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SA)水平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LAT)形成的关系,评价其预测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180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左心房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42例)和非血栓组(13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老年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白蛋白水平预测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的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房颤病程长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高于非血栓组(P<0.05),SA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则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左心房内径(LAD)高于非血栓组(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显示,房颤病程和CRP是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SA和INR是LAT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SA预测LAT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95%CI:0.711~0.837,P<0.001)。结论SA与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密切相关,可将其视为1种LAT形成的预测因子,应监测患者SA水平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白蛋白类 心房颤动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及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左心耳血流速度(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LAAFV),将研究对象分为左心耳功能正常组(LAAFV≥40 cm/s,297例)和左心耳功能异常组(LAAFV<40 cm/s,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采集所有患者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图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拟探究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房颤类型、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抗凝药治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增大患者比例、射血分数、左心耳各角度内径及内径之和、深度及深度之和、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β=1.168 P=0.002),左心房内径[OR(95%CI)为 1.084(1.019~1.153),P=0.011]、持续性房颤[OR(95%CI)为2.323(1.226~4.403),P=0.010]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左心房内径、持续性房颤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功能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透析通路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因血透通路血栓行Angiojet血栓清除治疗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临床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42±21)min。抽吸时间(35±18)s,内瘘闭塞长度(8±5)cm,所有患者均在抽吸后进行球囊扩张治疗。术后首次透析流量平均(270±15)ml/min;平均住院时间(2.0±1.5)d。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及其他严重合并症。5例患者扩张后造影可见扩张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无特殊处理。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85%,次级通畅率87%。结论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进行透析通路的血栓清除术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可反复进行。

  • 标签: 透析 血栓形成 通路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血栓形成2年余,血小板(PLT)减低1年余就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部位血栓及抗凝治疗中新发血栓,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血小板减少。外院及我院多次筛查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磷脂抗体谱均为阴性。病程中糖皮质激素冲击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曾使血小板升至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低。入院后筛查易栓症的病因,同时予肝素静脉泵入抗凝,利妥昔单抗600 mg 1次;IVIG 20 g/d×3 d;口服艾曲波帕50 mg/d治疗。以上治疗3周后,血小板减少无明显改善,期间仍有新发血栓。后易栓症基因筛查回报PROS1基因杂合突变,MTHFR基因型为TT型,发现少量IgGκ型M蛋白,但仍不足以解释如此顽固的血栓倾向。在排除肿瘤、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之后最终诊断血清阴性抗磷脂综合征可能性大。后续加用地塞米松20 mg/d×4 d,联合口服西罗莫司2 mg/d加强免疫抑制,抗凝方案过渡为低分子肝素后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的头痛症状好转,PLT升至(20~30)×109/L,无新发血栓及出血。

  • 标签: 易栓症 血小板减少症 抗磷脂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 I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ICVT患者,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ICVT患者,男性和女性各3例,平均发病年龄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癫痫发作(5/6,83.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6,50.0%)和头痛(3/6,50.0%)。在影像学检查中,ICVT的直接征象为斑点征和条索征,间接征象为脑叶出血、梗死或水肿。结论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头痛是ICVT的常见表现,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颅内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D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确诊的DCVT住院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11例DCVT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41.6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头痛(11/11,100%)、意识障碍(5/11,45.5%)和癫痫发作(4/11,36.4%)。11例患者均累及直窦,9例累及大脑大静脉,5例累及大脑内静脉,1例累及基底静脉。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血栓,3例合并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8例(72.3%)早期CT平扫(发病1周内)可显示大脑大静脉高密度点征或直窦条索征。头颅MRI显示90.9%(10/11)的患者出现脑实质损害,以丘脑受累(5/11,45.5%)最常见,其次为深部白质(4/11,36.4%)。1例患者接受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发病第6天死亡。其余10例接受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4个月至13年显示,4例遗留轻至中度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6例恢复正常。结论头痛、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是DCVT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或深部白质受累时需警惕DCVT的可能。需重视早期CT平扫显示的高信号血栓点征和条索征。合并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DCVT患者急性期进展迅猛,转归较差。

  • 标签: 颅内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窦血栓形成,颅内 脑静脉 丘脑 神经影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中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是一种成熟的细胞间通讯介质,可由不同细胞在活化或凋亡状态下释放。研究表明,EV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V表面及胞体内有多种促凝物质表达,且EV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 factor,FVII)异常激活以及血小板聚集与活化有关,此外,EV还可参与抗凝或纤溶途径。监测外周血EV水平,可为多种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微囊泡 外泌体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1.32,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X1)、BMI(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X3)、静脉曲张史(X4)、症状与体征个数(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P)=-5.075+0.899X1+0.134X2+1.235X3+1.465X4+0.248X5-1.443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traub血栓清除系统和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血栓抽吸法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Straub血栓清除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清除情况、下肢消肿情况、D-二聚体(D-D)水平、患-健侧周径差及静脉瓣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研究组血栓清除情况、下肢消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D-D和患-健侧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静脉瓣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人工血栓抽吸相比,Straub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可提高血栓清除率,改善下肢肿胀情况,并可调节D-D水平,减小患-健侧周径差,改善静脉瓣功能。

