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红瑞 王鑫 王亚东 申川 赵彩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7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感染科,石家庄 050051;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开封 475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感染科,石家庄 050051;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8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感染科,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肝功衰竭是肝脏组织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预后差,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细胞自噬在肝功衰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对肝功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探索肝功衰竭中细胞自噬与坏死、凋亡的关系,并就自噬在肝功衰竭各阶段的作用机制及表达水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肝功衰竭的深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细胞自噬 肝衰竭 细胞凋亡 坏死 SIRT1
  • 作者: 孙鹿希 王强 游燕 常晓燕 白炜 阮桂仁 陈苗 王曦 冯云路 钱家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6岁,既往1型糖尿病病史,本次因腹泻7个月,发现肝功异常6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和肝功异常,同时伴有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A19-9及癌胚抗原(CEA)升高。慢性腹泻,粪便苏丹Ⅲ染色阳性,病程中消耗症状重,整体符合脂肪泻特点。之后患者逐渐出现以肝脏合成指标异常为主的肝功损害表现,肝脏影像提示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肝脏缩小,但肝脏形态改变与门脉高压不平行。经肝脏活检病理提示亚大块坏死后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伴细胆管增生。经两次小肠黏膜活检,病理显示小肠绒毛几乎完全萎缩伴隐窝增生、杯状细胞消失和黏蛋白减少,潘氏细胞几乎全部消失,未见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中利福昔明治疗未见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经消化科、病理科、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科协作,最终明确自身免疫肠病的诊断。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联合西罗莫司治疗及补充消化酶、肠道菌群调节等支持治疗后,目前腹泻缓解、肝功恢复正常。

  • 标签: 腹泻 肝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肠病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肝功衰竭(ACLF)是肝衰竭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虽然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给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手段,但是肝衰竭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目前肝衰竭是临床诊治的热点也是难点,并且肝衰竭确实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就ACLF的定义、发病机制、预后、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治疗学 预后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芪肝康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致肝功损伤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乙肝病毒模型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模型)、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处理)以及低、中和高剂量参芪肝康片组[分别将2.5、5.0和10.0 mg/(kg·d)剂量参芪肝康片处理],每组均含有10只SD大鼠。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存活蛋白(Survivin)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TAT)信号传导通路因子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1(JAK1)、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1(STAT1)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等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及低、中和高剂量参芪肝康片组ALT、AST含量及Caspase-3蛋白表达、JAKl、JAK2、STAT1和STAT3等基因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乙肝病毒模型组[ALT分别为(75.15±7.17)、(125.13±11.28)、(90.52±8.85)、(71.53±6.29) IU/L比(172.73±22.60) IU/L,AST分别为(233.70±27.63)、(315.39±32.89)、(241.24±34.19)、(223.16±19.75) IU/L比(324.96±32.31) IU/L,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为(0.15±0.01、0.30±0.06、0.20±0.05、0.14±0.03比0.33±0.07),JAK1分别为(1.34±0.17、1.99±0.22、1.50±0.19、1.35±0.15比2.10±0.27),JAK2分别为(1.72±0.16、2.69±0.22、2.11±0.24、1.61±0.18比3.11±0.56),STAT1分别为(1.80±0.24、2.75±0.20、2.11±0.15、1.66±0.11比3.08±0.41),STAT3分别为(1.82±0.27、2.68±0.41、2.30±0.31、1.62±0.15比3.06±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230、97.122、82.431、77.123、62.348、138.766、118.933,P<0.05)。拉米夫定组及低、中和高剂量参芪肝康片组Survivin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乙肝病毒模型组(分别为0.52±0.07、0.22±0.04、0.42±0.03、0.61±0.10比0.1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87,P<0.05)。结论参芪肝康片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发挥对HBV致肝功损伤保护作用。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参芪肝康片 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 肝损伤
