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筛板的变形与血流减少一直被视作青光眼视神经轴突损伤的首发因素。病理性眼压升高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间有紧密关系。通过OCT技术衡量筛板及周边参数随眼压变化来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筛板深度(LCD)、筛板前表面厚度(PTT)、筛板曲率指数(LCCI)以及视盘血管密度等参数均与眼压具有相关性。眼压升高可对筛板结构和血流双重作用而影响青光眼的进展。但眼压的作用并非影响筛板的唯一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5-151)

  • 标签: 青光眼 筛板 眼压 相干光断层扫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作者: 杨露露 何佳泽 曲木诗玮 杨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诱导的运动性低氧(EID)的发生率,探究其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中日友好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67例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肺功能检查及6MWT结果,根据6MWT过程中是否发生EID进行分组,评估EID的发生与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肺功能等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6MWD及肺功能相关指标预测COPD患者EID发生的价值。结果共纳入稳定期COPD患者67例,年龄为(64±11)岁。EID的发生率为71.6%(48/67)。发生与未发生EID的COPD患者比较,二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静息血氧饱和度(SpO2rest)、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在6MWD、试验过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min)、静息血氧饱和度与试验过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ΔSpO2)、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 SB%pred)、每升肺泡气量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6MWD、DLCO SB%pred、DLCO/VA%pred、SpO2min与EID发生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其中DLCO SB%pred、DLCO/VA%pred及6MWD预测COPD患者发生EID的阈值分别为75.8%、80.9%和410.0 m。结论通过在6MWT中连续测量血氧饱和度可发现COPD患者更多的EID事件。肺功能中的DLCO SB%pred<75.8%、DLCO/VA%pred<80.9%及6MWD<410.0 m可预测COPD患者EID的发生,其中DLCO SB%pred的预测能力稍好。需要关注COPD患者发生EID的可能性,及时进行干预及氧疗。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康复 6分钟步行试验 运动性低氧
  • 简介:摘要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和真皮2层组成。真皮成纤维细胞起源于胚胎的不同位置,包含皮肤中的位置记忆信息。真皮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注定要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特定的功能。此外,皮肤的其他成分如脂肪和神经等,也在伤口愈合中发挥作用。作者综述了皮肤结构及其与伤口愈合的关系,探讨表皮、真皮、脂肪等皮肤结构在调控损伤再生或瘢痕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寻找促进伤口愈合或提高愈合质量的方法。

  • 标签: 皮肤 成纤维细胞 伤口愈合 脂肪组织,白色
  • 简介: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菌不仅是乳腺炎等常见乳腺疾病的致病因素,还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乳腺内部组织中存在独特的细菌群落,它们的存在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相关;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能通过调节雌激素等途径影响乳腺癌的患病率。进一步探索细菌对乳腺癌的影响,将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细菌 乳腺肿瘤 胃肠道微生物组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新兴的内源性非编码RNA(ncRNA),同时也是竞争性内源RNA(ceRNA)家族中的成员,有研究发现circRNA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微RNA(miRNA)相互作用,对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现就circRNA及其生物学功能、以及circRNA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阐述circRNA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

  • 标签: RNA 肝脏疾病 生物学功能 机制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其作为一种还原性维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抗氧化、酶辅助及神经调制等过程。临床证据和动物研究均表明抗坏血酸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就抗坏血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目前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在此疾病中的治疗意义,以期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抗坏血酸 抑郁症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肝癌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外科手术依然是实现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而术后的复发转移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外科手术操作中肝肿瘤受压后,可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破损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转移;全肝血流阻断中使用Pringle手法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降低肝脏的免疫防护功能,引起肿瘤复发;断肝过程中作为物理屏障的正常肝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破坏,会引起肝癌患者术后的复发。文章将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进行初步阐述与总结,以期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防提供思路。

  • 标签: 肝肿瘤 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在目前的医疗环境背景下,旨在了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并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自制《临床医学生对职业现状与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问卷,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7年制和临床5年制的527名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紧张原因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调查主要从医护人员层面、患者及家属层面、医院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93.7%的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不和谐,不同性别(P=0.029)、首次接触临床年级不同(P=0.003)和职业认同感不同的医学生(P<0.001)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存在认知差异。结论医学生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评价较差,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增强医学生沟通技巧、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等措施,为构建未来的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

  • 标签: 医学生 医患关系 紧张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13、14~、16~和≥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初潮年龄 肥胖 中老年女性
  • 简介:摘要肝癌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外科手术依然是实现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而术后的复发转移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外科手术操作中肝肿瘤受压后,可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破损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转移;全肝血流阻断中使用Pringle手法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降低肝脏的免疫防护功能,引起肿瘤复发;断肝过程中作为物理屏障的正常肝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破坏,会引起肝癌患者术后的复发。文章将肝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关系进行初步阐述与总结,以期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防提供思路。

