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苏醒延迟的相关高危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0例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术后苏醒延迟的30例患者作为延迟组,未发生苏醒延迟的250例患者作为未延迟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χ2=3.9898,P=0.0458)、饮酒史(χ2=4.912,P=0.0267)、合并贫血(χ2=4.5820,P=0.0323)、术中平均体温(t=2.9992,P=0.0030)、手术时间(t=3.9475,P=0.0001)、手术方式(χ2=4.7031,P=0.0301)、术中丙泊酚用量(t=2.1756,P=0.0304)、麻醉深度监测(χ2=7.7778,P=0.0053)、术中输液量(t=3.8910,P=0.0001)及复合七氟烷吸入(χ2=6.557,P=0.0403)与胃癌术后苏醒延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4.12,P=0.030)、术中输液量(OR=2.87,P=0.019)、手术时间(OR=3.07,P=0.011)、术中平均体温(OR=2.15,P=0.028)、术中丙泊酚用量(OR=2.58,P=0.009)是胃癌根治术后延迟苏醒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麻醉深度监测(OR=0.44,P=0.00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对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苏醒延迟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对防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苏醒延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苏醒延迟 高危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脊髓麻醉对老年患者日间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苏醒及出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日间输尿管镜碎石术的60例年龄≥65岁的患者,所有患者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为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设为全身麻醉组(30例),另一组设为脊髓麻醉组(30例)。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缓慢静脉注射诱导麻醉,待睫毛反射消失后,置入适型喉罩,患者吸入含60%氧化亚氮的氧气的同时,注射氟烷(呼气4%)维持麻醉状态;脊髓麻醉组患者以坐位接受脊髓麻醉,将5 mg 0.5%布比卡因注射至第4腰椎椎体至第5腰椎椎体椎间隙。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准备时间、手术室麻醉相关时间、麻醉快速苏醒时间、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坐立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由手术室麻醉医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由外科医生及患者评估麻醉的满意度、围手术期咪达唑仑-芬太尼使用情况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全身麻醉组的麻醉准确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室麻醉相关时间、患者开始坐立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脊髓麻醉组(P<0.05),而苏醒时间、出院时间均高于脊髓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及诱导1、3、5、10和30 min后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脊髓麻醉组(P<0.05),而SpO2高于脊髓麻醉组(P<0.05)。两组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围手术期咪达唑仑-芬太尼使用情况及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麻醉是行日间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标签: 碎石术 老年人 麻醉药,全身 麻醉,脊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不同用法预防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拟于全麻下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各50例。麻醉前10 min,D1组按0.5 μg·(kg·h)-1的速度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至术毕前30 min;D2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8 μg/kg的负荷剂量,10 min内输完,然后以0.5 μg·(kg·h)-1的速度维持至术毕前30 min;D3组仅给予右美托咪定0.8 μg/kg的负荷剂量,10 min内输完;C组不使用右美托咪定。记录麻醉前10 min(T0)、麻醉后20 min(T1)、术毕(T2)及拔除喉罩后10 min(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苏醒时间及低血压、心动过缓、EA发生率,阿托品、甲氧明用量及输液量。结果在T1时间点,D1组和C组的HR、MAP明显高于D2、D3组(P<0.05);在T2、T3时间点,D1、C组的HR、MAP高于D2组(P<0.05)。C组的EA发生率明显高于D1、D2、D3组(P<0.05);D1组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D2和D3组(P<0.05);D1、D2、D3组的EA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的阿托品、甲氧明用量及输液量明显低于D2、D3组(P<0.05)。结论麻醉前10 min开始静脉输注0.5 μg·(kg·h)-1的右美托咪定,并持续输注至术毕前30 min,可有效预防EA,不延迟苏醒时间,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输尿管镜检查 碎石术 右美托咪定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警觉与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terness/Sedation, OAA/S)评分在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全麻下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600例,依据苏醒延长时间判定苏醒延迟情况,将患者纳入苏醒时间延迟组(200例)和苏醒时间未延迟组(40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价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在临床资料上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分别采用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对患者苏醒情况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3项评分评估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临床效能。结果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苏醒时间延迟在年龄、低体温、低血压、低血糖、高碳酸血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血糖、低血压、出血量≥200 ml、手术时间≥4 h、高碳酸血症、年龄≥60岁、低体温是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与苏醒时间未延迟组比较,苏醒时间延迟组患者的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评估苏醒时间延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66、0.855和0.720。结论低血糖、低血压、出血量≥200 ml、手术时间≥4 h、高碳酸血症、年龄≥60岁、低体温是全麻下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Aldrete评分在评估麻醉术后苏醒时间中的临床效能高于Steward评分、OAA/S评分。

