 现代化 经济体系 经济法 功能补缺
  • 简介:悔罪一般在量刑和行刑阶段发生作用,悔罪悔是“已然之罪”,所以悔罪是属于罪后情节。而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定罪情节只限于罪中情节,而罪后情节出现在犯罪发生之后,本身脱离了犯罪构成要件,不可能属于定罪情节。所以原则上,罪后情节是作为量刑情节存在,通过犯罪行为人罪后行为影响犯罪行为危害及其程度,表现其对自身犯罪态度,体现其主观恶性程度,从而影响具体量刑。那么悔罪对于定罪作用何在,从我国刑法第十三条“但书”条款入手,可以理解为悔罪情节在定罪阶段起到出罪效果,此外,司法实践中还出现了因考量悔罪表现而酌定不起诉案例等等,因此,通过对于刑法中悔罪问题在定罪阶段作用,是影响“预防刑”重要情节。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定罪阶段“悔罪”刑法意义,是刑法体系完善必然趋势。构建科学且规范悔罪机制,并合理地适用于司法实践,是刑罚目的内在要求。

  • 标签: 定罪 悔罪 情节 人身危险性
  • 简介:改革开放后,最早法律实证研究受到共产党调研传统影响,以描述法律实践状况、提供立法和政策参考为依归。后来研究受法制现代思潮影响,以农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为研究内容,有较强价值预设,因问题意识外在于实践而未形成学术传统。苏力研究着眼微观场景反思法制现代范式,诉诸事理阐释法理,从理论关切回应现实,在学界掀起了一股浪潮,但因实践取向不彻底而未形成可传承学术传统。目前,法律实证研究在回应法治实践需求中繁荣发展,问题意识更加广泛,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方法运用更加丰富。同时,也出现了分化,在不同学科中分布不平衡,呈现出"法律实证研究"与"法律经验研究分野。在繁荣与分化背后,法律实证研究面临总体性挑战,缺乏宏大集中问题意识和理论关怀。因此,需要开拓多学科理论视野,强化面向中国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开展多层次学术共同体建设。

  • 标签: 法律实证研究 问题意识 法治实践 学术传统
  • 简介:云计算服务是将数据中心、服务器、数据库、磁盘存储、网络带宽等软硬件资源封装后向社会公开提供底层标准技术服务。云计算服务具有数据存储分散性、提供服务底层性、客户数据私密性等特点。《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赋予了网络服务提供者"通知—删除"法律义务,但未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概念进行界定。当出现侵权时,云计算服务提供者面临保护用户数据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双重困境。从学界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法理基础来看,云计算服务提供者是否属于《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充分考虑云计算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内容、对侵害行为是否具有直接控制力、是否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等多种因素。

  • 标签: 云计算服务 网络服务提供者 法律性质 责任承担
  • 简介:争议海域执法问题涉及我国海洋权益保障重大利益,也牵动着该海域周边国家敏感神经。在海上执法过程中使用武力已经成为难以回避问题,本文论及争议海域界定,其中讨论了执法过程中使用武力法律依据及其限制条件,并最终总结了海上执法手段。提出海上执法法律体系完善能使我国海上执法有理有据,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 标签: 争议海域 执法问题 争端解决 正当法律程序
  • 简介:风险社会下刑事立法活性主要表现为犯罪以及处罚早期、重刑,而刑法谦抑性又主要表现为补充性、经济性、宽容性等内容。因此有学者认为刑法活性违反了刑法谦抑性原则,使得刑事立法活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其根源在于对刑法谦抑性原则理解不充分以及解释不当。刑法谦抑性内容应体现合理性与合目的性,坚持谦抑法益保护原则,通过对刑法谦抑性补充解释,使得刑事立法活性与刑法谦抑性相协调,从而使得刑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目的。

