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患儿术后血压升高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10月期间23例CoA患儿,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相仿的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与2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于基线(术前1天)、8年随访(术后8年)中监测血压、超声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果术前3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年CoA组出现2例高血压,且CoA组收缩压高于VSD组和健康组(P<0.05)。术前和术后8年CoA组的CIMT、血清TGF-β1分别高于同期的VSD组和健康组(P<0.05)。CoA组术前的CIMT和血清TGF-β1分别与术后8年的收缩压有高度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CoA患儿在术后的中、长期随访中出现血压升高,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参与的血管重塑有关。术前监测CoA患儿的CIMT和TGF-β1可能对其术后收缩压水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血压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捆绑术治疗宫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宫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捆绑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68.0%(34/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P<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2.99±10.87)min,对照组为(60.98±8.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P>0.0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腹围、宫高分别为(216.85±16.85)mL、(356.19±25.71)mL、(98.56±5.86)cm、(35.17±2.33)cm,均少于或小于对照组的(485.29±28.41)mL、(596.38±34.18)mL、(108.59±2.65)cm、(38.45±4.19)c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652、65.325、16.584、3.256,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28.0%(14/50)(χ2=12.032,P<0.01)。结论子宫捆绑术治疗宫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缝合术,并发症发生低。

  • 标签: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子宫捆绑术 缝合术 子宫 产科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泵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剖宫产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脉冲式 术后宫缩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泵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剖宫产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脉冲式 术后宫缩痛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盈红 周玥 王静 高尚啸 秦静 朱晓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淮安妇幼临床学院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房,江苏淮安 223002,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淮安妇幼临床学院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江苏淮安 223002,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淮安妇幼临床学院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淮安 223002,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淮安妇幼临床学院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江苏淮安 223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与使用宫素引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使用宫素引产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宫素使用情况将孕妇分为低剂量组(宫素总量≤5 U,73例)、中剂量组(宫素总量5~7.5 U,52例)、高剂量组(宫素总量7.5~10 U,28例);另选择100例同期未使用宫素自然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纳入对照组。记录各组孕妇围产期指标及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统计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分别为3.00%(3/100)、4.11%(3/73)、5.77%(3/52)、17.86%(5/28),高剂量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OR=1.470,95%CI:1.113~1.941)、宫素使用(OR=1.624,95%CI:1.055~2.500)是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OR=0.840,95%CI:0.689~1.024)是新生儿黄疸发生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引产过程中大剂量使用宫素与新生儿黄疸发生有关,临床上应注意控制宫素用量以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 标签: 黄疸,新生儿 缩宫素 引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麦角新碱联合卡贝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施剖宫产分娩的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产妇剖宫产后给予麦角新碱联合宫素,观察组产妇剖宫产后给予麦角新碱联合卡贝宫素。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出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为6.7%(2/30),低于对照组的23.3%(7/30),P<0.05。