  • 简介:摘要儿童肝功异常病因复杂,食物过敏可以引起肝脏免疫性损伤,是儿童肝功异常的原因之一,其临床常表现为高转氨酶血症,大多无胆汁淤积及肝脏肿大。排除其他常见的肝功异常病因后,食物回避激发试验观察转氨酶的变化,可以用于诊断食物过敏相关肝损伤。该文就食物过敏相关肝功异常的研究现状、潜在机制及临床特点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现象的认识,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治。

  • 标签: 儿童 肝功能异常 食物过敏 乳糜泻
  • 简介:摘要肝功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损伤和失控性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被认为可以用于治疗肝功衰竭。然而,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肝功衰竭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未能有效改善预后,反而增加了感染机会而危及生命。可能与肝功衰竭患者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有关。现以肝功衰竭的失控性炎症反应为背景,分析P-糖蛋白逆转运糖皮质激素、细胞内糖皮质激素信号通路障碍以及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糖皮质激素抵抗及作用机制。以期评价肝功衰竭患者糖皮质激素敏感性,为评估糖皮质激素疗效及用药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糖皮质激素类 炎症反应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痛风患者合并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医学中心门诊及住院男性痛风缓解期患者5 044例,根据肝功情况分为肝功异常组(1 351例)和肝功正常组(3 693例),分别采集临床资料,测定生化指标,将血尿酸分为四分位,分析其与肝功异常的关系。结果肝功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饮酒史、痛风家族史、合并血脂异常、脂肪肝和冠心病的比例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肝功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初诊年龄、痛风病程、体重指数(BMI)、腰围(WC)、舒张压(DB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酸(UA)、肌酐清除率(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的吸烟史、是否规律运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以及收缩压(SBP)、血糖(GLU)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C、TG、TC及UA是否合并脂肪肝是痛风患者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尿酸按四分位分组,发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肝功异常的比例均随尿酸水平升高而逐渐升高;在校正WC、TG、TC及脂肪肝后,ALT及肝功异常比例明显下降,但仍呈上升趋势。结论WC、BMI、TG、TC、UA、脂肪肝是痛风患者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UA与ALT升高独立相关。

  • 标签: 痛风 肝功能异常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6岁男性患儿,临床反复出现肝脏损伤,肝损伤前均有发热,最终诊断为NBAS基因缺陷。与未发现NBAS突变的患者不同,确诊有NBAS突变的患者在每次肝功损伤前均患有发热性疾病,发热24~72 h后可出现肝功异常,甚至肝衰竭。以此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反复出现发热相关性肝脏损伤患者应注意NBAS基因缺陷可能。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NBAS基因缺陷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功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7,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结论婴幼儿肝功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 标签: 肝功能不全 巨细胞病毒感染 疱疹病毒4型,人 黄疸 儿童
  • 简介:摘要2例主诉皮肤巩膜黄染的婴幼儿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科,根据既往病史,入院化验、超声等检查,诊断为胆道闭锁、肝脏功能衰竭。入院后对2例患儿在保肝、解氨等药物基础上各进行了1次胆红素吸附治疗,治疗过程顺利。对1岁以内的肝衰竭婴幼儿进行胆红素吸附治疗在我国鲜有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腺病毒肺炎伴肝功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腺病毒肺炎合并肝功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儿童社区获得性腺病毒肺炎3 294例临床资料,分析肝功正常组以及肝功异常组临床特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因素。结果1 704例纳入患儿在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或谷草转氨酶升高,肝功损伤率(51.7%,1 704/3 294)。轻度损伤1 671例(98.1%,1 671/1 704)、中度损伤28例(1.64%,28/1 704)、重度损伤5例(0.29%,5/1 704)。肝功正常组与肝功异常组进行单因素比较,肝功异常组男性患儿比例高于肝功正常组(68.1%,64.2%,P=0.017),且年龄较小[16(9,30)月,38(19,53)月,P<0.001]。肝功异常组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32.9%,18.7%,P<0.001)、气促(13.7%,9.1%,P<0.001)和腹泻(11.0%,4.7%,P<0.001)。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肝功异常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组,淋巴细胞则高于正常组,肌酸激酶、心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肝功异常组患儿发生重症肺炎的比例(26.9%,11.2%,P<0.001)高于肝功正常的患者,病死率明显较高(1.47%,0.25%,P<0.001)。对轻症及重症腺病毒肺炎儿童肝功损伤机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重症肺炎组儿童发生肝损伤更为多见(73.0%,46.6%,P<0.001),且中度及重度肝损伤均高于轻症组。进一步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与肝损伤的发生率显著相关因素。结论儿童腺病毒肺炎伴肝功损伤的发生率高,以轻度损伤多见。发生肝功损伤患儿年龄较小,喘息及气促等临床症状相对更重,重症肺炎比例及病死率更高。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发生肝损伤比例更高,中重度损伤更为常见。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损伤患儿应加强监测。

  • 标签: 儿童 腺病毒肺炎 肝功能损伤
