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SA)水平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LAT)形成的关系,评价其预测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180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左心房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42例)和非血栓组(13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老年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白蛋白水平预测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的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房颤病程长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高于非血栓组(P<0.05),SA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则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左心房内径(LAD)高于非血栓组(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显示,房颤病程和CRP是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SA和INR是LAT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SA预测LAT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95%CI:0.711~0.837,P<0.001)。结论SA与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密切相关,可将其视为1种LAT形成的预测因子,应监测患者SA水平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白蛋白类 心房颤动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中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其护理效果予以探究。方法: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选自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对上述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24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此护理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此次研究中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施行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该护理方法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中予以应用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影响
  • 简介: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静脉性缺血性卒中综合征。据2005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报道,成年人群CVT的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为7/100万。其中75%为女性,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导致CVT发生有关。目前,我国的CVT发病率以及男女比例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报道。

  • 标签: 脑静脉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资料 年发病率 缺血性卒中 CVT 成年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1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以及深静脉血栓。结果对比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0例,参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研究组患者发生率0,参照组患者发生率40%,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对比2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研究组患者总肿胀率10%,参照组60%,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对维护护患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心脏瓣膜 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病人需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卧床休息,注意防治褥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起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鼻饲,以保证入量及营养。调整血压,使病人急性期的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所测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一般不应使用降压药物,以免减少血流灌注量加重梗死。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VT是PE发生的标识,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

  • 标签: 形成研究 研究动向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内科护理措施。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脑血栓其急性期死亡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很重要。

  • 标签: 脑血栓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软化坏死。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真菌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及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左心耳血流速度(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LAAFV),将研究对象分为左心耳功能正常组(LAAFV≥40 cm/s,297例)和左心耳功能异常组(LAAFV<40 cm/s,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采集所有患者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图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拟探究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房颤类型、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抗凝药治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增大患者比例、射血分数、左心耳各角度内径及内径之和、深度及深度之和、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β=1.168 P=0.002),左心房内径[OR(95%CI)为 1.084(1.019~1.153),P=0.011]、持续性房颤[OR(95%CI)为2.323(1.226~4.403),P=0.010]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左心房内径、持续性房颤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功能 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三门峡地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和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的发生率。急性血栓在24h小时发生,亚急性血栓在30天内、一年或者超过一年发生。方法所有患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症或者不稳定心绞痛,所有患者病情是PCI术适应症,无禁忌症。均在介入中心行PCI治疗。结果全部1386个行PCI术患者中,有19个(1.3%)有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4个人(21%)植入DES,15人(79%)植入BMS。4个人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5个人有亚急性血栓形成,8个人有晚期血栓形成。同时9个病人有糖尿病,8个病人有高血压。结论三门峡地区在我们介入中心植入DES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国际上报道的人数相似。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人当中几乎一半患有糖尿病。倍受医生关注的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DES偏高于BMS。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血栓形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产后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患者女性,19岁,产后一月,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头颅CT提示脑梗塞并脑出血,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出血性脑梗塞。凝血功能实验提示高凝血状态,血小板减少,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无异常。按脑梗塞、脑出血、脑炎治疗,入院7天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请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产后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规律脱水降脑压、醒脑、营养脑细胞、清除氧自由基、防治并发症、补充水盐电解质、营养支持治疗,未抗凝,未介入治疗,治愈出院。报道该病例旨在增加同行对该疾病的认识,遇到孕产妇有类似症状要排除本病。

  • 标签:   产后  静脉窦血栓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指包括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在内的一组疾病。在美国,每年有650000病人患有症状性肺栓塞,直接导致50000人死亡,并且间接引起200000人死亡。在英国,每年有65000人因肺栓塞入院,约有20000人死亡。

  • 标签: 肺栓塞 静脉血栓 心电图 X线检查 溶栓治疗 肺动脉内栓子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补液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列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