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病人需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卧床休息,注意防治褥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起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鼻饲,以保证入量及营养。调整血压,使病人急性期的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所测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一般不应使用降压药物,以免减少血流灌注量加重梗死。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内科护理措施。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脑血栓其急性期死亡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很重要。

  • 标签: 脑血栓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软化坏死。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真菌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补液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列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并从中得以体会。方法选择脑血栓形成患者共80位,研究他们在接受诊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经过治疗,在这80位患者中间共有59人得以痊愈,接受诊疗的期间为七天到半年不等,病情出现好转的共18人,病情较治疗之前无明显改观的有3人,经统计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95%以上。结论在患者出现脑血栓形成的病状之后要及时的接受治疗,并结合年龄区间、病发类别、严重程度及病情基础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患者采取最为适合的治疗手段发病后的尽早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年龄,缺血性中风类型,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选择,最适当的治疗。并对潜在的中风隐患尽早的进行防范。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临床治疗
  • 简介: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的时代,其发生率为1.2%。随着高压球囊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降低至0.7%。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是后果很严重,病死率高达20%-25%。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的时代,DES没有增加ST的发生率。2006年WCC/ESC的会议上Camenzind等公布的荟萃研究显示,4年的随访中第一代DES增加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 药物洗脱支架 Q波心肌梗死 严重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最近三年1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过MR扫描,包括SE序列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运用时间飞跃法(2D-TOF)。12例经CT检查,全部做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MR18例均显示良好,既包括显示栓塞静脉的直接表现,又包括脑实质改变的间接表现。12例CT扫描中有5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异常改变,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三角征”,6例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静脉窦血栓阻塞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结论CT平扫对静脉窦血栓的显示率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可提高显示率。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栓塞情况和侧枝循环情况,为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病变是处于早期,还可以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缺点是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MR(特别是运用MRV)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静脉窦血栓的情况,脑实质的改变情况,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综合考虑MR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 磁共振静脉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0例患者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而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结果临床患者在予以治疗之后,比较并发症的产生率、下床活动以及消肿的时间,其观察组的患者比对照组中患者明显少,并存在着P<0.05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观察的意义。结论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其患者在临床上产生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效缩短了血栓实现消肿的实践,且明显提升及改善了临床患者在生活上的质量,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临床的应用之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伴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案效果与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血栓形成疾病的诊疗体会。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溶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总结2011年至2012年6月收治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29例治愈,22例好转,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减轻或消失。结论尿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有效方法,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強用药观察,做好心理及并发症护理。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药物溶栓 治疗观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