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对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体验、感受及避免或减少中断事件发生的措施,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加强护理中断事件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8—9月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3个护理单元12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获得的访谈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主题分析,提炼出的主题包括中断事件的来源、发生时护士的当前事务、影响及应对策略。结论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对急诊护士有较多不利影响,护理管理者应从多角度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护士 急诊室,医院 护理中断事件 患者安全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外科给药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现状和患者面对中断事件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9年5月6个工作日上午、中午、下午(8∶30—10∶30、11∶30—13∶30、14∶30—16∶30)3个时间段外科6个病区护理班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包括药物配置和执行给药2个环节)发生的NI为观察对象。共观察到所有护理班护士36名。记录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当前事务、来源、类型、结局、患者的心理反应以及患者的行为反应。结果外科护士在给药的216 h中共发生了1 040次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为4.81次/h,持续时间为(2.34±0.97)min;主要来源为环境,占30.77%(320/1 040);类型以侵扰型为主,占69.23%(720/1 040);结局消极型为主,占96.9%(1 008/1 040)。患者对护理中断事件的不满率为43.46%(113/260),77.88%(88/113)的患者不会采取任何行为来阻止中断的继续发生或向护士表达不满。结论外科给药过程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来源多,原因复杂,结局多为消极,且患者有着高不满率和低行为应对方式,因此有必要优化护理工作流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中断,保障临床护理安全用药,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护士 给药 护理中断事件 安全管理 心理行为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与ICU护士工作压力的关系。方法2021年1月20日至2021年6月20日应用护士一般资料调查问卷、ICU护士中断事件调查问卷、护士工作压力调查问卷对128名ICU护士进行调查,ICU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累计320 h的观察中,ICU护士共记录护理中断事件1 280次,中断最多次数为12次/h,中断持续最长时间为251.5 s,平均4次/h。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ICU护士工作压力总评分、工作环境及资源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与护理中断事件呈正相关(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已婚、护士能级是影响ICU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护士参与过护理中断培训是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ICU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次较高,而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可增加护士工作压力。护理管理者可对易发生护理中断事件的护士加强培训,以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安全,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中断事件 工作压力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智慧病房护理管理系统对护理中断事件实施多角度干预的管理效果,为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成立护理中断事件管理小组,观察病区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实施"5S"物品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利用智慧化系统开发新功能,开展专题讲座和情景模拟等策略进行多角度干预管理。比较干预前(2019年5月6—19日)和干预后(2019年9月2—15日)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结局,以及患者对护士处理护理中断事件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共观察护理班6名护士360 h,发生护理中断事件1 734次;干预后共观察护理班6名护士360 h,发生护理中断事件次数为1 006次。护理中断事件持续时间从干预前的(4.53±1.07)min缩短至干预后的(2.16±0.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75,P<0.01);干预后积极型结局增加,消极型事件减少;患者对护士处理护理中断事件的满意度得分从(96.55±3.41)分提高至(99.05±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6,P<0.05)。结论基于智慧病房护理管理系统对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多角度干预管理,可减少中断事件的发生频次,缩短持续中断时间,提高患者对护士处理护理中断事件的满意度。

  • 标签: 护理管理研究 护理中断事件 智慧病房 评判性思维 风险评估 满意度
  • 简介:摘要高压断路器是动车牵引系统的核心元件,正常运行时,断路器闭合把电源电流电流输送给轨道车辆;断开则使供电网和车辆具有明显的分界点,车辆则无牵引动力而停止运行。断路器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非常完备的灭弧装置,触头容量也比较大,因此断路器与继电保护、接地等装置配合能断开过负荷、短路等故障电流。

  • 标签: 动车运行 断路器 故障现象 原因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射频消融术前短暂中断和不中断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两种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NOACs的围术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NOACs(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3周。将手术当天停服1次NOACs的患者纳入短暂中断组,将术前不中断NOACs的患者纳入未中断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使用总量以及围术期和术后30 d的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中断组患者的基线ACT值明显低于未中断组[(130.8±17.8)s对(158.9±19.5)s,P<0.001],而术中肝素使用总量明显高于未中断组[(11 987.3±2 890.1)U对(9 376.9±2 295.5)U,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短暂中断和不中断NOACs两种抗凝方案显示出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可以作为房颤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导者对模拟儿科心脏骤停期间按压停顿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视频数据的二次分析。共计40个历时18min的模拟儿科心脏骤停场景(20个无指导者团队和20个有指导者团队)。由3名临床专家进行审查,以记录每次胸外按压暂停前后发生的事件。场所加拿大和美国的4家儿科学术医疗中心。对象200名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每组5人的跨专业复苏团队,其中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干预措施团队随机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额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根据结果变量的分布和类型来记录每次胸部按压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讨CPR指导对按压暂停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考虑到团队内暂停持续时间的多重测量。共确定655次暂停(非指导组n=304,指导组n=351)。与非指导组相比,接受心肺复苏指导组的总平均暂停时间(98.6比120.85 s,P=0.04)和插管暂停时间(中位4.0比15.5 s,P=0.002)降低,平均暂停频率(17.6比15.2 s,P=0.33)接近。有心肺复苏指导者的团队更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暂停需求(86.5%比73.7%,P<0.001),以及协调按压者更换,心律检查和脉搏检查(31.7%比23.2%,P=0.05)。校正暂停数量及暂停期间执行任务类型后,有CPR指导者的团队按压暂停时间较短。结论与没有CPR指导者的团队相比,纳入训练有素的CPR指导者可优化暂停前语言指示,缩短暂停时间,缩短插管期间暂停时间,并更好的协调胸外按压暂停期间的关键任务。

