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作者: 唐健 叶玲娜 高翔 曹倩 娄晓盈 黄艳 姜支农 练磊 胡品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655;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杭州 310016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广州 51065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杭州 310016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全小肠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3例UC相关全小肠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以"ulcerative colitis"、"pan-enteritis"、"enteritis"、"溃疡性结肠炎"、"小肠"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2004年1月至2019年5月的文献,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结果纳入3个病例均为UC患者,分别在结肠切除术后14 d、10 d和2个月出现了腹痛、呕血、造口排量增大、造口排血性液体等症状,经过影像学、内镜、病理检查后诊断为UC结肠切除术后全小肠,其中1例激素治疗后死亡,1例激素治疗后好转,1例激素治疗无效转换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后好转。共检索到9篇UC相关小肠的报道。结论UC相关全小肠多发生在结肠切除术后,属于临床急重症,早诊早治尤其重要。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切除术 小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小肠类器官(intestinal organoid,IO)肠道内灌注对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探索NEC新型防治方法及临床转化提供依据。方法取9日龄健康C57BL/6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体外培养IO,培养7 d后鉴定IO并将其重悬于磷酸盐缓冲溶液用于干预实验。选用5日龄C57BL/6新生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仅母鼠母乳喂养,无其他干预措施)、实验对照组(control+IO组,母鼠母乳喂养,于生后第6天进行类器官干预)、NEC组(于生后第5至9天之间,诱导新生鼠NEC发生)、实验干预组(NEC+IO组,诱导NEC同时于生后第6天进行类器官干预),每组5只小鼠。生后第9天收集各组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分析比较各组小鼠肠道损伤程度,肠道炎症反应,肠道干细胞活性、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进一步比较各组Wnt/β-catenin通路活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计数资料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NEC组小鼠累积存活率显著降低(NEC组比control组:100.00%比42.42%,P<0.001),肠道组织病理评分[NEC组比control组:3(2.5~3)比0(0~0.5),P<0.01]与IL-6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4.52±0.82)比(1.01±0.23),P<0.001]均明显升高,而Lgr5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0.02±0.01)比(1.03±0.40),P<0.001]、Ki-67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0.18±0.06)比(1.00±0.15),P<0.001]显著下降,单个隐窝内Ki-67+细胞个数[NEC组比control组:(3.17±2.04)比(9.17±1.47),P<0.001]明显减少,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control组:(0.01±0.01)比(1.23±0.42),P<0.05]及β-catenin蛋白活化水平(即非磷酸化β-catenin)[NEC组比control组:(0.14±0.04)比(0.92±0.41),P<0.001]明显降低。而相较于NEC组,NEC+IO组小鼠累积存活率显著提高(NEC组比NEC+IO组:42.42%比69.84%,P<0.001),NEC病理评分[NEC组比NEC+IO组:3(2.5~3)比0(0~1.5),P<0.05]与IL-6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NEC+IO组:(4.52±0.82)比(1.04±0.18),P<0.001]均显著降低,Ki-67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NEC+IO组:(0.18±0.06)比(0.37±0.10),P<0.05]升高,单个隐窝内Ki-67+细胞个数明显增加[NEC组比NEC+IO组:(3.17±2.04)比(12.67±1.51),P<0.001]。此外,肠道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NEC组比NEC+IO组:(0.01±0.01)比(2.44±1.19),P<0.001]及β-catenin蛋白活化水平[NEC组比NEC+IO组:(0.14±0.04)比(0.54±0.25),P<0.05]均升高。结论外源性IO可以缓解NEC肠道损伤,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提高肠道内细胞增殖水平,改善肠道干细胞活性,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介导了上述IO干预作用。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新生小鼠 小肠类器官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闭锁术后发生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因肠闭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肠闭锁术后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和非NEC组,比较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肠闭锁术后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肠闭锁术后患儿96例,NEC组13例(13.5%),非NEC组83例(86.5%)。与非NEC组相比,NEC组患儿初诊日龄晚[4.0(1.5,6.0)d比1.4(0,2.0)d]、手术日龄晚[4.8(2.0,7.0)d比3.1(1.0,4.0)d]、复杂型肠闭锁[76.9%(10/13)比44.6%(37/83)]及术后48 h内输血[46.2%(6/13)比13.3%(11/83)]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日龄晚(OR=3.346,95%CI 1.493~7.500,P=0.003)、复杂型肠闭锁(OR=9.052,95%CI 1.119~73.209,P=0.039)及术后48 h内输血(OR=6.835,95%CI 1.399~33.380,P=0.018)是术后N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肠闭锁诊断延迟、复杂型肠闭锁及术后48 h内输血的患儿,应警惕术后NEC的发生。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肠闭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坏死性小肠肠炎(NEC)是新生儿期高病死率的获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尽管临床积极探索了数十年,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对NEC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总结近年来关于NEC的诊断及内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采取更规范的治疗及新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婴儿,新生 诊断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也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NEC患儿生存率也随之提高,但存活者常伴有不良的神经预后,临床可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等一系列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文就NEC相关脑损伤的可能影响因素,如缺氧缺血、炎症反应、营养、脑-肠轴等进行综述,以便于临床医生了解其发病机制。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脑损伤 炎症 营养 脑-肠轴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科常见的胃肠道危重症,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NEC的治疗目前主要仅限于对症治疗。近年来,关于NEC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该文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微生态、氧化应激反应、喂养不当、输血、炎症介质等方面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为临床预防及诊疗NEC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胞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单胎NEC早产儿进行比较,了解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双胎早产儿NEC发生率[8.1%(124/1 539例)]高于单胎早产儿[3.8%(497/13 19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87,P<0.001)。