  • 标签: 肝肿瘤 手术 复发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睡眠紊乱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打鼾、呼吸暂停、睡眠周期异常、睡眠时多次低氧血症以及高碳酸血症等。它的高危因素是肥胖。Betatrophin是一种新近鉴定的循环激素,在脂肪组织和肝脏等组织中产生,目前已经明确了糖尿病、肥胖以及脂代谢异常等与Betatrophin有关。因此,Betatrophin可能通过调节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等,参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形成。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肥胖症 糖尿病 Betatrophin 血脂代谢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其在各种癌症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三和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来的数据表明,肥胖、饮食和运动会影响CRC的发病率。而这些因素对CRC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肠道致病菌可以通过其表面蛋白定殖于结直肠组织,并通过其毒力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使肠道微环境发生变化,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产肠毒脆弱拟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结直肠癌相关的重要致病菌。本文就F.n、ETBF和E.coli的毒力蛋白及代谢物,在CR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柔嫩梭菌群对CRC的影响等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毒力蛋白 代谢物 益生菌
  • 简介:摘要Bruch膜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之间,调节两者间的代谢,维持正常视觉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其形态结构和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导致其功能下降。Bruch膜与某些眼病发生有关,在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眼轴的增长,Bruch膜作为视神经口的内层,向颞侧移位,颞侧缺失形成γ区。眼轴越长,γ区越大,出现黄斑部Bruch膜缺损的可能性越高。(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21-225)

  • 标签: Bruch膜/组织学 Bruch膜/生理学 高度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的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169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切缘(断端切缘、门静脉沟切缘、后切缘、钩突切缘)、阳性淋巴结数目、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术后有关指标与预后相关(P<0.05)。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直接侵犯程度、神经脉管侵犯、病理亚型等对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钩突切缘、区域淋巴结清扫数、术前CA19-9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大于74岁、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肿瘤低分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少于7枚、钩突切缘阳性、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低分化、淋巴结检出少、钩突切缘阳性和/或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168例胰腺钙化涵盖了6个病种,其中慢性胰腺炎(CP)钙化者占73.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恶变病例中的钙化比例高于无恶变病例中比例(8.3%比0.7%)。CP癌变风险较高的独立风险因素为胰腺肿块以及胰腺实质萎缩、年龄>55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胰腺钙化。肿块型CP的癌变主要独立风险因素为胰腺钙化。

  • 标签: 胰腺钙化 胰腺疾病谱 恶变
  • 简介:摘要肺脏作为气体交换的场所,新陈代谢较为活跃,其能量消耗对调节普通细胞功能及维持肺组织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等独特功能均必不可少。肺部细胞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PPP)及三羧酸循环(TCA)。而肺部细胞代谢变化与多种肺部疾病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肺部细胞代谢的主要途径和细胞代谢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及肺动脉高压(PH)4种肺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找到治疗肺部疾病的新途径提供参考。

  • 标签: 细胞能量代谢 糖酵解 能量 呼吸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无良好的方法对胃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在胃癌中存在异常表达,参与胃癌相关基因的调控,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各个过程均有影响,一直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旨在对微小RNA与胃癌诊断、治疗的关系以及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等问题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诊治奠定基础。

  • 标签: 微RNAs 胃肿瘤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无良好的方法对胃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在胃癌中存在异常表达,参与胃癌相关基因的调控,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各个过程均有影响,一直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旨在对微小RNA与胃癌诊断、治疗的关系以及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等问题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诊治奠定基础。

  • 标签: 微RNAs 胃肿瘤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月经状态进行分层,探讨体质量指数与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序贯收集2012年3月至2019年10月入住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855例,并选取同期山西白求恩医院体检中心1 66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正常体质量指数范围(18.5~22.9)为参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与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在入组的乳腺癌整体人群中,体质量指数为23.0~24.9 kg/m2,会增加管型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Luminal-B(Her-2-)型乳腺癌,比值比(OR) 1.51,95%可信区间(CI) 1.10~2.08]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为25.0~29.9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1.63,95%CI 1.22~2.17)及三阴性乳腺癌(OR 1.91,95%CI 1.21~3.00)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30.0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2.03,95%CI 1.33~3.09)、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OR 2.26,95%CI 1.11~4.59)及三阴性乳腺癌(OR 2.55,95%CI 1.36~4.77)的患病风险。根据月经状态进行分层,在绝经前妇女中,体质量指数为25.0~29.9 kg/m2,会增加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OR 2.14,95%CI 1.03~4.47)及三阴性乳腺癌(OR 2.08,95%CI 1.16~3.73)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30.0 kg/m2会增加Her-2表达型乳腺癌(OR 3.07,95%CI 1.04~9.02)及三阴性乳腺癌(OR 2.83,95%CI 1.17~6.81)的患病风险。在绝经后妇女中,体质量指数为23.0~24.9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1.68,95%CI 1.01~2.82)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为25.0~29.9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2.15,95%CI 1.37~3.40)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30.0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2.54,95%CI 1.39~4.64)的患病风险。结论体质量指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有关,并且根据月经状态不同而呈现差异。

  • 标签: 乳腺癌 体质量指数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