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联合导管溶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加术后溶。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联合导管术后溶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青年卒中病因多样,以心源性最为多见,但是心脏黏液瘤所致的脑栓塞少见,在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溶,治疗效果取决于栓子性质。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根据症状、体征及颅脑CT除外出血后,考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立即给予静脉溶,疗效较差,排除禁忌证于发病6 h后桥接机械,栓塞物提示黏液瘤倾向,后于心外科行心房黏液瘤切除,病理提示心房黏液瘤。院外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生栓塞事件。该病例提示对于心房黏液瘤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无效时桥接机械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病情平稳后应立即行黏液瘤切除。

  • 标签: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心房黏液瘤 青年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串联病变
  • 简介:摘要机械是治疗成人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相较传统疗法,疗效有极大提升。该疗法循证医学证据充足,疗效安全可靠,自2015年起被各国指南推荐,2018年机械时间窗由6 h延长至24 h,让更多的成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中获益。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机械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没有相应的指南推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际上一些个案报道及少量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在儿童中是安全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本文对儿童的挑战、实施方案等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桥接TREVO支架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溶组,29例)和观察组(静脉溶桥接TREVO支架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及颅内出血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NIHSS评分为(9.50±2.1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4±3.07)分,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9%(20/22),90 d mRS评分低分者(0~2分)占36.4%(8/22),均高于对照组的20.7%(6/29)和10.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10.3%,3/29)与观察组(36.4%,8/2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桥接支架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 脑梗死 颈内动脉T型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机械和静脉溶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111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机械组(66例)和静脉溶组(45例)。机械组患者采取越过静脉溶直接进行机械治疗;静脉溶组患者先采用静脉溶,对无效者如条件许可、家属愿意再采取机械(桥接治疗)。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死亡率。结果研究过程中中途退出7例(机械组4例、静脉溶组3例),最后纳入统计分析104例(机械组62例、静脉溶组42例)。机械组有54例(87.1%)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再通率较静脉溶组[26例(61.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组有8例(12.9%)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静脉溶组6例(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组治疗有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4分或治疗后NIHSS评分为0分)率为67.7%,高于静脉溶组(38.1%);预后良好率(58.1%)优于静脉溶组(28.6%),死亡率(3.2%)低于静脉溶组(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静脉溶未通患者中14例改行桥接治疗(2例患者家属拒绝再取),其血管再通率(78.6%)、颅内出血率(14.3%)、治疗有效率(50.0%)、预后良好率(57.1%)、死亡率(7.1%)与机械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即使是静脉溶无效后的再取(桥接治疗)也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基于临床因素、影像因素、临床联合影像因素的预后预测模型,以期寻找卒中患者机械治疗后最优的预后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并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MRI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患者预后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筛选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联合影像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对卒中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7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为35例,预后不良者为36例。多元逻辑回归临床因素结果显示年龄(OR=1.071;95% CI:1.010~1.135;P=0.022)、入院NIHSS评分(OR=1.225;95% CI:1.099~1.366;P<0.001)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10 (95% CI:0.709~0.91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71.4%。回归影像因素结果显示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 (OR=4.037;95% CI:1.241~13.136;P=0.005)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为0.862 (95% CI:0.772~0.95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94.3%。回归临床联合影像因素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57;95% CI:0.998~1.341;P=0.043)、HIR (OR=6.669;95% CI:4.817~15.051;P=0.009)为预测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预测卒中预后的AUC最高,达0.905 (95% CI:0.830~0.979),其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82.9%。结论临床联合影像的预测模型优于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可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机械治疗后预后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卒中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支架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拟行支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未按规定完成全程随访1例,最终纳入28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4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患者于支架术后行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于支架术后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结果(1)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MoCA评分均呈升高趋势(NIHSS评分:F=32.090、39.540,均P<0.001;MoCA评分:F=33.650、47.270,均P<0.05),且术后第1天观察组NIHSS、MoCA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28天,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21±2.87)分、(7.92±3.2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8±2.66)分、(9.78±2.88)分(t=2.102、2.255,均P<0.05);MoCA评分分别为(22.36±4.05)分、(24.92±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18±3.59)分、(23.15±2.76)分(t=2.110、2.177,均P<0.05)。(2)术后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F=179.200、70.670,均P<0.001),术后3、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分别为(2.54±0.59)分、(1.01±0.4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0.83)分、(1.50±0.87)分(t=2.169、2.637,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支架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支架 循证护理 神经 功能恢复 认知障碍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黏液瘤作为心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由肿瘤或肿瘤表面血栓引起栓塞,黏液瘤所致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临床和技术挑战。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61岁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男性患者,NIHSS评分16分,发病1 h后接受静脉溶并桥接动脉,取出栓子病理提示黏液瘤,术后没有颅内出血,进一步检查发现了左心房肿瘤,3周后手术切除心脏肿瘤,病理报告为心房黏液瘤。在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为1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术后未再出现栓塞发作。推测对心房黏液瘤所致脑梗死进行静脉溶并桥接动脉是安全有效的,而尽早的心房黏液瘤切除能有效避免脑梗死复发。

  • 标签: 卒中 心房黏液瘤 动脉取栓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急性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栓塞行机械再通患者1例,并复习有关双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的文献,探讨双侧颈内动脉栓塞患者是否以及如何快速开通双侧前循环闭塞血管与闭塞血管开通顺序问题,以期指导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策。

  • 标签: 血栓栓塞 颈内动脉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测试集(n=52),根据治疗后24 h的磁共振图像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病变区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最佳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各提取1584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5个与卒中出血转化高度相关的特征。ROC曲线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房颤史、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构建的诺莫图模型预测训练集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9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0.989),预测测试集出血转化AUC为0.885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6、0.908),均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AUC=0.763)或临床特征模型(AUC=0.707)。结论多模态磁共振联合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可以预测急性脑卒中动脉术后出血转化,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卒中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列线图模型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出血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5例,对发病时间在4.5 h内且具有静脉溶适应证者,先行静脉溶治疗,同时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治疗;对不适合静脉溶治疗或发病时间在4.5~24 h的患者,给予单纯Solitaire AB支架机械或结合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后90 d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比较其中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差异。结果24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1例患者血管再通失败。术后90 d随访时患者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8例,死亡6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4例、中段10例、下段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0例、中段6例、下段5例,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基底动脉闭塞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治疗安全可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部位与闭塞病因有关。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支架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分为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或3)、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11例病例中,19例患者被诊断为颅内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14 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3例。桥接治疗组患者6例,直接取组13例。支架机械术后闭塞血管整体再通率为18/19,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9,90 d预后良好率为8/19,90 d病死率为5/19。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组分别为6/6、12/13)、症状性出血转化率(0/6、1/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6、6/13)及病死率(1/6、4/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4.5 h内的桥接治疗及24 h之内经影像学筛选后的机械治疗可能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远端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