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握力水平的老年住院患者老年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握力对老年综合征的影响,为老年住院患者老年综合征的管理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综合二科完成老年综合评估的老年住院患者225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和老年综合征数据,根据男性握力小于28 kg、女性握力小于18 kg,将患者分为握力正常组(114例)和握力下降组(111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工作类型、收入、学历、社会支持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对两组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共成功匹配77对,比较两组患者老年综合征差异,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握力与老年综合征的关系。结果经倾向性得分匹配调整后,握力下降组与握力正常组患者比较,衰弱/衰弱前期87.0%比55.8%、失能53.2%比27.3%、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57.1%比22.1%、认知障碍35.1%比9.1%、便秘44.2%比20.8%、跌倒32.5%比13.0%、老年综合征数量4(2~5)个比2(0~4)个、查尔斯共病指数(CCI)6(5~8)分比5(4~6)分及体质指数(25±3)kg/m2比(23±4)kg/m2,均升高(P<0.05);疼痛、睡眠障碍、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多重用药及简易躯体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握力下降与衰弱/衰弱前期(r=0.345)、失能(r=0.265)、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r=0.358)、认知障碍(r=0.313)、便秘(r=0.250)、跌倒(r=0.232)及老年综合征数量(r=0.370)呈正相关(均P<0.05),与疼痛、睡眠障碍、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无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握力下降组患者发生衰弱/衰弱前期(OR=10.906)、失能(OR=4.025)、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OR=2.699)、认知障碍(OR=6.620)、便秘(OR=2.848)及跌倒(OR=4.145)等老年综合征的风险更高(均P<0.05)。结论握力下降是衰弱/衰弱前期、失能、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认知障碍、便秘及跌倒等老年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握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应是老年综合征筛查的重点人群。

  • 标签: 握力 老年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握力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武汉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开展现况研究,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收集握力、认知功能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握力值与认知功能得分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对象(70.7±5.1)岁,533例老年人的平均握力为(24.94±9.15)kg。调整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因素和疾病史等协变量后,相比于握力Q1组(<18.6 kg),Q2组(18.6~24.1)kg、Q3组(24.2~31.1)kg和Q4组(>31.1 kg)的认知功能得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5(-0.36,1.26)、0.40(-0.52,1.32)和1.19(0.07,2.31);认知障碍发生率的OR值分别为0.97(0.43,2.19)、0.79(0.30,2.06)和0.22(0.05,0.92)。当将握力作为连续性变量进行分析时,其每增加1 kg,认知得分增加0.07分,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降低6%。结论提示老年人的握力水平与认知功能表现呈正相关,握力较低与认知障碍风险增加相关,应当积极关注社区老年人群握力情况。

  • 标签: 握力 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步速和握力与出院后死亡的关系,并比较两者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全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且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采用6 m步行试验和握力计测量步速(m/s)和握力(kg),出院随访1年以上并记录患者的全因死亡时间,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步速、握力和步速联合握力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步速与握力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704例,年龄(83.8±6.3)岁;中位随访时间33(24,42)月,随访期间共131例(18.6%)发生全因死亡。与步速未减慢及握力未下降组比较,步速减慢及握力下降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更高(均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步速和握力与全因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步速(HR=2.255,95%CI:1.462~3.477,P<0.001)和握力(HR=1.815,95%CI:1.232~2.673,P<0.001)均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且与步速未减慢合并握力未下降组比较,当步速减慢同时握力下降时死亡风险最大(HR=3.156,95%CI:1.829~5.445,P<0.001)。采用Delong检验对步速及握力的ROC曲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步速的曲线下面积(AUC)(0.703,95%CI:0.667~0.736)大于握力的AUC(0.648,95%CI:0.611~0.683),面积间差异为0.055(95%CI:0.006~0.103,P=0.026)。结论步速减慢或握力下降均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当患者同时存在步速减慢和握力下降时,死亡风险最高;步速对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握力,两者可以作为简便、快捷、有效的预测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工具。

  • 标签: 住院病人 步速 握力 死亡率
  • 简介: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衰老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减少及功能衰退有关,步速和握力作为简单有效的评价肌肉强度和力量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重视。国内外研究表明,步速和握力是老年人失能、跌倒、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健康结局的重要预测因子,但两者的界值尚无统一标准,探讨步速和握力与不良健康结局的关系有助于优化老年人健康管理。

  • 标签: 握力 步速 不良健康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比较肌肉密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大小(肌量)与起立-行走测试及握力的相关性。方法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附近新街口社区的301名老年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CT检查及大腿中段1 cm层厚的CT扫描。用Osirix软件体质分析模块分别测量髋部臀大肌和大腿中段的肌肉面积和密度。完成握力和起立-行走测试(TUG)。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肌肉密度和大小与TUG和握力的相关性。结果校正年龄和BMI后,女性臀大肌密度与TUG呈负相关(Ptrend=0.0366),而女性臀大肌大小及大腿中段肌肉大小均与TUG无关;对于男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TUG无关。校正年龄和BMI后,男性臀大肌密度与握力呈正相关(Ptrend=0.0334),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握力也呈正相关(Ptrend=0.0155);对于女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握力无关。结论肌肉大小和密度与握力及起立行走测试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臀大肌的肌肉密度与肌力和躯体功能相关,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肌力相关。