自然分娩组双胞胎之小例数多于双胎之大(23例比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与单胎NEC早产儿比较,双胞胎NEC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低[(1 424±439) g比(1 761±596) g,t=-15.07,P<0.001],出生后需要机械通气率较高[37.1%(46/124例)比17.9%(89/497例),χ2=15.539,P<0.001],死亡率较高[13.7%(17/124例)比7.0%(35/497例),χ2= 5.40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胞胎NEC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率较单胎NEC早产儿高[54.8%(68/124例)比43.9%(218/4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5,P<0.05)。与单胎NEC早产儿手术组比较,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组手术年龄较小[(20.6±17.5) d比(29.4±24.4) d,t=-5.673],贫血程度[(118.284±22.429) g/L比(127.460±28.352) g/L,t=-3.398]、血小板减少程度[(213.570±150.548)×109/L比(220.250±169.610)×109/L,t=-3.238]、代谢性酸中毒程度(7.215±0.211比7.355±0.418,t=-4.207)、休克比率[52.9%(36/68例)比36.7%(80/218例),χ2=5.673]、需要机械通气比率[54.4%(37/68例)比35.8%(78/218例),χ2=7.484]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管广泛坏死是单/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随访1年,2组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比例、严重神经发育问题比例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胞胎早产儿出生体质差,NEC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需更早进行手术干预。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比例高,术后并发症重,需密切观察,合理分析,尽早预防及干预,以降低双胞胎早产儿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双胞胎 早产儿
  • 简介:摘要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影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肠道炎症性病变。20%~30%的NEC在新生儿输注红细胞后48 h内发生,被称为输血相关坏死性小肠肠炎(transfusion associate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ANEC),其在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率更高。TANE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肠系膜血流异常、免疫炎症反应、红细胞制品输注及患儿自身贫血等有关。本文主要回顾贫血、输血与NEC发生的相关研究,并总结TANEC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输血 贫血 新生儿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足月儿生后因低血糖住院,期间发生腹胀、血便,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肠炎并发坏疽性阑尾炎。存在低血糖的新生儿出现腹胀、血便需警惕坏死性小肠肠炎和阑尾炎,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足月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阑尾炎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能成熟,进而降低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现就益生菌防治NEC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婴儿,新生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所致坏死性小肠肠炎(NEC)新生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出生48 h内的健康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新生大鼠均采用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法建立NEC模型。同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9、5.18、10.36 mg/kg川芎嗪,连续给药3 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空白组则不予任何处理,均由哺乳期母鼠代乳。末次人工喂养12 h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小肠回盲部组织,检测回盲部肠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回盲部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采用Khailova标准进行回盲部肠组织损伤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回盲部肠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大鼠回盲部肠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水平均明显降低,而CAT、GSH-Px和SOD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大鼠伴有肠绒毛轻中度充血水肿及回盲部肠组织黏膜固有层轻中度肿胀分离,但程度均不及模型组,且低、中、高剂量组回盲部肠组织损伤评分[(1.91±0.33)分、(1.56±0.31)分、(1.35±0.26)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3.21±0.4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9.34±0.98)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回盲部肠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5.51±0.57、4.46±0.45、2.15±0.21)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川芎嗪对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所致NEC新生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抑制肠细胞的凋亡。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氧化性应激 川芎嗪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新生大鼠
  • 简介:摘要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且危及生命的一项并发症。虽然关于HAEC发病的确切原因我们尚不清楚,但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该病的各项研究,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因而,本文将对HAE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诊断 预防和治疗
  • 简介:摘要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肠道危重症,难以早期发现、治疗棘手且往往预后不良。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早产儿救治水平得以提高,NEC已成为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腹部超声已广泛应用于NEC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无创、实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该文就腹部超声在NEC的早期预测、诊断、病变程度评估及指导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
  • 简介:摘要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危重的肠道疾病,多发于早产儿,病死率高且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尤其是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lncRNA)在包括NEC在内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外泌体作为近年发现的一种潜在的新型NEC防治手段,其含有的大量ncRNA很可能是其发挥防治NEC作用的有效成分。本研究就非编码RNA在NEC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NEC防治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为研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思路。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早产儿 非编码RNA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早产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防性应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临床效果,为Gln预防NEC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Cochrane Liabrary、维普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4月全网公开发布的与Gln预防NEC相关的文章,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RCT文章,其中包括3 990例早产儿,对其NEC罹患率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NEC罹患率低于对照组[OR=0.42,95% CI(0.30,0.58),P<0.000 01]。结论预防应用Gln可降低NEC的罹患率。

