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电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 BS)作为临床麻醉中常见的神经电生理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BS与患者年龄、基础状态以及麻醉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全麻期间BS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以及病死率等并发症的关系仍存争议。文章阐述了BS的概念,对BS的影响因素、术中脑电BS与术后归进行总结,期望能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爆发抑制 脆弱脑功能 术后谵妄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及整合术后危重患者转运相关证据,为临床制订术后危重患者转运相关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依据循证"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指南网及相关专业协会网站,纳入与危重患者转运相关的临床决策支持、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由4名研究者对指南进行评价,2名研究者对其余类型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的提取、翻译、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10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最终从转运人员资质及责任、转运设备及技术、安全文化与培训、转运前准备、转运途中护理、转运后交接6个方面汇总49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整合了术后危重患者转运相关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制订术后危重患者转运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 标签: 循证护理 术后 危重患者 转运 证据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复苏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8月转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复苏的220例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ICU 30 min氧合指数分为低氧血症组(≤300 mmHg,1 mmHg≈0.133 kPa)和非低氧血症组(>300 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患者早期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观察低氧血症患者入ICU次日晨氧合指数改善情况,分析与低氧血症改善相关的因素。结果220例术后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6.8%(81/220),其中普外科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病例数最多,占42.0%(34/81);骨科低氧血症发生率最高,达53.3%(16/30)。单因素分析表明,体质量指数(BMI)、术中出现低氧血症、微创手术均是影响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检验值分别为-2.566、12.352、0.033,P值分别为0.010、0.000、0.019)。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现低氧血症和BMI均为术后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低氧血症:优势比(OR)=3.602,95%可信区间(95%CI)为1.143~3.817,P=0.001;BMI:OR=1.119,95%CI为1.026~1.208,P=0.036〕。81例发生低氧血症患者入ICU次日晨低氧血症改善率为63.0%(51/81);肺功能障碍为影响术后患者低氧血症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0,95%CI为0.052~0.763,P=0.019)。结论外科术后早期可发生低氧血症,术中低氧血症和BMI为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低氧血症 术后患者 危险因素 肺功能障碍 体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48(GPCR48)的表达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8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R0切除)的10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7.0~64.0岁;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术的6例因外伤或结石行肝部分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0~63.0岁。收集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肝部分切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分析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表达的差异。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68例肝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以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1.0~76.0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根据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水平将肝癌患者分为GPCR48高表达组和GPCR48低表达组,分析GPCR48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GPCR48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894±0.086)比(0.583±0.095)]和正常肝组织[(0.894±0.086)比(0.485±0.111)],肝癌组织GPCR48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772±0.080)比(0.453±0.052)]和正常肝组织[(0.772±0.080)比(0.329±0.0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GPCR48蛋白阳性率为70.0%(7/10),癌旁组织为20.0%(2/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CR48表达与肿瘤长径、TNM分期、血管侵犯、肿瘤包膜等相关(P<0.05),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无关(P>0.05)。68例肝癌患者中,GPCR48高表达组46例,GPCR48低表达组22例,GPCR48高表达组患者肿瘤累积复发率高于GPCR48低表达组(χ2=15.577),累积生存率低于GPCR48低表达组(56.5%比27.3%,χ2=6.3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7%比36.4%,P<0.05)。结论GPCR48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肝癌复发转移有关,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肝肿瘤 转移 G蛋白偶联受体48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院前镇痛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归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非甾体药物镇痛组(N组)、髂筋膜阻滞组(F组)、腰丛阻滞组(L组),分别于急诊入院前行口服非甾体药物镇痛治疗、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镇痛治疗和腰丛神经阻滞治疗。于疼痛治疗前(T0)、疼痛治疗后(T1)、术晨(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行VAS疼痛评分,于T2、T3、T4时测定血清IL-6、TNF-α、P物质浓度。记录患者ICU入住率、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6个月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电话随访患者,根据巴氏评分对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F组和L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N组(P<0.05)。3组患者血清IL-6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TNF-α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降低,F组、L组T2时血清IL-6浓度低于N组(P<0.05),F组、L组T3、T4时血清IL-6、TNF-α浓度低于N组(P<0.05);T2、T3、T4时F组、L组血清P物质浓度低于N组(P<0.05),T2、T3时L组血清P物质浓度低于F组(P<0.05),N组、L组患者的血清P物质指标随着时间变化先降低后升高,F组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3组患者的静息VAS疼痛评分、运动VAS疼痛评分在T1时较T0明显下降,后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程度改变;F组、L组T1、T4时静息及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N组(P<0.05),L组T0时运动VAS评分高于F组和N组(P<0.05),L组T1时运动VAS评分低于F组(P<0.05)。