  • 标签: 肌肉大小 肌肉密度 握力 躯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力体重指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10月在沈阳市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体检的3 598名60岁以上老年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测、握力测量和实验室检测,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握力体重指数与MS的相关性。结果握力体重指数与MS[男性(r=-0.213,P=0.000),女性(r=-0.236,P=0.000)]呈负相关。对不同性别居民握力体重指数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划分,调整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随着握力体重指数降低,MS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与握力体重指数>P75者相比,男性握力体重指数<P25发生MS的相对危险度为3.714 (95% CI:2.604~5.298, P<0.001),P25~P50者为2.816 (95% CI:1.997~3.969, P<0.001),P50~P75者为1.655 (95% CI:1.169~2.343, P=0.004);女性握力体重指数<P25者为3.000 (95% CI:2.356~3.821, P<0.001),P25~P50者为2.013 (95% CI:1.592~2.545, P<0.001),P50~P75者为1.885 (95% CI:1.492~2.381, P<0.001)。男性握力体重指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626(0.595~0.657),女性为0.614(0.591~0.637),握力体重指数诊断MS的最佳切点为0.443(男性)及0.351(女性)。结论握力体重指数与MS及其组分的发生风险呈显著负相关,评估握力体重指数可为MS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握力体重指数 代谢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力训练应用于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握力训练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带管期间总体舒适度及训练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血栓、上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3.51%、0.00%、0.00%,均低于对照组22.81%、14.04%、1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带管期间总体舒适度0分、1~4分、5~7分、8~10分分别为15.79%、49.12%、24.56%、10.53%,均优于对照组5.26%、31.58%、40.35%、2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为96.49%,高于对照组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握力训练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总体舒适度,提高训练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握力训练 乳腺癌 PICC置管 并发症 依从性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球对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6—8月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59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12月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功能锻炼采用传统握力球,观察组功能锻炼采用智能握力球。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总分[(39.66±2.62)分]高于对照组[(18.58±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70,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2/58),低于对照组的15.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智能握力球可提高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智能握力球 功能锻炼 依从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0岁人群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上海现场基线及两次随访调查,对其中参加全部3轮调查、排除自报脑卒中或抑郁症患者后共计3 600人进行分析,评估基线时不同水平的握力状况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认知功能通过评估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及数字跨度测试结果,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得到认知功能总分。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基线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中男性1 668人(46.3%),女性1 932人(53.7%),基线年龄为(61.2±8.1)岁、握力为(28.19±12.18)kg、认知功能得分为58.93±14.56。研究对象认知功能得分在随访中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者,其认知功能得分随时间下降幅度不同。在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水平、慢性病共患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蔬菜水果摄入和BMI等后,未发现基线握力水平与基线及第一次随访认知功能相关,但与基线握力较低者相比,握力水平较高的调查对象,其第二次随访认知功能较好,且其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较慢(男性:β=1.938,95%CI:0.644~3.231,P=0.003;女性:β=2.192,95%CI:0.975~3.409,P<0.001;50~64岁:β=1.652,95%CI:0.646~2.659,P=0.001)。结论较高的握力水平,能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可作为中老年人认知状况的预测因素。

  • 标签: 握力 认知 中老年人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原地区健康成人6分钟步行测试(6MWT)距离水平以及与握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海拔2700m高原地区居住和生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成人55例,其中男39例,女16例。调查其一般资料,对所有受试者进行6MWT距离和握力测试,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握力与年龄以及6MWT与握力的相关关系。结果按性别进行分类后,男性6MWT距离为(569.0± 41.8)m,显著大于女性的(500.7±42.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1)。受试者平均握力水平为(355.4±74.6)N,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握力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9,P<0.01),6MWT距离与握力呈显著正相关(r=0.538,P<0.01)。结论高原地区成人6MWT为(549.2±52.2)m,而握力可以作为预测6MWT距离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步行距离 健康成人 高原 握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肌肉质量和握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入住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5(OH)D<20 μg/L]140例和非缺乏组[20 μg/L≤25)(OH)D<70 μg/L] 61例,测定患者握力、步速及上下肢肌肉质量。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室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生素D非缺乏组患者的握力、上肢及下肢肌肉含量显著高于缺乏组[(33.49±9.43)kg与(29.59±10.30)kg、(4.99±1.09)kg与(4.57±1.11)kg、(15.69±3.10)kg与(14.54±3.03)kg,P值分别为0.010、0.015、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握力减低及下肢肌肉质量下降独立相关(OR=1.286,95%CI:1.197~1.346,P<0.01;OR=1.231,95%CI:1.102~1.283,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握力减低及下肢肌肉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维生素D 握力 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经过筛查、挑选后的210例患者作为对象,按照给予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握球训练,观察组在原干预方案的情况下,联合应用强化专科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效果,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疼痛、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屈曲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伸展活动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握力球 强化专科护理 上肢骨折患者 关节活动度 肘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肢垫配合握力球训练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侧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TR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上肢垫配合握力球训练措施。观察术侧肢体肿胀程度、肿胀消除速率、疼痛评分、术后当晚睡眠质量、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术侧肢体肿胀消退值、疼痛评分、指端SaO2,患者睡眠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TRI患者术后肢体采用上肢垫配合握力球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术侧肢体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