  • 标签: 模拟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 通信 组员资源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导者对模拟儿科心脏骤停期间按压停顿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视频数据的二次分析。共计40个历时18min的模拟儿科心脏骤停场景(20个无指导者团队和20个有指导者团队)。由3名临床专家进行审查,以记录每次胸外按压暂停前后发生的事件。场所加拿大和美国的4家儿科学术医疗中心。对象200名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每组5人的跨专业复苏团队,其中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干预措施团队随机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额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根据结果变量的分布和类型来记录每次胸部按压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讨CPR指导对按压暂停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考虑到团队内暂停持续时间的多重测量。共确定655次暂停(非指导组n=304,指导组n=351)。与非指导组相比,接受心肺复苏指导组的总平均暂停时间(98.6比120.85 s,P=0.04)和插管暂停时间(中位4.0比15.5 s,P=0.002)降低,平均暂停频率(17.6比15.2 s,P=0.33)接近。有心肺复苏指导者的团队更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暂停需求(86.5%比73.7%,P<0.001),以及协调按压者更换,心律检查和脉搏检查(31.7%比23.2%,P=0.05)。校正暂停数量及暂停期间执行任务类型后,有CPR指导者的团队按压暂停时间较短。结论与没有CPR指导者的团队相比,纳入训练有素的CPR指导者可优化暂停前语言指示,缩短暂停时间,缩短插管期间暂停时间,并更好的协调胸外按压暂停期间的关键任务。

  • 标签: 模拟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 通信 组员资源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前临床护士在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2019年2月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4个病区用药过程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观察记录表,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经历中断事件的当事护士进行观察;成立优化团队,建立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于2019年3—12月在同病区实施该方案,方案实施后对护士进行观察。本研究的研究类型为单盲非同期临床对照试验。结果经过10个月的方案应用后,护士执行给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频率由12.68次/h降低至8.29次/h;干预前低优先级事件占68.34%(2 340/3 424)。干预后低优先级事件占59.17%(1 216/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0,P<0.001)。干预前消极型结局事件占80.02%(2 740/3 424);干预后消极型结局事件共占77.52%(1 593/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2,P=0.027)。干预前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1.14%(39/3 424);干预后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0.58%(12/2 055),经第二人补漏或观察者提醒后均未发生用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1,P=0.038)。结论建立并应用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有助于提高中断事件的优先级别,避免或减少护理用药过程中不必要的中断,改善中断事件结局,对保障护理给药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护理 中断事件 前馈控制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第三产程中断脐对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源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285例,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断脐时间在分娩后10 s的对照组(A组),与延迟断脐30 s组(B组)、延迟断脐60 s组(C组),各95例。对比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阿普加评分(Apgar)、以及出生24 h、1 w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干预后,B组和C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早产儿的Apgar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早产儿出生24 h、1 w后的HCT与Hb显著提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儿,采取B组和C组的30s与60s的断脐时间,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早产儿HCT与Hb指数,从而改善其预后。

  • 标签: 第三产程 断脐 阴道分娩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临床病毒学的定量影响。方法分别收集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0—2018年如下记录:每年新增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文章数量。然后应用中断时间序列法分析上述记录的变化趋势。结果自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从Sanger法转向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来,各记录每年新增数量分别是使用之前的3.755倍,2.760倍,6.195倍以及3.885倍。各记录长期变化趋势如下: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1639.991条(P<0.001);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83.091篇(P<0.001);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2.509篇(P< 0.001);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基因感染签名文章每年新增30.836篇(P<0.001)。结论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使得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病毒学的应用中日益丰富,对临床病毒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项目评价 高通量测序 临床病毒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及婴儿期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interrupted aortic arch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A/VSD)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新生儿及婴儿期手术的123例IA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手术年龄48天,其中新生儿44例(36%)。122例(99%)患儿行标准主动脉弓重建+VSD修补术,1例(1%)新生儿行分期Yasui手术。利用决策树模型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6例(13%)。体外循环>135 min、新生儿期接受手术、手术早于2016年的患儿死亡比例高。术后随访1~1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5年。术后半年、1年、5年免于发生主动脉弓残余梗阻率分别为75%、72%和72%,免于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率分别为91%、83%和73%。术后17例患儿接受了21例次再手术。分期Yasui手术的患儿随访过程中无残余梗阻发生。结论新生儿、婴儿期IAA/VSD术后的早期效果满意。但是标准主动脉弓重建术后主动脉弓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高,需要多次再手术解除梗阻。

