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妊娠合并内疝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妊娠期急腹症,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与产科严重并发症胎盘早剥、子宫破裂,以及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胃肠穿孔等进行鉴别诊断。本文通过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例妊娠晚期内疝致扭转并坏死孕妇,结合文献分析,旨在为妊娠合并急腹症的诊治提供借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2013年内营养中国老年患者专家共识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组织国内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合作,总结了国内外老年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编写指南和GRADE协作网的临床指南最新编写原则,对共识进行全面更新并升级为指南。共分为一般情况和常见疾病两部分,形成42条推荐意见,作为我国老年医学领域营养支持的应用规范。

  • 标签: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旋转不良是一种肠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旋转和固定异常造成的疾病。肠管位置异常和肠系膜附着不全易并发扭转,扭转可造成严重的肠管缺血坏死,在宫内胎儿期也一样。产前发现旋转不良及扭转具有挑战性,超声检查是筛查的首选方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产前诊断消化道结构畸形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胎儿期旋转不良及扭转的产前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肠扭转 肠旋转不良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通常存在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反复腹痛等非特异性肠道表现,同时伴有反复发热、生长发育受限等。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性病除了影响机体肠道功能外,还存在肠道外器官受累,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累及的器官包括口腔、关节、皮肤和眼。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失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相关。另外炎症性病的外表现可出现在确诊炎症性病的前后数年,容易造成诊断延迟。因此,临床医生应该了解其各种外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该文将阐述儿童炎症性病的外表现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儿童 炎症性肠病 肠外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中扭转致坏死的病例特点及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并经手术确诊的新生儿中扭转病例资料,发生坏死的病例为坏死组,并从无坏死患儿中随机抽取约4倍于坏死组病例数的患儿为无坏死组,比较两组个人史、发病日龄、首发症状、入院2 h内生命体征、出现症状到手术时间、临床结局、入院2 h内实验室指标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扭转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筛选有效预警指标。结果(1)231例中扭转患儿中,手术时已出现坏死21例,占9.1%(21/231),无坏死组共纳入87例。(2)坏死组入院2 h内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糖及血钾水平均高于无坏死组(P<0.05)。入院日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钠、pH及BE水平均低于无坏死组(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2 h内心率增快、平均动脉压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钠水平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低pH为中扭转致坏死的相关因素。(4)C反应蛋白单独预测中扭转发生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最佳切点值为9.88 mg/L,敏感度76.2%,特异度94.3%。血清白蛋白单独预测中扭转并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最佳切点值为36.65 g/L,敏感度70.1%,特异度94.3%。结论心率、平均动脉压、C反应蛋白增高及血钠、血清白蛋白、pH降低对判断新生儿中扭转是否发生坏死有一定帮助,其中C反应蛋白>9.88 mg/L和血清白蛋白<36.65 g/L为较好的预警指标。

  • 标签: 中肠扭转 肠坏死 相关因素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发热,临床诊断相当困难。这些症状不一定是由于肠道疾病引起,也可能由于血管、药物、遗传代谢等疾病所致。除了感染性、免疫性、肿瘤性、血管源性、药物性原因外,更为疑难的是与遗传基因相关的肠道疾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最终结合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 标签: 肠疾病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缺失胆道胆汁后碱性磷酸酶(IAP)在黏膜中的表达变化及胆汁对上皮Caco-2细胞模型中I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0),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n=10),结扎造成胆道梗阻;胆汁外引流组(n=10),造成肠道内胆道胆汁完全丢失。于术后第7天留取回肠标本。应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大鼠黏膜IAP相对表达量。考察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下,人胆汁作用于Caco-2细胞后IAP表达量的差异。结果3组大鼠模型均成功建立。对照组大鼠黏膜中IAP相对表达量为(15.09±0.61)%,显著高于梗阻性黄疸组的(6.86±1.07)%与胆汁外引流组的(9.19±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胆汁能够促进Caco-2细胞中IAP的表达,并且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肠道内完全缺失胆汁会引起黏膜中IAP表达降低。胆汁可以促进IAP在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 标签: 碱性磷酸酶 胆汁 黄疸,阻塞性 Caco-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瘘支架对腹腔开放合并空气瘘(EAF)进行瘘口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1)接受腹腔开放疗法;(2)合并EAF。排除标准:(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瘘口;(2)远端梗阻;(3)肠管狭窄超过50%。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纳入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患者。通过窦道造影、CT重建和手指探查方式评估瘘口大小、瘘口周围肠管直径和瘘口周围肠管角度,基于评估数据设计并制作3D打印瘘支架,经瘘口置入支架。观察指标包括:(1)支架置入成功率;(2)置入后内容物流出量;(3)可耐受运动时间;(4)接受瘘确定性手术时间;(5)恢复内营养时间。用t检验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内容物流出量以及可耐受运动时间,内容物流出量和可耐受运动时间变化的统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结果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全部患者均成功实施瘘支架置入术,置入后2 d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提示消化道通畅、无梗阻;且支架成功保持在原位直至确定性手术。未发现行瘘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出现支架置入相关不良反应。支架置入后肠液流出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17例患者肠液流出量从第1天的(702.7±198.9)ml/d降低至第7天的(45.8±22.4)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0,P<0.001)。支架置入后患者离床时间、运动时间均持续增加,运动耐受时间从第1天的(9.1±3.8)min/d延长至第14天的(106.9±21.8)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7,P<0.001)。截止支架置入术后120 d,15例患者成功实施瘘确定性手术和腹壁重建术。恢复内营养时间为3(2,5)d,自支架置入至接受手术行瘘口修复时间为(87.2±17.6)d。2例患者因严重腹腔感染合并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3D打印瘘支架可减少EAF瘘口处内容物的流出,并可促进患者恢复内营养和康复锻炼。