  • 标签: 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Straub血栓清除系统 人工血栓抽吸 静脉瓣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 TEG)对老年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老年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1、3、5、7 d的静脉血,记录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 CCT)的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DVT组与非DVT组患者TEG和CCT各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TEG与CCT各项指标对老年重症患者DVT的预测价值。结果CCT检测结果显示,DVT组与非DVT组仅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P<0.05);TEG检测结果显示,DVT组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综合凝血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614,F=13.750;P<0.05);两组患者仅入院第5天的最大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可见临床预测DVT价值较好的指标依次为最大振幅、凝集块形成速度、综合凝血指数和D-二聚体,其敏感度分别为94.4%、50.0%、44.4%、95.1%,特异度分别为48.8%、85.4%、85.4%、3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662、0.656、0.651。入ICU第5天最大振幅为67.5,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界值。结论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DVT发生的准确性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试验 老年人 重症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是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中的一种类型,约占AMI的10%,是较为罕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所以临床上对AMVT的认知尚有不足。AMVT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现就AMVT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及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 标签: 肠缺血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坏死
  • 作者: 严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3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4期
  • 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000
  • 简介: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疾病的复发率高,且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需要大家加强重视。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家属护理
  • 简介:摘要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属于少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脑动脉闭塞性疾病不同,主要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栓前状态有关;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是确立诊断的主要依据,MRI/MRV是诊断本病和随访病情变化的最佳手段。目前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和血管再通治疗,其中抗凝治疗是最重要的手段,预防方面尚缺乏公认有效的措施。

  • 标签: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PVT形成对肝硬化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探讨PVT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住院治疗的肝硬化PVT患者199例设为PVT组,随机抽取同期肝硬化无PVT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肝硬化PVT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据资料不同用t检验、Z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肝硬化病因、门静脉宽度、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CHE)、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硬化[OR = 3.125(95%可信区间1.414~6.906),P = 0.005]、门静脉增宽[OR = 5.814(95%可信区间2.746~12.307),P < 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PVT形成使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OR = 1.594(95%可信区间1.015~2.502),P = 0.043]和CHE降低[OR = 4.267(95%可信区间2.313~7.869),P < 0.001];PVT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胸水、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影响因素,肝硬化PVT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和CHE降低。PVT的形成使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容易出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表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患者,男59例,女66例,年龄(68.76±15.59)岁,年龄范围为19~99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35)与非血栓形成组(n=90)。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及最大血液凝固块强度(MA)。结果血栓形成组凝血反应时间[(5.36±0.97)min]、凝固时间[(1.68±0.55)min]低于非血栓形成组[(6.39±1.47)min、(2.36±0.82)min],凝固角[(66.80±6.47)°]、MA[(62.24±6.06)mm]高于非血栓形成组[(59.35±6.72)°、(56.22±5.63)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EG各指标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最佳截点为凝血反应时间为4.90 min、凝固时间为1.75 min、凝固角为64.85°及MA为59.35 mm,以ROC曲线获得的最佳截点,TEG各指标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0.0%。结论TEG在早期预测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栓预处理在AngioJet血栓清除术中的作用。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急性期单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术前经腘静脉置鞘小剂量溶栓药物预处理是否可进一步提高AngioJet血栓清除效率。结果经预处理后,实验组术中即时血栓清除率较对照组高(Z=2.446,P=0.014),血栓抽吸时间更短[(289.1±57.9) s比(342.3±75.2) s],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降低更少[(7.2±2.4) g/L比(11.4±2.1) g/L];术后随访3、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无差异,远期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无差异。结论经腘静脉置鞘小剂量溶栓药物预处理,可提高术中即时血栓清除效率,有效减少血栓抽吸时间及红细胞破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溶栓组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溶栓期间改为切开取栓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 作者: 李若宁 刘俊鹏 张亚同 杨杰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现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学部,乌鲁木齐 830011,北京医院心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左心房血栓(LAT)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已取代华法林成为NVAF脑卒中预防的优先推荐,然而对于已经形成LAT的NVAF患者,NOA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朗。本文旨在对NVAF患者LAT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