  • 标签: Aldrete评分 Steward评分 警觉/镇静评分 日间手术 胸腔镜手术 麻醉,全身 术后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技术个体化设定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对苏醒期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82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个体化PEEP组(每组41例)。术后苏醒室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潮气量8 ml/kg,对照组PEEP 5 cmH2O (1 cmH2O=0.098 kPa);个体化PEEP组通过EIT确定PEEP值,取EIT监测图中表示肺过度膨胀和肺塌陷的曲线交叉均衡点作为最佳PEEP值。分析并记录进入苏醒室时(T1)、机械通气0.5 h (T2)、出苏醒室时(T3)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T1、T2时的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 Cdyn)、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 ΔP)。将OI、Cdyn、ΔP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将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peak)、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 Pmean)、MAP、有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pH、PaCO2、低氧血症发生率、拔管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EIT滴定的PEEP值(中位数9 cmH2O)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个体化PEEP组T2时OI、Cdyn升高,ΔP降低(P<0.05)。个体化PEEP组T2时Ppeak、Pmean高于对照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pH、MAP、PaCO2、MAP、术后拔管时间、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肺切除术后,使用个体化设定PEEP可以改善苏醒期OI、降低ΔP、改善Cdyn,但对拔管时间、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及苏醒室停留时间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肺切除术 肺保护性通气 呼气末正压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枣庄市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54.18±6.26)岁,予以全身麻醉。试验组男33例,女10例,年龄(55.18±7.26)岁,予以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两组均观察至术后48 h。比较两组术后苏醒相关指标、术后24 h的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40,QoR-40)各项评分、术后4 h、24 h、48 h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Ric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3.42±0.74)min、(7.92±1.33)min、(6.92±1.25)min、(11.15±1.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5.76±0.71)min、(11.33±1.52)min、(14.94±1.83)min、(23.63±3.27)min(t=14.962、11.071、25.730、23.401,均P<0.05)。术后24 h,试验组QoR-40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48 h两组SAS、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9/43),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应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术后苏醒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全身麻醉 椎旁神经阻滞 苏醒质量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急性疼痛服务(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贲门癌(CC)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延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98例CC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干预。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术前、术后1 d、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低体温、寒战、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围术期CC患者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优化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贲门癌 麻醉医师 急性疼痛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母亲声音对全麻患儿苏醒期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全麻诱导手术的患儿198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患儿常规进行手术,观察组患儿围术期通过播放母亲声音的方式进行干预,直至患儿意识清醒、看见母亲。对两组患儿手术质量进行评价,使用改良耶鲁术前焦虑分级评分量表(m-YPAS)对两组患儿术前焦虑情况进行评价,使用诱导共同合作度量表(ICC)对两组患儿术前麻醉诱导期依从情况、合作情况进行评价,使用康奈尔儿童谵妄量表(CAPD)对两组患儿苏醒期谵妄情况进行评价,使用改良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m-CHEOPS)对两组患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对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意识清醒时间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苏醒期谵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谵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以问卷调查形式统计患者家属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前焦虑评分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诱导期IC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APD评分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意识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m-CHEO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期谵妄发生率、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播放母亲声音对进行全麻诱导手术的患儿进行干预,能够促进患儿苏醒以及意识清醒,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苏醒期谵妄以及术后谵妄发生率,使患儿家属更加满意。

  • 标签: 全麻 谵妄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血流动力学、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绍兴市上虞妇幼保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1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维持,观察组患儿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维持。比较两组不同时点[切皮前5 min(T0)、切皮后5 min(T1)和切皮后15 min(T2)]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和躁动持续时间;比较术后3 h、12 h和24 h患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T1时点平均动脉压(MAP)[(72.01±1.64)mmHg]和心率(HR)[(136.42±3.20)次/min]均低于对照组[(76.31±1.89)mmHg和(143.21±3.45)次/min(t=13.311、11.177,均P<0.05)];观察组T2时点MAP[(69.32±1.36)mmHg]和HR[(130.02±2.61)次/min]均低于对照组[(72.02±1.86)mmHg和(134.09±3.26)次/min(t=9.077、7.549,均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7.15±0.89)min]、苏醒时间[(10.36±1.74)min]和清醒时间[(26.76±8.32)min],均短于对照组[(9.20±1.43)min、(8.23±1.56)min和(39.42±12.15)min(t=9.428、7.060、6.659,均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10.00%(6/15)]低于对照组[25.00%(15/60)](χ2=4.675,P<0.05);观察组躁动持续时间[(6.75±1.32)min],短于对照组[(10.85±2.14)min(t=12.631,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3 h:(2.15±0.34)分、术后12 h:(1.45±0.38)分,术后24 h:(1.08±0.26)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4±0.53)分、(2.16±0.39)分和(1.54±0.32)分(t=13.409、10.100、8.642,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患儿苏醒快,躁动发生率低,且术后镇痛效果好。