  • 标签: 握力球训练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线粒体氧化呼吸能力与年龄相关的肌力、肌肉量下降的相关性,探讨老年人肌少症诊断的可能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65例,提取受试者PBMCs,借助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检测仪(Seahorse XF24,美国)进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检测。使用手持式握力测力计测定握力,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四肢骨骼肌量(ASM),使用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评估年龄相关的外周血PBMCs的线粒体功能与握力及ASM的相关性。结果在校正性别及体质指数(BMI)后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握力和ASM与年龄呈负相关(r=-0.537、-0.390,均P<0.001),PBMCs的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的生成及呼吸储备与年龄也呈负相关(r=-0.558、-0.614、-0.526、-0.582,均P<0.001),握力和ASM均与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包括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呼吸储备及质子漏呈明显正相关(握力:r=0.414、0.451、0.362、0.420、0.425,P=0.002、0.001、0.008、0.002、0.002;ASM:r=0.319、0.368、0.299、0.352、0.279,P=0.019、0.006、0.028、0.009、0.041)。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握力和ASM均与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包括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呼吸储备及质子漏,呈正相关(握力:β=0.503、0.548、0.452、0.519、0.532,t=3.248、3.604、2.774、3.301、3.350,P=0.002、0.001、0.008、0.002、0.002;ASM:β=0.302、0.355、0.289、0.346、0.271,t=2.427、2.856、2.263、2.716、2.091,P=0.019、0.006、0.028、0.009、0.041)。年龄与PBMCs中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均呈负相关(β=-0.581、-0.654、-0.558、-0.640,t=-4.285、-5.157、-3.938、-4.863,均P<0.001),握力与ASM在回归分析中与PBMCs中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质子漏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PBMCs的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可反映肌力和肌肉量的变化,其与握力、ASM结合可作为评估老年人肌少症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肌少症 肌力 线粒体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50岁及以上人群握力、快速步行速度和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上海现场第一轮调查,于2009—2010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8 643名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因子分析法计算认知功能总分。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握力、快速步行速度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8 175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2.9±9.7)岁,其中男性3 782名(46.3%)。握力、快速步行速度平均值分别为(27.46±12.01)kg和(1.44±0.43)m/s,其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顺序数字跨度、倒序数字跨度得分及认知总分分别为(5.72±0.09)、(12.67±0.35)、(6.84±0.10)、(4.32±0.14)和(60.50±0.95)分。在调整年龄、性别、地区、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水平、慢性病共患情况、BMI、饮酒、吸烟、水果蔬菜摄入和体力活动情况等因素后,握力与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顺序数字跨度、倒序数字跨度和认知总分呈正相关(标化β值分别为0.036、0.079、0.042、0.046和0.043,P<0.05);快速步行速度与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和认知总分呈正相关(标化β值分别为0.040,0.031,0.039,P<0.05)。结论握力、快速步行速度与50岁及以上人群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可成为识别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的指标。

  • 标签: 握力 认知 老年人 横断面研究 步行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握力、功能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呼气峰流速(PEF)、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例,年龄(70.4±10.6)岁,根据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5岁)8例,老年组(≥65岁)27例。入院后完成双手握力、6MWT和超声心动及简易肺功能FVC、FEV1和PEF检测。出院3个月后门诊复查上述指标,对两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FVC、FEV1、PEF、6MWD、握力、LVEF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患者入院和出院后3个月FVC、FEV1、PEF、6MWD、左手握力、右手握力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VC、FEV1、PEF、左手握力和右手握力间两两相关(均P<0.01)。6MWD与LVEF无相关性(P>0.05)。LVEF与FVC和FEV1相关(均P<0.01),与PEF、6MWD、握力无相关性(P>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患者FVC[(2.11±0.66)L比(2.88±0.55)L]、FEV1[(1.74±0.46)L比(2.62±0.49)L]、PEF[(5.50±1.79)m/s比(8.22±1.59)m/s]、6MWD[(332.07±115.58)m比(446.14±99.81)m]、左手握力[(25.14±7.87)比(35.15±8.30)]和右手握力[(27.37±8.39)kg比(38.37±10.20)kg]低(均P<0.01);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握力、简易肺功能和6MWT进行综合测试,有助于评估患者整体机能。老年冠心病患者FVC、FEV1、PEF、6MWD和握力更低。

  • 标签: 握力 呼吸功能试验 步行 冠状动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