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肺栓塞的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药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着很大作用,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直接口服药物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对肺栓塞直接口服药物做一系统综述,对新型药物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肺栓塞 抗凝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 简介:摘要近年来,新型口服药物成为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案,较维生素K拮抗剂,其具有较高的效果,使栓方法获得较多新选择。目前,新型口服药物种类较多、半衰期短,不同药物之间的药物作用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本文对希美加群(已撤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的药动力学进行分析,并对不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进行阐明,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新型口服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合理性。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药理学 维生素K拮抗剂 血栓栓塞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直接口服药物(DOACs)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及预防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临床证据不断增加,使其在VTE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内外在VTE的诊治及预防指南中推荐的级别不断提高,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但在临床应用中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DOACs在肿瘤相关VTE治疗、在VTE预防以及在儿童VTE治疗等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 标签: 抗凝药 静脉血栓栓塞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泌尿科医生在面对上尿路结石合并长期口服/血小板药物患者时,要考虑不停用抗血栓药会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也要权衡原发病与停止抗血栓后继发血栓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对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应该停用/血小板药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长期口服/血小板药物患者上尿路结石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尿路结石 碎石术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治疗Coats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29例(29眼)Coats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儿童组(14例)和成人组(15例)。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区厚度(CMT)、视力(BCVA)、视网膜光次数及眼压。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儿童组视力、CMT均优于治疗前(P<0.05)。成人组治疗后2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CMT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视力及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治疗Coats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CMT,而儿童患者效果更明显。

  • 标签: Coats病 注射,玻璃体内 药物,抗VEGF 雷珠单抗 阿柏西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口服药物/血小板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47例接受口服/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行MPCNL治疗,围手术期采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采用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选取同期行MPCNL治疗的未接受/血小板治疗的、无凝血功能障碍的上尿路结石患者50例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结石大小等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患者住院时间较非组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予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牵拉压迫止血,口服/血小板药物的上尿路结石患者行MPCNL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微创 经皮肾镜 结石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主导的口服药物(OA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在降低住院患者用药错误(ME)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于2018年7月1日建立由心脏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老年内科、骨科、呼吸内科和血管外科临床药师组成的药物安全应用工作小组,全面加强上述科室住院患者OAC处方环节ME干预。从干预前(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和干预后(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上述科室住院期间使用OAC治疗、年龄≥18岁的患者中,按照科室分层各抽取2%的患者作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组患者的病历,就处方环节ME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分别纳入患者296和32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科室、适应证、OAC用药品种、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使用最多的OAC均为华法林,使用率分别为75.3%(223/296)和71.4%(232/325);其次是利伐沙班,使用率分别为17.6%(52/296)和23.7%(77/325)。干预前组296例患者中72例(24.3%)的处方中存在75例次OAC相关ME,其中C、D、E和F级ME分别为30、39、5和1例次,严重ME(E和F级)发生率为2.0%(6/296)。干预后组325例患者中47例(14.5%)的处方中存在49例次OAC相关ME,其中C和D级ME分别为22和27例次,未发现严重ME。干预后组患者ME发生率和严重M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均P<0.05)。2组患者的OAC处方均检出4种类型的ME,即药物选择错误(均表现为未基于药物相互作用选择药物)、药物剂量错误、遗漏错误和给药频次错误。干预前组上述4种类型ME发生率分别为11.5%(34/296)、8.1%(24/296)、4.7%(14/296)和0.7%(2/296),干预后组分别为5.5%(18/325)、6.2%(20/325)、3.1%(10/325)和0.3%(1/325)。干预后组药物选择错误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5.5%(18/325)比11.5%(34/296),χ2=7.143,P=0.008]。结论临床药师主导的OA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住院患者OAC处方环节ME,特别是严重ME和药物选择错误发生率,提高OAC应用的安全性。

  • 标签: 药剂师 抗凝药 安全管理 用药错误
  • 简介:摘要双侧肾上腺出血是导致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少见原因之一,而因药物使用导致双侧肾上腺出血则更为罕见。本文介绍了1例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常规应用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第8天,出现发热、呕吐、腹痛、严重乏力和低钠血症。直到症状出现后4个月,患者方被确诊为双侧肾上腺出血导致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给予长期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消失。本文对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肾上腺出血的病例报告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的认识、缩短诊断时间并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肾上腺出血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口服抗凝药物 利伐沙班 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透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使用血小板药物对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腹透置管术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停用血小板药物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67.37±13.93)岁(范围27~97岁)。停药组37例,未停药组20例。未停药组患者术前3个月内(10/20比3/37,χ2=10.671,P=0.001)及术前6个月内(11/20比3/37,χ2=12.980,P<0.00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停药组。停药组术前中位停药时间为5.0(2.0,14.0)d(范围1~30 d),术后中位恢复用药时间为4.0(3.0,7.0)d(范围1~14 d)。停药组与未停药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出血(10/37比8/20,χ2=1.011,P=0.315)及心脑血管事件(4/37比0/20,校正后χ2=0.964,P=0.32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停用血小板药物不是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0.656,95%CI 0.195~2.206,P=0.496),而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38,95%CI 1.044~15.626,P=0.043)。术后4例心脑血管事件均发生在停药组,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病史(OR=9.764,95%CI 0.928~102.682,P=0.058)、血钙升高(OR=1.491,95%CI 0.976~2.278,P=0.065)者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结论腹透置管术前是否停用血小板药物不是患者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但需关注术前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患者的术后出血风险。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及高血钙的患者停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

