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其在未成患者中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未成中的药动学特性、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二者对于未成感染疗效确切,且并未发生严重的或持续性的关节或骨骼肌损伤。因此,在没有替代方案时,未成患者选择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治疗利大于弊。

  • 标签: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未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辐射剂量结构化报告(RDSR)及关键影像的自动收集,比较不同年龄段未成在胸部CT检查中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的差别。方法应用Teamplay软件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自动抓取了404例年龄在0~18岁的胸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构化报告,并通过CT断面影像计算出水等效直径(WED)及SSDE。应用方差分析比较SSDE等剂量参数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SSDE与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的关系。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SSDE平均值为(4.70±3.29)mGy,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1, P<0.01)。SSDE与CTDIvol在1岁至18岁年龄段呈高度线性相关(|r|≥0.92,P<0.01)。结论在日常工作中应用SSDE进行扫描质量控制,部分年龄段的SSDE水平可以用CTDIvol线性转换而成,转换因子随年龄段不同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SSDE与CTDIvol差别逐渐减小,因此SSDE比较适合评估未成CT检查辐射剂量。

  • 标签: 结构化报告 未成年人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 辐射剂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年双侧腋静脉大小的差异,为制定介入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患者145例(患者组)(高血压117例,心力衰竭28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87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量每个研究对象双侧腋静脉的大小并对其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2例研究对象中,优势手为右手占95.7%(222/232)。研究对象个体左右两侧腋静脉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除年龄外,其他指标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腋静脉直径为(0.67±0.15)cm,女性为(0.53±0.1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优势手侧横截面积、非优势手侧横截面积、大侧横截面积分别为(0.54±0.17)mm2、(0.54±0.15)mm2、(0.60±0.16)mm2,高血压组分别为(0.55±0.14)mm2、(0.54±0.14)mm2、(0.59±0.14)mm2,心力衰竭组分别为(0.54±0.16)mm2、(0.56±0.19)mm2、(0.59±0.1)mm2,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年双侧腋静脉大小差异不明显,双侧腋静脉大小与优势手侧无相关性,不同性别的成年腋静脉大小有差异,腋静脉的大小可通过受试者的性别预估,但并不能通过优势手及其他资料预测。

  • 标签: 腋静脉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超声检查,介入性 诊断技术,心血管 直径 横截面积 半球优势,大脑 性别因素 成年人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诊断的未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15例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及临床特点。在15例未成患者CT表现,8例肺部阴性,为轻型患者,发病年龄4~11岁[(6.5±2.3)岁];7例表现异常,为普通型患者,发病年龄7~17岁[(11.9±3.0)岁]。胸部CT异常表现中,仅为支气管壁局部增厚2例,单侧肺病变1例,双侧肺病变4例;表现为11个病灶,其中磨玻璃及稍高密度小结节影6个,斑片磨玻璃影5个,伴少许实变2个;病灶位于胸膜下10个(两肺下叶共7个),非胸膜下1个;伴有局部细支气管增厚3例;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未成年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成年睡眠问题现状,及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为血脂异常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13 188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睡眠情况等,测量身高体重,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TC、HDL-C、LDL-C和TG。结果北京市成年睡眠问题的比例为52.1%,且血脂异常患者(55.1%)高于血脂正常者(50.7%)。打鼾、入睡困难、夜间觉醒、早醒和服用安眠药的比例分别为30.1%、18.8%、24.6%、20.1%和3.0%。打鼾者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7.5%、23.5%和6.6%,均高于不打鼾者(分别为5.7%、15.5%和4.9%)。夜间觉醒者TC平均水平和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74 mmo/L和7.5%,均明显高于无夜间觉醒者(4.66 mmol/L和5.8%)。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超重肥胖等潜在混杂因素后,打鼾与TC、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打鼾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1.248,P<0.05)。结论北京市成年睡眠问题严重,主要睡眠问题是打鼾和夜间觉醒。打鼾与TC、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脂异常 高甘油三酯血症 睡眠障碍 打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单平面法检测口服超声助显剂后的成年胃排空率,并探讨其正常值范围。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5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体检中心志愿接受胃功能超声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6例。依据年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18~39岁)50例、中年组(40~59岁)39例、老年组(60~79岁)17例。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对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胃底、胃体及胃窦超声检查。测量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即刻、30 min、60 min时胃底、胃体及胃窦部面积,并计算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30 min及60 min时胃排空率(GER30、GER60)。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正常值范围。结果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超声检查,其中胃窦部单平面测量成功率为100%(106/106),胃体部为98.11% (104/106),胃底部为97.17%(103/106)。正常成人胃底、胃体及胃窦横断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步递减。其中胃窦部GER60较胃底部和胃体部GER6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3.93,P均<0.05);胃窦部GER30较胃体部GER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而胃体部所测GER30及GER60与胃底部所测GER30及GER6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胃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ER30正常参考值的95%CI胃底、胃体、胃窦分别为30.77%~34.19%、32.99%~36.57%、29.41%~32.78%;GER60正常参考值的95% CI胃底、胃体、胃窦分别为51.67%~55.31%、52.61%~56.44%、47.77%~51.16%。结论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可初步建立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胃排空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下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 标签: 超声检查 胃排空 胃底 胃体 胃窦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分析10个地区317 486名30~79岁非吸烟者在基线调查时的被动吸烟行为信息,描述其被动吸烟行为特征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结果按照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标化,我国成年被动吸烟率为56.7%,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为66.5%,其中农村高于城市。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城市地区的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随周被动吸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女性中湖南省的周被动吸烟频率较高,但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较低,日均被动吸烟时长最低,河南省却与之相反;与吸烟者共同居住者的被动吸烟率是从未共同居住者的2.27倍(95%CI:2.24~2.29),且在女性中关联更强(OR=2.61,95%CI:2.58~2.64),而在男性中二者无关(OR=1.01,95%CI:0.95~1.06)。女性除日均被动吸烟时长小于男性外,其余指标均大于男性;且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多数被动吸烟指标较高;家庭年收入较低者的被动吸烟率和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低,但日均被动吸烟时长较高;女性在婚者的被动吸烟率、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较高,男性与之相反。结论CKB项目10个地区非吸烟人群的被动吸烟率、周被动吸烟频率、周被动吸烟累计时长和日均被动吸烟时长以及与吸烟者共同居住率、共同居住年限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 标签: 被动吸烟 与吸烟者共同居住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打鼾与成年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方法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浙江省桐乡市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剔除调查时自报曾被医生诊断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卒中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者共56 72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打鼾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OR值。结果调查对象中,经常打鼾、偶尔打鼾和不打鼾的比例分别为24.55%、23.94%和51.51%。男性中的比例分别为32.40%、26.55%和41.05%;女性中的比例分别为19.00%、22.08%和58.92%。调整人口社会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时间、BMI和腰围等危险因素后,高血压患病风险随打鼾频率的增加而增加(P<0.001)。与不打鼾者相比,经常打鼾者和偶尔打鼾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95%CI)分别为1.17(1.12~1.23)和1.12(1.07~1.18)。与不打鼾者相比,经常打鼾与高血压的关联在男性和女性、已绝经女性和未绝经女性、中心性肥胖和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睡眠时打鼾与高血压患病存在关联。打鼾对高血压的影响在女性、中心性肥胖者和未绝经者中更明显。