分娩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与分娩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角新碱联合卡贝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优于麦角新碱联合宫素,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后的出血和出血量,稳定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麦角新碱 缩宫素 卡贝缩宫素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性腹壁缺损(腹裂)的发病逐渐增加,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增长趋势的原因及该病的病因。该研究旨在探明瑞典腹裂患儿的出生患病、母亲终止妊娠、伴发异常和病死等情况。方法对所有出生于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瑞典腹裂患儿进行一项全国性、基于人口队列的描述性研究。该队列资料从瑞典医学出生登记和瑞典国家患者登记中收集,并与其他几个国家登记中心沟通以明确最终数据。结果研究共纳入361例腹裂患儿,其中女性占54%。患病为1.52/10 000活产儿,其母亲终止妊娠为21%,1岁时的病死为3.9%,队列中的病死为4.4%。最常见的伴发异常为胃肠道发育异常(11.4%)、肌肉骨骼发育异常(9.8%)和心血管发育异常(7.9%)。结论在20年的研究期间,瑞典腹裂患儿的患病稳定在1.52/10 000活产儿。病死较低,为4.4%,但母亲终止妊娠高达21%。近1/3患儿伴有其他先天发育异常,其中胃肠道发育异常最为常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利用结肠镜息肉检出(polyp detection rate,PDR)估算腺瘤检出(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利用2017年全年结肠镜数据计算PDR与ADR的换算系数,利用PDR和换算系数估算结肠镜医师的ADR,并与实际ADR进行一致性验证。结果最终纳入25 112例结肠镜和20名结肠镜医师,换算系数为0.483,实际ADR和估算ADR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18(95%CI:0.596~0.924,P<0.01)。结论利用PDR估算ADR可行,但该方法仅是权宜之计,仍应重视建立规范电子数据库。

  • 标签: 结肠息肉 腺瘤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行截骨短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15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背倾或掌倾畸形角度小于20°),均单纯采用尺骨斜行截骨术。记录术前、术后尺骨的变异程度,并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部握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yo评分。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平均28.4个月。术后X线片示尺骨截骨部位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1.5周,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骨板断裂、螺钉松动。术后尺骨平均缩短5.6 mm。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VAS评分及Mayo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尺骨斜行截骨短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背倾或掌倾畸形角度小于20°),可以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的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桡骨骨折 尺骨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heatham Platinum支架(CPs)治疗主动脉窄(CoA)的效果及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以CPs植入术治疗CoA连续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33例,年龄21(18,25)岁, 对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类收集并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86例成功将支架植入窄处,支架植入后窄近远端动脉收缩压差由术前55(45,60)mmHg显著下降为0(0,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118,P<0.001),其中80例符合CPs治疗成功指标。共7例发生急性并发症,包括主动脉损伤1例,器械与技术并发症2例,外周血管并发症3例,反常高血压所致并发症1例。相较于未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手术失败更高[分别为42.9%(3/7)、5.0%(4/80), P=0.010]。结论CPs治疗CoA安全、有效,但急性并发症关乎手术成败,应予以充分认知及有效预防,使治疗达到更理想的结局。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手术后并发症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短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60岁[(40.3 ± 12.1)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1/3段15例,中1/3段20例,远1/3段17例。骨缺损类型:开放性骨折后骨缺损2例,感染性骨不连29例,萎缩性骨不连21例。清创截骨后骨缺损长度3.0~5.8 cm[(4.2 ± 0.8)cm]。24例行Ⅰ期直接断端短加压再延长术,28例行截骨短加压、Ⅱ期再延长术(平均间隔时间2.8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ESR)等。末次随访时采用Ilizarov方法与研究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对骨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36.5 ± 10.3)个月]。伤口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性愈合时间9~20个月[(14.5 ± 3.8)个月]。EFI为1.2~1.9个月/cm[(1.5 ± 0.2)个月/cm]。术后钉道感染14例(感染27 %);骨断端愈合不良1例;2例骨延长段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不良;2例术后患侧肢体较健侧分别短1.8 cm、2.0 cm。末次随访时WBC[(6.0 ± 1.4)× 109/L]、CRP[(6.8 ± 1.7)mg/L]、ESR[(10.5 ± 6.1)mm/h]较术前[(9.2 ± 2.2)× 109/L、(31.7 ± 22.1)mg/L、(45.8 ± 31.3)mm/h]明显降低(P < 0.01)。末次随访时ASAMI评分:骨愈合优31例,良13例,可8例,优良为85%;患肢功能优28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为81%。