  • 标签: 腹膜透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血酶类 围手术期 出血事件 心脑血管事件
  • 作者: 许伟伟 李明 崔广清 王瑞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 现在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上海 201620,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东台 224200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危及生命,而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脓毒症时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高,而机制又受到明显抑制,引起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尽管国内外对脓毒症的治疗存在明显争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治疗在脓毒症中的意义,只有恰当的才会有效降低脓毒症DIC、脓毒性休克及高风险人群的病死率,最终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IC)评分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指导抗的评分系统,该评分是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DIC评分系统及脓毒症3.0的基础上优化而来,包括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3项。SIC评分可以灵敏地监测到脓毒症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建议SIC评分≥4分是启动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药物有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肝素等,而国内推荐的药物只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详细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需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从普通肝素过渡到低分子肝素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局部枸橼酸与全身肝素在重症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优劣和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发表的,有关CRRT中局部枸橼酸与全身肝素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语种为英文或中文。主要研究结果为病死率和滤器寿命;次要结果为出血、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HIT)、代谢性碱中毒和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用漏斗图分析各研究间病死率和并发症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1 22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CRRT时局部枸橼酸与全身肝素对重症患者病死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0.95,95%可信区间(95%CI)为0.83~1.09,P=0.47〕,但局部枸橼酸组滤器寿命较全身肝素组延长了15.37 h(95%CI为10.09~20.65,P<0.000 01)。局部枸橼酸组出血风险和HIT发生率均低于全身肝素组(出血:RR=0.29,95%CI为0.19~0.44,P<0.000 01;HIT:RR=0.35,95%CI为0.16~0.74,P=0.006),但局部枸橼酸可引起低钙血症(RR=4.67,95%CI为1.88~11.60,P=0.000 9)。两组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为0.42~1.37,P=0.36)。漏斗图显示,纳入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局部枸橼酸可有效延长滤器寿命,减少出血风险,可作为重症患者CRRT治疗的优先选择。

  • 标签: 枸橼酸 肝素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抗凝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微信互动平台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78例(均接受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应用微信互动平台干预)和对照组(39例,应用常规教育)。均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服药依从性、满意度评分、焦虑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定期复诊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满意度评分、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定期复诊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行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微信互动平台干预十分可行,有助于提高服药依从性及定期复诊率,效果较佳。

  • 标签: 抗凝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 微信互动平台
  • 简介:摘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血液透析治疗时,血液与体外循环管路、透析滤器接触后引发凝血系统的激活,常造成提前终止治疗和体外循环回路中血液的流失,所以选择适宜的方法是实现CRRT理想疗效的关键。然而,危重患者中,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很大一部分患者由于创伤、感染、休克,已经存在严重的出血风险。但如果不,CRRT过滤器的性能会下降且管路的寿命将明显缩短。方法有许多,每一种都是一把双刃剑,选择时应评估患者的凝血情况、熟悉各种抗凝剂的特点和禁忌证,从而选择合理的抗凝剂,实施个体化策略。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抗凝治疗 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老年人群血栓风险及出血风险均增加。本文结合2020年改善肾脏病预后全球组织(KDIGO)肾小球肾炎指南就老年NS人群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治疗和预防的时机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讨论。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抗凝药
  • 简介:摘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项持续的血液净化技术,血液经过体外循环时可导致血小板活化并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体外循环凝血发生,不仅导致CRRT治疗中断、治疗效率下降、血细胞消耗,而且导致血管通路并发症增加、医疗费用增加及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安全有效的策略在CRRT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故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成立了CRRT管理指南工作组。指南工作组通过对此领域文献的系统全面检索、数据分析及专业讨论,从CRRT评估与监测、局部枸橼酸CRRT、系统性CRRT及无抗凝剂CRRT 4个方面构建了CRRT的管理指南。该指南基于CRRT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有利于规范CRRT技术,减少CRRT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延长体外循环寿命。

  • 标签: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 血液凝固 抗凝药 指南 局部枸橼酸抗凝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心肺衰竭的支持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出血及血栓仍是目前ECMO运行过程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肝素是目前儿童ECMO运行中最主要的药物。临床常监测激活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Ⅹa活性来指导肝素用量,但肝素最佳用量和最合适的监测方法仍不明确。本文就儿童ECMO运行过程中及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抗凝 儿童 普通肝素 抗Ⅹa活性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第三致死原因。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亚段肺栓塞的检出率逐渐增加。但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潜在相关并发症和长期随访数据,亚段肺栓塞在临床意义和治疗益处方面仍有争议。本文就亚段肺栓塞的评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为亚段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拓宽临床和影像科医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范围。

  • 标签: 肺栓塞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对于孤立性亚段肺栓塞存在2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这些是否为血栓,其次即使真实存在血栓,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是否需要治疗?文献报道,急诊约11%的SSPE为假阳性。最近对SSPE的诊断和治疗的文献综述结果显示,未进行治疗的SSPE患者复发率很低,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临床出现重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7%。

  • 标签: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心肺衰竭的支持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出血及血栓仍是目前ECMO运行过程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肝素是目前儿童ECMO运行中最主要的药物。临床常监测激活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Ⅹa活性来指导肝素用量,但肝素最佳用量和最合适的监测方法仍不明确。本文就儿童ECMO运行过程中及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抗凝 儿童 普通肝素 抗Ⅹa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