  • 标签: 疝, 腹股沟 麻醉, 静脉 右美托咪定 疝修补术 腹腔镜检查 血流动力学 疼痛,手术后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母亲声音对眼科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减轻躁动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全身麻醉下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母亲声音组(M组)及陌生人声音组(S组),于手术结束后分别给予母亲声音及陌生人声音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及发生率。结果M组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评分较S组低(χ2=4.81,Z=-3.42;P=0.028,0.001)。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更短(t=-3.44,-3.43;P=0.001,0.001),拔管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低(Z=-3.67,-3.63;P=0.001,0.001),拔管质量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0.86;P=0.685,0.393)。结论母亲声音可降低全麻下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缩短苏醒及拔管时间,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 标签: 躁动,苏醒期 手术,眼科,儿童 麻醉,全身 声音,母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氯胺酮预防儿童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查找建库至2020年3月静脉注射氯胺酮用于儿童E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研究对象为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检查的儿童,性别不限,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无异常;文献中有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氯胺酮组儿童于围手术期静脉注射氯胺酮,对照组儿童使用安慰剂对照或空白对照。检索后进行文献筛查、基本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结局指标包括EA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低氧饱和度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Meta分析文献19篇,共1 5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氯胺酮组儿童EA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0.38,95%CI(0.31,0.45),P<0.001],两组儿童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dds ratio, OR)=1.19,95%CI(0.81,1.75),P=0.380],两组儿童低氧饱和度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38,1.67),P=0.540],两组儿童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1.44,95%CI(-0.52,3.40),P=0.150],氯胺酮组儿童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D=-2.13,95%CI(-3.34,-0.91),P<0.001]。基于EA发生率的漏斗图提示发表偏倚较小。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能够降低儿童EA的发生率,不增加PONV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但对术后疼痛和PACU停留时间的影响尚待评估。

  • 标签: 氯胺酮 苏醒期躁动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评估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需要运用客观准确的方法。这样可避免苏醒期的不良用药,确保苏醒期患者平稳安全恢复意识,快速去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素,力求减少苏醒期并发症。本文对脑电双频指数等临床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用于评估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意识状态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探究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规律,以期降低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苏醒期 意识 麻醉深度 监测
  • 简介:摘要评估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需要运用客观准确的方法。这样可避免苏醒期的不良用药,确保苏醒期患者平稳安全恢复意识,快速去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因素,力求减少苏醒期并发症。本文对脑电双频指数等临床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用于评估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意识状态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探究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规律,以期降低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苏醒期 意识 麻醉深度 监测
  • 作者: 谢晨 游月烊 孙凯 严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2100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6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2100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胸腔镜手术后在麻醉苏醒期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探究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模型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5月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841例,年龄18~90岁,ASA分级Ⅰ~Ⅲ级。根据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分为低氧血症组与非低氧血症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的相关临床资料,评估苏醒期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检验相关模型对低氧血症的预测效能。结果841例患者中,在麻醉苏醒期有239例(28.4%)发生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28, 95%CI 1.006~1.050]、BMI(OR=1.217,95%CI 1.111~1.333)、高血压(OR=2.462,95%CI 1.564~3.875)、纵隔手术(OR=2.756,95%CI 1.605~6.873)及仰卧位(OR=2.230,95%CI 0.936~5.314)。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 0.723(95%CI 0.685~0.761,P <0.01),预测苏醒期低氧血症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69.4%。结论重视术前血压控制和体重管理,充分了解仰卧位手术导致术后低氧血症的机制并积极预防,可能减少胸腔镜手术麻醉苏醒期低氧血症的发生。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麻醉苏醒期 低氧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苏醒期谵妄(emergence delirium, ED)是患儿全身麻醉后常见的临床现象,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其防治策略主要依据影响因素而建立,包括麻醉药物、术前焦虑、疼痛等。基于患儿生理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特质,与药物治疗相比,非药物干预具有舒适、安全、无药物副作用等优势。文章概括了非药物干预措施在降低患儿ED发生率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从术前认知教育、分心干预、调节情绪及其他干预手段4个方面介绍围手术期非药物手段预防ED的临床应用。