  • 标签: 风险刑法 活性化 谦抑性 合目的性
  • 简介:弗里茨·里特纳和迈因哈德·德雷埃尔在合著著作《欧洲与德国经济法》一书中,基于"独立经济法"理解,构建了成熟经济法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层面,即经济法是否需要体系,如何体系,体系结构是什么。依据中国"语境"对其体系理论进行研讨,并重点对比其理论与中国经济法学理论不同之处,可以在上述三个层面开放出重要理论洞见,对于认识当下中国经济法发展困境以及未来发展进路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 标签: 《欧洲与德国经济法》 经济法理论 体系化
  • 简介:近年来,"一核多元"治理模式被视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重大成果,但实质上这种新治理模式只是传统全能型治理延伸和升级,以此为基础社区治理法治,只会产生一种"翻新"威权主义治理。在社会系统论视角下,社区多元民主治理动力来自现代社会功能分化,这种分化不足或者负外部性都会产生严重社会公共性问题。社区社会公共性发育,不仅需要多元民主治理结构形成,而且还需要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多元民主治理结构形成和社区治理法治推进都需要社区社会公共性来支撑。社区治理法治既是多元民主治理结构形成重要机制,也是社区社会公共性发育重要支柱。简言之,多元治理结构、社会公共性和治理法治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三驾马车"。

  • 标签: 城市社区 一核多元 治理法治化 社会公共性 多元治理结构
  • 简介: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区域司法协同治理,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司法发展呈现差异化、失衡化形态,这必将影响区域司法协同治理实效,三地法院裁判规则冲突、“类案不同判”现象,审判监督指导机制不完善,使得司法裁判权威性受到质疑。以近年来天津法院司法标准改革实践为样本,探索实现京津冀区域司法裁量标准可行路径,即确定司法裁量标准种类和内容,制定实体性裁量标准方式,加强参考案例研究,加大京津冀法官培训交流力度。注意客观面对三地法院司法差异化现实,防止不当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避免忽视事实认定裁量标准

  • 标签: 司法裁量 协同治理 裁量标准 案例研究 共享培训
  • 简介: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新增就业主渠道,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权实现问题面临着法律和现实困境。政府应该承担其尊重和保护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权义务,坚持普遍和平等价值理念,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完善灵活就业者实现社会保障权各项制度,并建立社会保障权救济机制。

  • 标签: 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权 政府责任
  • 简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所要解决是当事人"对什么可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既决定着法院受案范围,同时又是我国公民诉权体现。因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特殊性,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判定应在界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因行为范围基础上,以存在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或严重威胁事实和维护环境公益特定诉讼目的为判定标准,在排除刑事犯罪行为和为保护国家安全、公众安全等所采取必要措施可诉范围例外情形下,最终以明确可诉范围来界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可诉范围 公共利益
  • 简介:刑事立法中假想式立法以激情立法与案例立法为典型,其与刑事立法科学要求背道而驰。为保持基本刑法理性,避免假想式立法,实现刑事立法科学,刑事立法应植入立法事实基因,提倡并发展立法事实论。立法事实是通过实证分析、价值判断、政策选择等过程而得以确认,具有法益保护真实性、必要性与价值性规范性事实,有别于纯社会生活意义上客观性事实。立法事实论有助于克服法益论局限,立法事实可以为法益的确定提供客观判断根据。刑事立法应重视立法中实证分析;坚持只创设调整性规则,拒斥构成性规则;凡不具有法益保护真实性、必要性、价值性情况,都不具有立法事实根据,刑法不应将相关行为犯罪

  • 标签: 假想式立法 刑事立法科学化 立法事实论 法益论 立法事实
  • 简介:军人执行命令行为合法前提是必须存在一定有效、具有约束力命令。有效、约束军事命令范围为不明显违法命令。是否明显违法,应当从命令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不明显违法命令范围,在军事领域要广于非军事领域,在战时要广于平时。

  • 标签: 军人执行命令行为 有效 约束力 明显违法
  • 简介: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具有密切关联,后者是保障前者实现基本工具和技术力量。规范隐退论破坏了法治最低形式限度,也是对法教义学背离。刑法领域法无明文规定单位犯罪有罪论,正是规范隐退论与反教义学典型代表。如何处理法无明文规定单位犯罪,一直以来是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关注重点,该问题经历了无罪论到有罪论发展变化与理论争议。然而,有罪论既是对刑法规范消解,也是对刑法教义学奉现行刑法规范为圭臬之主旨违背,它破坏了形式法治安定性,迁就了功利主义却抛弃了规则主义,满足了实用主义但违背了法实证主义。根据中国刑法所采取大陆法系国家"法人实在论",既然"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立法模式确立了追究单位刑事责任刑法规范依据,因而"法律没有规定单位犯罪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成为必然结论。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形式法治至上,并确立法教义学基本视角。

  • 标签: 规范隐退(论) 法教义学 单位犯罪 有罪论 无罪论 形式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