  • 标签: 打鼾 高血压 成年人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青少年及年轻成年(AYA)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儿童和高龄成年患者的特征、病理类型、遗传学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文章简述了AYA-NHL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特点、预后因素等,着重介绍了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获得的相应疗效,旨在为临床标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青少年 成年人 淋巴瘤,非霍奇金 综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成年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以期建立科学规范的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法通过对成年腰椎穿刺后体位、卧床时间、低颅压头痛等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及质量评价,总结生成6条最佳证据,通过与临床情景结合,制订审查指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证据的应用。结果经2轮审查,除患者对新证据的依从性为93.3%外,其余4条指标达标率均为100%。证据应用前后比较,腰椎穿刺后患者低颅压头痛以及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率由28.3%(30/106)降至15.1%(1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99,P=0.016)。结论该最佳证据的应用,表明腰椎穿刺后患者不必常规去枕平卧4~6 h,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的患者腰背痛发生率减低,舒适度提高。

  • 标签: 腰椎穿刺术 时间,卧床 体位 最佳实践
  • 简介:摘要经过放射诊断专家、影像技术专家、辐射防护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10多年的探索,一项基于大规模国内调查数据而建立的CT检查成年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 DRL)以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 637-2018)形式发布。其制定原则和方法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成年常见CT检查项目,与国外的DRL比较,整体处于一个合理或较低的剂量水平。给出的50%分位数(可能达到水平)和25%分位数(异常低剂量的提示水平)作为辐射剂量优化指导的额外工具。在日常放射诊断活动中,使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临床诊断任务相匹配,降低非正当过高或过低剂量的发生频率。

  • 标签: 辐射剂量 断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 诊断参考水平 辐射剂量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华东地区7个省份35~75岁常住居民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应用模式,探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华东地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该地区居民对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以及高血压药物应用模式,使用多水平混合模型探究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与高血压患者人群特点的关联。结果华东地区共筛查640 539名35~75岁居民,年龄(56.9±9.6)岁,女性占59.7%。检出318 741名(49.8%)高血压患者,已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治疗和控制率分别是46.5%、38.1%和11.1%,存在地区和人群间差异。钙离子拮抗剂为最常用的降压药物(45.1%),78 735名(86.2%)患者仅服用了1种药物。年龄大、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以及有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较高(P<0.05)。结论华东地区整体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仍然较低,农村和城市之间、各省份间高血压管理差异较大。高血压的预防、筛查和诊疗体系仍需完善。