  • 标签: 谷氨酰胺 早产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肠炎(transfusion associate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ANEC)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围生期因素、患儿基本情况、合并症,根据输血后48 h内NEC发生与否分为TANEC组和非TANEC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和贫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P<0.05,OR=0.772,95%CI:0.684~0.871)、出生体重(P<0.05,OR=0.236,95%CI:0.079~0.711)是TANEC的保护因素,贫血程度(模型1中P<0.05,OR=3.129,95%CI:1.003~9.756;模型2中P<0.05,OR=3.449,95%CI:1.024~11.609)及新生儿败血症(模型1中P<0.05,OR=6.327,95%CI:1.732~23.720;模型2中P<0.05,OR=8.154,95%CI:2.122~31.336)是TANEC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TANEC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输血时,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高,发生NEC的风险越小;而合并新生儿败血症、贫血程度越重,发生TANEC的风险越高。临床上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新生儿贫血,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贫血的程度制定合理的临床策略,尽量避免输血以减少TANEC的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新生儿 贫血 输血 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败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 2020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Bell分期Ⅱ期及以上的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收集两组患儿的围产期情况、临床特点、发病时实验室指标,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纳入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NEC患儿177例,其中手术组62例(35.0%),保守组115例(6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OR=3.178,95%CI 1.457~6.929,P=0.004)、合并休克(OR=3.434,95%CI 1.112~10.607,P=0.032)、发病前有创呼吸支持时间>7 d(OR=3.663,95%CI 1.098~12.223,P=0.035)及发病时淋巴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L(OR=4.121,95%CI 1.801~9.430,P=0.001)是NEC患儿需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婴、合并休克、发病前使用有创呼吸机时间>7 d及发病时淋巴细胞减少是Bell Ⅱ期及以上NEC患儿需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手术治疗 危险因素 早期监测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治术后并发小肠肠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16例先天性巨结肠并接受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患儿。统计患儿术后小肠肠炎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16例患儿中,发生术后小肠肠炎57例,发生率为26.3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营养不良、术前合并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术前合并小肠肠炎、术后伤口感染是患儿术后并发小肠肠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营养不良、感染症状等情况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发生小肠肠炎的风险较高,建议对于此类患儿要提高警惕,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治疗,以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巨结肠症 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常见的急腹症,肠狭窄是NEC后常见并发症之一。NEC后肠狭窄多发生于结肠,且有呕吐、腹胀、血便等临床表现,该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风险大,且受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肠内营养恢复时间等多因素影响。临床上可通过早期预测、诊断及干预,降低疾病对患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该文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预测等角度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狭窄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内容物代谢轮廓的变化和特征,探讨潜在的NEC生物标志物。方法新生3日龄大鼠均采用特殊配方奶(15 g雀巢早产儿奶粉加入75 ml Pat-Ag幼犬专用奶中配制而成)喂养,随机分为对照组(n=8)及NEC组(n=12),NEC组以3次/ d,连续3 d进行4℃冷刺激10 min+95% N2缺氧10 min诱导建立。造模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回结肠部位的肠道内容物以灌流方式取出,冻干后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组合型四级杆Orbitrap质谱仪(UHPLC-QE-MS)的非靶向代谢物检测,并用SIMCA软件对代谢物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回肠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行病理评分。结果NEC组病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13±0.83 )分比(0.25±0.46)分,P<0.001],正离子扫描(ESI+)模式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R2(x)=0.604,R2(y)=0.583,Q2=0.960,负离子扫描(ESI-)模式下OPLS-DA模型R2(x)=0.828,R2(y)=0.999,Q2=0.713,对照组和NEC组大鼠肠内容物代谢轮廓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和NEC组之间存在4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ESI-模式筛选出22个差异代谢物,包括L-别异亮氨酸(+221%)、D-苯丙氨酸(+230%)、L-组氨酸(+284%)、黄嘌呤(+207%)、谷氨酰亮氨酸(+246%)、阿洛糖(-70%)、肉豆蔻酸(-57%)和十五烷酸(-35%)等;ESI+模式下筛选出26个差异代谢物,包括鸟氨酸(+268%)、D-亮氨酸(+176%)、L-异亮氨酸(+213%)、乙酰胆碱(+195%)、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199%)、瓜氨酸(+158%)、胞嘧啶(-58%)、黄尿酸(-64%)等。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可映射到33条不同的代谢通路,MetaboAnalyst软件的通路富集分析和通路拓扑分析表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组氨酸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在NEC组出现较大扰动。结论NEC大鼠肠内容物代谢轮廓显著偏离于正常大鼠,以氨基酸蓄积为主要特征,主要涉及精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检测肠内容物代谢组尤其是氨基酸代谢组对NEC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改善肠道微环境可能是防治NEC的关键策略。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大鼠 代谢组学 肠道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