非药物手段已经成为小儿麻醉领域预防ED研究的新焦点,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苏醒期谵妄 非药物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并对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功能障碍评分(D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清醒36例(81.82%,36/44),多于对照组的22例(51.16%,2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197,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15.52 ± 8.48)d,少于对照组的(27.13 ± 10.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729,P<0.01)。观察组护理后出现7例(15.91%,7/44)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15例(34.88%,1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44,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患者的GCS、DRS评分均低于上一个时点,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11.039,P<0.05)。结论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可以提高术后清醒率,减少患者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昏迷程度,提高其生理状态,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模式 多感官促醒 多发伤 清醒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并对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功能障碍评分(D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清醒36例(81.82%,36/44),多于对照组的22例(51.16%,2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197,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15.52 ± 8.48)d,少于对照组的(27.13 ± 10.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729,P<0.01)。观察组护理后出现7例(15.91%,7/44)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15例(34.88%,1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44,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患者的GCS、DRS评分均低于上一个时点,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11.039,P<0.05)。结论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可以提高术后清醒率,减少患者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昏迷程度,提高其生理状态,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模式 多感官促醒 多发伤 清醒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麻醉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麻醉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118例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发生麻醉苏醒延迟14例(11.86%),苏醒延迟患者中意识状态不佳5例(4.24%)、肢体活动不佳5例(4.24%)、呼吸道不畅通为4例(3.3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呼吸/肝肾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术中输液量、ASA分级、术中出血量均为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发生麻醉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P<0.05);为避免单因素结果偏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合并呼吸/肝肾功能障碍、术中输液量均为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发生麻醉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间、合并呼吸/肝肾功能障碍、术中输液量均为肺癌根治术全麻患者发生麻醉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以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降低患者麻醉苏醒延迟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肺癌根治术 全麻患者 麻醉苏醒延迟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神经外科手术的11 8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意识清醒,在术中接受全身麻醉及机械通气,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后转入PACU,记录术后早期意识及生命体征状态。根据患者年龄(±2岁)、性别及手术日期(±14 d),按1∶1的比例为苏醒延迟的病例匹配对照病例,分别纳入苏醒延迟组(107例)和对照组(107例)。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11 878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中,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为0.9%。苏醒延迟组患者BMI<25 kg/m2、术前ASA分级Ⅲ-Ⅳ级、术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 KPS)<80分、肿瘤最大直径>4 cm、WHO病理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长>4 h的占比等高于对照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比值比(odds ratio, OR)=0.451,95%CI 0.238~0.854,P=0.015]、术前KPS评分<80分(OR=3.449,95%CI 1.282~9.279,P=0.014)、WHO病理分级Ⅲ-Ⅳ级(OR=3.499,95%CI 1.744~7.018,P<0.001)、手术时长>4 h(OR=4.623,95%CI 2.425~8.816,P<0.001)是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并不罕见,BMI<25 kg/m2、术前KPS评分<80分、WHO病理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长>4 h是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神经外科 围手术期 苏醒延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汉化儿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风险量表(EA风险量表),分析其在斜视矫正术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中的信效度。方法征得原作者授权后,采用国际通用的Brislin翻译模型及回译法对EA风险量表进行双人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EA风险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79例斜视矫正术患儿进行调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该量表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条目1)、0.707(条目2)、0.686(条目3)、0.654(条目4)(均P<0.01);内容效度指数为0.920,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1个公因子,包含4个条目(年龄、手术方式、术前行为得分及麻醉时间),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052%。量表躁动风险评分的截断值为10分,此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特异度为0.704,敏感度为0.839。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9,评分者信度为0.835。结论中文版EA风险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条目表达简明清晰,易于理解,适合作为临床科室斜视矫正术前患儿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识别及评估其发生风险的初步筛查工具。

  • 标签: 全身麻醉苏醒期 躁动 斜视矫正术 儿童 信度 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