  • 作者: 赵克开 刘纯 马红英 方晶晶 郑继楠 缪敏 江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宁波 315020,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外科,武汉 43003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科,宁波 31502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宁波 31502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宁波 31502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宁波 31502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功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11日至3月28日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住院并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且有肺炎表现的6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67例患者中,7例(10.4%)总胆红素升高,且均为轻度异常;36例(53.7%)白蛋白下降,15例(22.4%)降至30 g/L以下;19例(28.4%)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12例(17.9%)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ALT和(或)AST升高者占32.8%(22/67)。普通型、重型患者ALT和(或)AST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3.3%(10/30)、26.9%(7/26),11例危重型患者中5例ALT和(或)AST升高,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546)。碱性磷酸酶和(或)γ-谷氨酰转肽酶异常者占16.4%(11/67)。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者分别占14.9%(10/67)和25.4%(17/67),但多为轻度异常,只有1例患者PT和APTT延长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升高者分别占61.2%(41/67)和65.7%(44/67),明显升高者分别占28.4%(19/67)和19.4%(13/67)。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白蛋白分别为(37.85±6.19)、(32.96±4.33)和(33.02±3.6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P=0.001); 3组患者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2、3.31、4.06,H=17.63,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损伤较轻,对肝功的影响较小。白蛋白下降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损伤 白蛋白类 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BAS基因变异致儿童反复肝功异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内科收治的1例NBAS基因变异导致反复肝功异常患儿的诊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4岁,因发热、咳嗽及嗜睡等症状分别于2018年4月及2021年4月在我院PICU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肝衰竭,间隔期间多次因发热及肝功异常于我院小儿消化内科病房住院治疗。数次入院均采取退热、抗感染、保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前肝功及凝血功能接近正常。后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NBAS基因c.284C>T及c.3413C>A位点的杂合突变,诊断婴儿肝功衰竭综合征2型。出院后嘱患儿避免发热,如出现发热立即降温及就诊。随访至今发现随患儿年龄增长,肝功异常发生频率逐渐下降。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反复肝功异常患儿,应注意本病可能性,需尽早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并采取合适的预防及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基因变异 儿童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肝功衰竭(ACLF)是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期的最严重形式,往往同时合并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极差。ACLF的触发病因复杂多样,其分期及器官功能衰竭的类型和定义各不相同,目前尚无统一的ACLF诊断标准,难以直接预测和比较不同地域ACLF的总体发病率和预后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肝移植在ACLF外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价值尚存争议。目前ACLF具体的入院处理和治疗方案,包括ICU的监护治疗、器官功能的支持维护、肝移植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流程或意见。ACLF患者是否应较其他潜在的肝移植等待受者在供者分配方面更具有优先权亦无定论。此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在ACLF移植前桥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尚需更多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因此,本文就肝移植在成人ACLF外科治疗中的指征选择、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手术时机选择、供肝资源分配及移植前桥接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ACLF肝移植治疗的未来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肝移植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治疗时间窗 器官分配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检人群中肝功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至12月在武汉同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年龄≥18岁且研究变量无缺失的体检者9 111例。根据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将体检者分为动脉硬化组(3 252例)和正常组(5 859例)。检测两组体检者肝功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γ(GGT)。