  • 标签: 主动脉弓中断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弓梗阻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的原因,并观察肠内营养中断、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事件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6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310例胎龄28~34周住院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早产儿310例,统计分析营养中断的原因及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310例早产儿均在NICU期间接受过>24 h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共发生280例(397次)肠内营养中断事件,共计4 367 h。出现肠内营养中断的280例早产儿中1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157例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不同肠内营养中断时间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发生率及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医源性操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监护室外检查、抢救和手术等是造成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其中营养中断时间>12 h/d对早产儿临床结局影响较大。建议早产儿在NICU期间需要合理和规范地实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同时积极推进早产儿母乳喂养,以促进早产儿肠内营养效率,提高早产儿抗感染能力,降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并最终达到降低早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婴儿,早产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营养中断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Yasui手术治疗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IAA/VSD)以及主动脉瓣狭窄(AS)或闭锁(AA)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4例行Yasui手术纠治的IAA/VSD/AS(AA)患儿,AS 3例,AA 1例。年龄10天~25个月,体质量2.5~10 kg。A型IAA 1例,B型IAA 3例。主动脉瓣环直径1.9~4.3 mm,Z值-6.7~-3.6,升主动脉直径2.6~5.8 mm,Z值-5.4~-2.6。左心室舒张期末径Z值3.6±2.6,左心室收缩期末径Z值3.6±2.9。结果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Yasui手术,3例为一期Yasui手术,1例为二期Yasui手术,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128~283 min,主动脉阻断98~171 min。术后呼吸机使用93~296 h,监护室滞留7~25天,住院18~39天。术后随访8~92个月,无死亡,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1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无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结论Yasui手术可以作为双心室纠治IAA/VSD/AS(AA)的手术方案选择之一,早期手术疗效良好。

  • 标签: Yasui手术 主动脉弓中断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闭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3-2012年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艾滋病相关病死率的变化,评估其对艾滋病防治的效果。方法利用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1993-2012年全国报告HIV/AIDS数据,以2004年作为"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干预分界点,对"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1993-2003年)和实施后(2005-2012年)2个阶段,应用中断时间序列(ITS)方法分析"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变化。结果1993-2012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有所降低,HIV/AIDS中职业为农民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高于整体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ITS方法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率较1993-2003年减少1.5%(P=0.156);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率较1993-2003年减少2.6%(P=0.094)。2005-2012年后,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466(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592(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中,血液传播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766(P<0.001),亦呈下降趋势。结论2005-2012年,我国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有降低趋势,说明"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达到了较好效果。

  • 标签: 艾滋病 相关病死率 中断时间序列 "四免一关怀"政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型脑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资料,并利用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分析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后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年报告发病率平均为0.448/10万,甘肃省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水平变化量为-2.223/10万(t=-2.90,P=0.007),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变化量为0.082(t=2.87,P=0.008),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为0.071(β1+β3=0.071)。结论乙脑疫苗在甘肃省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但仍出现了乙脑暴发。甘肃省应及时调整乙脑疫苗的免疫策略,继续重视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加强成年人群特别是甘肃省东南部农村地区成年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 标签: 乙型脑炎 发病率 疫苗 扩大免疫规划 中断时间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非体外循环下采用不中断脑供血的弓部分支动脉优先重建技术和"全脑灌注"优先脑保护行全弓替换术后的早期结果。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本中心采用非体外循环、不中断脑部供血的弓部分支优先重建并全弓支架技术治疗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非体外循环、不中断脑部供血的弓部分支优先重建技术:经横断的无名动脉(IA)根部真腔插入24F主动脉插管,连接体外循环动脉端之一,该通路经Y形接头连接14F动脉插管,插入IA腔内保持脑部血供,在非体外循环下,将四分支人工血管的10 mm分支与无名动脉IA吻合,其灌注侧支连接体外循环动脉端之二(单泵双管),继续为IA供血。同法完成左颈总动脉LCA和左锁骨下动脉(LSCA)的重建。吻合IA和LCA时,其远端供血不中断。弓部三分支吻合完毕后开始转机、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完成根部和弓部其他手术操作,下半身停循环期间,全脑低流量灌注。结果所有9例患者无死亡、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体外循环(192.4±58.1)min,主动脉阻断(128.3±52.4)min,下半身停循环(29.1±1.3)min,术后清醒时间(8.2±3.7)h。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弓部分支优先重建可提供生理性全脑灌注,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弓部分支优先重建 主动脉夹层 脑保护 全脑灌注
  • 作者: 杜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300
  • 简介: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眼部发生疾病或外伤时,会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应及时治疗。患者在身心双重压力下,各种焦虑、恐慌情绪涌现,这些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侧重于优质护理在眼科患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优质护理;眼科护理
  • 作者: 孔凌,窦金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9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500
  • 简介: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在输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探寻提升其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方法:对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的78例于我院输液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对照组(39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后参与药量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更高,P<0.05;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输液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提升满意度,具有积极价值,可临床加大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输液;满意度;护理质量
  • 作者: 杨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637300
  • 简介: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控制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使护理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非常关心自身的健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护理部也在与时俱进,必须探索适应现代发展的创新护理质量控制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护理模式、不断发展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提高护理管工作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护理质量保证体系。2、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升,以持续质量改进为重点。3、运用现代护理理论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管理方法;护理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