F组、L组术后至少发生一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谵妄发生率低于N组(P<0.05),F组住院天数短于N组、L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院前镇痛方案中,院前区域阻滞镇痛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静息痛及运动痛、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及谵妄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腰丛神经阻滞效果并不优于髂筋膜阻滞,院前区域阻滞镇痛对远期预后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院前镇痛 区域阻滞 髋部骨折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后移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9年间辽宁省肿瘤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诊断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移的52例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总生存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2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有无辅助治疗、转移瘤数目是影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后移预后的相关因素,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分期(OR=2.351,P=0.038)、有无辅助治疗(OR=0.073,P=0.041)、转移瘤数目(OR=0.545,P=0.016)是影响外科手术后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T分期、有无辅助治疗、转移瘤数目是影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依据患者情况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时调整治疗模式可能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 标签: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外科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对前列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sp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用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或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2月,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标准或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Stata 1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2个RCT,9个观察性研究),合计13 943例患者。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2个RCT及6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生化复发,二者在生化复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T:风险比(hazard ratio, HR)=1.55,95%CI(0.86,2.78),P=0.146。观察性研究:HR=0.96,95%CI(0.79,1.16),P=0.675];4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无复发生存,二者在无复发生存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2,95%CI(0.89,1.16),P=0.829];3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肿瘤进展,二者在肿瘤进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6,95%CI(0.30,1.04),P=0.065];3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前列腺癌病死率,二者在前列腺癌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0,95%CI(0.29,1.68),P=0.418];3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区域麻醉的全因死亡率低于全身麻醉[HR=0.77,95%CI(0.64,0.93),P=0.008]。结论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在前列腺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上没有差异,但区域麻醉会降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率。

  • 标签: 区域麻醉 全身麻醉 前列腺癌 转移复发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针药平衡麻醉对患儿体外循环(CPB)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归的改善效果。方法择期CPB下TOF根治术患儿100例,年龄3~8岁,体重9~24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平衡麻醉组(ADBA组)和常规麻醉组(CA组),每组50例。ADB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 mA、脉冲宽度0.2~0.6 ms),持续刺激百会、双侧内关、合谷和郄门穴,直至术毕;CA组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于相同穴位上只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于术前30 min (T1)、手术30 min时(T2)及术后1 h (T3)、1 d (T4)、2 d (T5)、3 d (T6)和5 d (T7)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查血常规,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和TNF-α的浓度。记录住院时间和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CA组相比,ADBA组T2-7时血浆IL-6、IL-8、TNF-α的浓度和T4-7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针药平衡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CPB下TOF根治术后归,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电刺激 儿童 心肺转流术 法乐四联症 病人结局评价 针药平衡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乳酸含量及乳酸清除率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aSAH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术后0~24 h、48~72 h、96~120 h 3个时间点内收集脑脊液检测乳酸含量并计算术后早期(0~72 h)乳酸清除率。术后3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复诊与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19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及改良Fisher分级分布明显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0~24 h、48~72 h脑脊液乳酸含量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乳酸平均值≤3.28 mol/L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乳酸清除率≥10%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95%CI:1.000~1.186,P=0.049)、GCS评分(OR=5.610,95%CI:1.136~27.696,P=0.034)、Hunt-Hess分级(OR=3.921,95%CI:1.084~14.175,P= 0.037)、脑脊液乳酸清除率(OR=9.821,95%CI:1.278~75.483,P=0.028)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脊液乳酸清除率可预测aSAH患者术后归情况,清除率≥10%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脊液乳酸 乳酸清除率
  • 作者: 段雅鑫 赵岩 裴晗蕾 成斯琪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 简介:摘要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已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式。由于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存在许多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此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伴有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EV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脑小血管病与接受EVT治疗患者转归的关系。文章对脑小血管病的各种影像学表型与接受EVT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对ICU老年术后出患者一级亲属迁移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86例ICU老年术后出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3,2017年10—12月收治)和观察组(n=43,2018年1—4月收治)。对照组实施常规沟通,观察组以日记研究为基本实施沟通,比较两组患者转出后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8,P<0.01)。结论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效降低ICU老年术后出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日记研究 迁移应激 家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后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由非PCI医院转运至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298例。根据再灌注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溶栓后转PCI组92例和直接转运PCI组206例,比较两组介入治疗资料以及主要出血事件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MACCE的发生率。