将肝功4项指标按照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4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研究肝功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以ALT作为分组变量时,调整了年龄、性别后,Q2到Q4组的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分别是Q1组的1.260倍(95%CI:1.093~1.452,P<0.05)、1.571倍(95%CI:1.355~1.822,P<0.001)和2.436倍(95%CI:2.097~2.830,P<0.001);调整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后,Q2到Q4组的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分别是Q1组的1.158倍(95%CI:1.003~1.338,P<0.05)、1.331倍(95%CI:1.143~1.551,P<0.001)和1.867倍(95%CI:1.591~2.190,P<0.001);调整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LDL-C、三酰甘油、HDL-C、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肌酐、是否患高血压和是否患糖尿病后,Q2到Q4组的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分别是Q1组的1.116倍(95%CI:0.940~1.325,P=0.210)、1.241倍(95%CI:1.036~1.488,P<0.05)和1.598倍(95%CI:1.322~1.932,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显示,ALT与动脉硬化风险之间呈线性正相关。AST、ALP和GGT所得到的结果与ALT类似。结论肝功指标升高与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

  • 标签: 动脉硬化 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肝功能 血管弹性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鼻衄、脾大起病,后因肝功异常而最终诊断为谷固醇血症的病案。文中患者的诊治过程曲折,期间经历了两次肝脏穿刺组织学检查、脾脏切除手术,但病因一直未能明确。最终,通过基因检测等检查确诊并予以治疗,此后患者肝功改善、未再出现鼻衄。该例病案提醒临床医生,遇到反复肝功异常的患者,若经常规实验室、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后仍未明确病因,则应重视遗传代谢性肝病相关基因的筛查,利于及时诊断、尽早治疗。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谷固醇血症 ABCG8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肝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功指标是否异常分为肝功异常组(n=50)和肝功正常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与肝功变化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肝功异常组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高于肝功正常组(P<0.05)。肝功异常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肝功正常组(P<0.01)。肝功异常组中,45例患者(90.0%)出现ALT升高,27例(54.0%)出现AST升高,ALT和AST水平范围在50~100 U/L的患者分别占28例(56.0%)和20例(40.0%),ALT和AST水平范围≥100 U/L的患者分别占17例(34.0%)和7例(14.0%)。13例患者(26.0%)TBil升高。两组患者抗病毒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异常组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药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均高于肝功正常组(χ2=42.90、37.03和6.26,P<0.05或<0.01)。肝功异常组和肝功正常组从确诊到病毒转阴中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06.00,P>0.05)。结论重型或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肝损伤多见,临床治疗应注意药物的肝损伤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功能损害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复方斑蝥胶囊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PLC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及随访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斑蝥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免疫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09%,49/55)高于对照组(70.91%,39/55),P<0.05。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TACE治疗PLC的效果理想,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及免疫水平。

  • 标签: 肝癌 复方斑蝥胶囊 肝功能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治疗后出现肝功异常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选用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或m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108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化疗后肝功指标分为肝功异常组和肝功正常组,观察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分析常用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后肝功异常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肝功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108例患者化疗后肝功异常者67例(62.0%)。肝功异常分级以1、2级为主,其中1级49例(73.1%),2级16例(23.9%)。化疗后肝功异常多开始于1~4个周期,其中1个周期22例(32.8%),2个周期17例(25.4%),3个周期20例(29.8%),4个周期4例(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化疗周期>6个、选用mFOLFOX6方案、未预防给予保肝药物与肝功异常发生有关(χ2值分别为3.910、4.799、12.861、4.04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FOLFOX6方案和未预防给予保肝药物为影响肝功异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3.405,95% CI 1.266~9.159,P=0.015;HR=2.348,95% CI 1.012~5.477,P=0.047)。结论对于化疗后肝功异常发生风险高的结直肠癌患者,在使用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时,建议优先选择XELOX方案,并行预防性保肝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功能不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奥沙利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