结论Ilizarov短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可彻底清除感染或缺血性骨病灶,通过牵张成骨技术完成断端持续加压促进断端愈合及肢体延长,实现肢体重建并促进骨性愈合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感染 伊利扎罗夫技术 不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再入院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RR=1.018,P<0.01)、心功能Ⅳ级(RR=2.200,P<0.01)、糖尿病(RR=1.340,P=0.04)、NT-proBNP≥7 900 ng/L(RR=1.557,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RR=0.768,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医 非药物疗法 影响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再入院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及全因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RR=1.018,P<0.01)、心功能Ⅳ级(RR=2.200,P<0.01)、糖尿病(RR=1.340,P=0.04)、NT-proBNP≥7 900 ng/L(RR=1.557,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RR=0.768,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中医 非药物疗法 影响因素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模拟,辅助介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8例先天性主动脉窄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2.00±14.93)岁。术前采集患者心脏及主动脉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患者主动脉病变部位模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对可能发生情况进行预估,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经股动脉途经于CoA处置入覆膜支架1枚,术后测量,CoA处最窄径由术前(3.70±2.94)mm增至术后即刻(18.01±1.51)mm(P<0.05),跨窄收缩压差由术前(83.75±25.44)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14.63±8.09)mmHg(P<0.05)。右上肢收缩压由术前(204.13±22.31)mmHg下降至术后(145.63±32.08)mmHg(P<0.05);下肢动脉收缩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相应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CoA短期疗效明显,3D打印模型个体化复制患者弓窄部位解剖模型,对于辅助介入治疗主动脉弓窄术前评估与手术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 标签: 3D打印 主动脉缩窄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及其与心血管风险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384 061名20岁以上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标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年龄标化的超重和肥胖在男性分别为42.8%和13.2%,在女性分别为23.9%和6.6%。2008年至2016年期间超重和肥胖呈逐步上升趋势,尤其在20~39岁人群。无论男性或女性,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这种关联在20~39岁人群中最强,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0~39岁肥胖男性人群中,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OR(95%CI)分别为4.23(4.01~4.47)、3.70(2.97~4.60)、6.19(5.76~6.64)和3.66(3.45~3.88)。在20~39岁肥胖女性人群中,其OR(95%CI)分别为5.29(4.63~6.04)、6.38(3.86~10.55)、9.36(7.86~11.13)和6.65(5.70~7.74)。结论南京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形势严峻,与心血管风险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20~39岁人群尤其明显。

  • 标签: 超重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沉降(ESR)极端升高(ESR≥100 mm/1 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应用ESR辅助诊治疾病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检查ESR≥100 mm/1 h的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入院后首次ESR值及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根据2019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将患者分为青年组(18~65岁)、中年组(66~79岁)、老年组(≥80岁);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疾病组、血液系统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肾功能衰竭组及其他系统疾病组;分析ESR极端升高在上述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ESR极端升高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429例ESR≥100 mm/1 h的患者,男性236例,女性19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 h:108.00(103.00,119.75)比117.00(105.50,140.00),P=0.234〕。② 429例患者年龄18~98岁,平均(53.70±18.70)岁;青年组310例,中年组87例,老年组32例。青年组ESR值明显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mm/1 h:108.00(103.00,120.00)比119.00(107.00,140.00)、120.00(110.25,140.00),均P<0.01〕。③ 429例ESR极端升高患者主要诊断为感染性疾病(157例,占36.6%),其次为血液系统疾病(127例,占29.6%)、自身免疫性疾病(74例,占17.2%)等。在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者占58.0%(91/157);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造血干细胞疾病者占45.7%(58/127),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者占37.0%(47/127),红细胞疾病者占11.0%(14/12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者占75.7%(56/74)。④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患者ESR极端升高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呈负相关(ρ值分别为-0.395、-0.381、-0.383,均P<0.01),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正相关(ρ=0.345,P<0.01);同时检测ESR和CRP的266例患者ESR极端升高与CRP并无相关性(ρ=-0.019,P=0.756)。结论临床上ESR极端升高多见于肺部感染、造血干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和弥漫性结缔组织病;ESR极端升高与RBC、HB、HCT、FIB水平相关。

  • 标签: 红细胞沉降率 临床特征 肺部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