结果与直接转运PCI组比较,溶栓后转PCI组术前TIMI血流0级比例较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基层转运至PCI医院时间有所延长,但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时间[3.04(1.80,4.75)h比6.82(4.05,11.38)h,Z=-11.421,P<0.001]和支架置入比例(91.3%比97.6%,χ2=5.990,P=0.027)显著下降;两组住院期间MACCE、主要出血事件以及术后6个月MACCE发生率、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溶栓后转PCI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并减少了支架置入数量,且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风险。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转运记录单配合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质量、转运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378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该阶段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转运,将该院急诊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6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试验组,对该阶段患者使用转运记录单配合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的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突发病情变化、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设备故障、管道意外和故障以及护患纠纷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转运交接时病情、用药、辅助检查、管道、皮肤和床位联系等相关信息遗漏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转运记录单配合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可有效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转运交接时患者信息的遗漏,提高转运安全性,还能够缩短转运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急诊 危重症患者 转运记录单 安全转运 转运质量 多学科协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AIS)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MT治疗且术后血管再通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血流分级2b级及以上LVO-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RAPID软件自动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CT灌注成像参数。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转归的CT灌注成像参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T灌注成像参数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8例LVO-AIS患者,男性52例(59.1%),中位年龄71岁(范围58~78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4分(范围11~17分)。11例(12.5%)接受静脉溶栓桥接MT治疗,77例(87.5%)接受直接MT治疗。90 d转归良好47例(53.4%),转归不良41例(46.6%)。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血管闭塞部位、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尝试取栓次数、VCBF<30%、VTmax>6 s、VCBF>30%/不匹配体积以及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与转归良好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 OR)6.200,95%置信区间(confifidence interval, CI)1.225~31.374;P=0.027]、基线NIHSS评分(OR 1.188,95% CI 1.00~1.404;P=0.043)和VCBF<30%(OR 1.079,95% CI 1.03~1.123;P=0.027)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VCBF<30%以及三者联合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0.739、0.882和0.914。VCBF<30%在单因素预测转归不良方面的诊断效能最高,当截断值为16 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9%和78%。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的RAPID软件分析参数可用来预测LVO-AIS患者MT术后的临床转归。VCBF<30%>16 ml对MT术后归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折叠式转运支架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嘉兴市第一医院从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按照转运时是否使用自行研制的折叠式转运支架将患者分为支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稳定率及转运时间的差异。结果共入选437例危重症患者,其中转运过程中使用折叠式转运支架转运者222例,使用普通转运转运者2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病情程度等基线资料均衡。支架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率高于对照组(89.19%比82.33%,P<0.05),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min:6.39±1.35比7.61±1.34,P<0.01)。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支架组低于对照组(2.25%比10.23%,P<0.01),尤其是支架组抢救用物携带不齐、仪器掉落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2.79%,0%比2.33%,均P<0.05)。结论折叠式转运支架可降低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尤其可降低抢救用物携带不齐和仪器掉落的发生风险,规范转运仪器管理,保持患者转运中生命体征稳定,缩短转运时间,有利于高效和高质量的转运

  • 标签: 危重病 院内转运 仪器管理 患者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接受静脉溶栓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5例患者,222例(75.3%)转归良好,73例(24.7%)转归不良。两组年龄(P=0.049)、空腹血糖(P=0.001)以及高血压(P=0.040)、卒中病因学分型(P=0.049)、抗血小板治疗方案(P=0.011)以及出血性转化(P=0.003)和sIC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6;P=0.023]、空腹血糖(OR 1.203,95% CI 1.063~1.361;P=0.003)以及sICH(OR 20.126,95% CI 1.291~313.672;P=0.03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双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转归不良风险增高2.5倍(OR 2.509,95% CI 1.280~4.917;P=0.007)。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及sICH是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后进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140例,按进入手术室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20年10月1日—2020年11月15日入手术室)和试验组(2020年11月16日—2020年12月31日入手术室),每组7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转运方式进行转运,试验组基于校正MEWS构建院内转运分级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及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转运到病房和ICU的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转运期间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技术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校正MEWS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可降低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术后转运 院内转运 转运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 标签: 预警分级管理 急诊危重症 转运质量 转运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儿转运车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儿。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儿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儿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儿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儿转运车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儿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 高危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