  • 标签: 高血压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评估正常成年甲状腺血流量(TBF)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试者TBF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进行甲状腺MR检查的100名健康成年受试者,均接受3.0 T MR甲状腺3D-ASL扫描,1名受试者因不能耐受检查、11名因图像伪影明显、15名因常规MRI发现甲状腺异常而排除,最终入组73名受试者。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对ASL图像质量进行独立评分,并分别测量甲状腺双侧叶上、中、下极的TBF。2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测量TBF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评价。同侧甲状腺上、中、下极的TBF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甲状腺之间,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同侧甲状腺TBF比较采用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53,P<0.001)。2名医师测量TBF的一致性甲状腺左侧叶下极ICC=0.648(P<0.001),其他部位一致性良好(ICC均>0.75,P<0.001)。同侧中极TBF明显高于上、下极(P<0.001),而同侧上、下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上、中、下极的TBF均大于左侧(t=6.182、6.294、4.896,P<0.001)。男性(31名)与女性(42名)受试者间同侧甲状腺上、中、下极T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45~59岁,12名)甲状腺中极TBF高于青年组(18~44岁,61名)(左侧叶t=3.868,P=0.003;右侧叶t=2.647,P=0.022),而两组同侧上、下极T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L能精准定量甲状腺血流灌注情况,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 标签: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年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中位年龄50.5岁(16~81岁),其中初治7例,复治9例(包括5例难治患者)。16例患者中11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总反应率72.8%(8/1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2.4%,总生存率为41.6%。5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为复发难治,治疗后CR 1例,PR 4例。全组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含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缓解率较高,尤其是初治患者。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更容易从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中获益。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脂质体 多柔比星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骨骼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乐清市第六民医院(3例)、浙江省乐清市第三民医院(7例)和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15例)共25例成年LCH患者的DR、CT和MRI表现。结果25例患者中,病变位于颅骨5例,脊柱5例,长骨10例,其他扁骨3例,多骨性2例。17例行DR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11例(伴膨胀性改变6例),溶骨性破坏6例;周围骨皮质增厚5例,骨破坏内缘欠光整4例,病灶周围见软组织包块12例;"洞套洞征"2例,"扁平椎"2例,"纽扣样死骨"1例。15例行CT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9例(伴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破坏6例;"洞套洞征"2例,"扁平椎"2例,"纽扣样死骨"1例。14例行MRI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9例(伴轻度膨胀改变5例),溶骨性破坏5例;骨质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8例,T1WI呈等信号,T2WI高等混杂信号4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高等混杂信号2例;STIR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1例,等信号3例;DWI呈高信号。结论成年LC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 成年人 疾病特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成年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监测点(城市和农村各1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2型糖尿病患者,共8 625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5 99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按性别、地区、城乡等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5 782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4年(36 927.0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2型糖尿病发病事件592例,2型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6.0/千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与静坐时间0.0~h/d者相比,静坐时间>6.0 h/d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33%(HR=1.33,95%CI:1.05~1.68)。亚组分析显示结果和全人群结果略有不同,只在男性、吸烟、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农村、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中发现,静坐时间过长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结论静坐时间过长可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成年静坐时间,尤其是每日静坐时间>6.0 h的人群。

  • 标签: 静坐时间 糖尿病,2型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年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成年腹股沟疝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组间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用镇痛药患者比率、术后出现局部异物感患者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口感染率、血清肿率、阴囊水肿率)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0.86±0.22)h]、住院时间[(5.11±1.56)d]均短于对照组[(1.44±0.76)h、(9.87±1.33)d](t=5.183、16.418,均P<0.05);且研究组使用镇痛药的比率(20.00%)、局部有异物感的比率(2.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口感染率:2.00%、血清肿率:4.00%、阴囊水肿率:2.00%)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使用镇痛药患者比率、局部有异物感患者比率、切口感染率、血清肿率、阴囊水肿率分别为36.00%、18.00%、8.00%、10.00%、8.00%)(χ2=5.183、16.418、3.174、7.111、5.740,均P<0.05)。结论在成年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疝修补术 疝,腹股沟 生物相容性材料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n=3)、肢体活动不灵(n=3)、吞咽困难(n=1)和头晕(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Waller变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成年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年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和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 404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0.5%,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6.5%)高于女性(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12.2%、5.3%和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09,95%CI:1.000~1.018)、女性(OR=0.501,95%CI:0.397~0.63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28,95%CI:1.257~2.374)、饮酒量3级(OR=0.711,95%CI:0.536~0.943)、中心性肥胖(OR=1.868,95%CI:1.547~2.257)、BMI(OR=1.141,95%CI:1.098~1.186)、高血压(OR=1.259,95%CI:1.077~1.473)和糖尿病(OR=2.025,95%CI:1.446~2.835)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水平高,应密切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 标签: 血脂异常 相关因素 横断面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