  • 标签: 肠空气瘘 腹腔开放 支架 3D打印
  • 简介:摘要上皮屏障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交换界面,该屏障可以确保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防止病原体入侵和异常免疫反应。上皮屏障破坏与多种疾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在调节上皮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胶质细胞作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现就胶质细胞在上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与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胶质细胞 肠上皮屏障 肠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治疗棘手。内营养在IBD治疗方面具有高效、安全等优势,尤其在有并发症或难治性IBD患者中应用广泛,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现总结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类型和不同患者类型IBD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争议,旨在为更好地应用内营养治疗IBD提供思路。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全肠内营养 部分肠内营养 疾病活动 营养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早期内与外营养支持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取早期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早期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营养指标、生化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分别为(57.01±2.59)g/L、(39.98±2.64)g/L、(126.86±10.75)g/L,均高于对照组的(54.28±0.76)g/L、(37.31±2.35)g/L、(120.75±13.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7、4.302、2.025,均P<0.05);观察组血糖(GLU)、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12.35±2.38)mmol/L、(84.37±13.62)μmol/L、(47.84±4.03)U/L,均低于对照组的(14.18±2.37)mmol/L、(91.84±13.21)μmol/L、(66.28±3.76)U/L(t=3.106、2.244、19.060,均P<0.05);观察组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分别为(1.95±0.45)mmol/L、BUN(5.80±0.61)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1.66±0.30)mmol/L、(5.32±0.43)mmol/L(t=0.341、3.656,均P<0.05);观察组NIHSS评分(10.31±2.10)分、CPIS评分(3.00±0.7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4.68±2.75)分、(3.79±1.45)分(t=5.279、2.763,P=0.001、0.0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3/33)低于对照组(31.25%,1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5)。结论早期内营养支持与早期外营养支持相比,更能够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安全有效。

  • 标签: 卒中 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白蛋白类 血清白蛋白 血红蛋白类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为更好模拟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拟用新生巴马小猪建立内及外营养相关模型。方法新生巴马小猪18只,分为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和全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EN组包括喂养1周(EN-1W, n=3)和喂养2周(EN-2W, n=3)小猪;TPN组包括外营养支持1周(TPN-1W, n=6)和外营养支持2周(TPN-2W, n=6)小猪。观察记录小猪体重和组织形态学;检测分析肝功能和屏障功能。结果造模期间TPN小猪全部存活,TPN-2W小猪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较TPN-1W更明显。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的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2W小猪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EN-2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形态学显示,TPN小猪肝脏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回肠绒毛萎缩变形、绒毛长度明显变短(P<0.05)、隐窝深度变浅(P<0.01),其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建立新生巴马小猪的TPN模型,模拟了婴幼儿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及屏障损伤等并发症,为研究儿科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全肠外营养 小猪 动物模型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再次手术治疗胆吻合口狭窄同时行空肠襻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15例胆吻合口狭窄患者,全部病例均切除原吻合口重新行胆Roux-en-Y吻合,同时行空肠襻固定。襻固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胆吻合口近端预留10~15 cm的盲襻,并与剑突下腹壁标记固定,一种在胆吻合口远端10 cm左右空肠侧壁与右侧腹壁标记固定。同时经固定肠管壁中央在肠道内留置T管。结果共行盲襻固定5例,侧壁固定10例,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瘘1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局麻下空肠穿刺窦道扩张,经胆道镜治疗后治愈。结论吻合口狭窄再手术时,应该考虑到术后再次狭窄的可能,术中可以固定并标记空肠襻。再发狭窄时可以经固定襻穿刺扩张行胆道镜治疗,避免再次开腹手术。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胆总管造口术 狭窄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胆四针吻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20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胆四针吻合法手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胆四针吻合法的病种、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3(44~77)岁。其中胆管癌12例,胰头癌1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4例、胰腺囊性腺瘤1例,胃癌侵犯胰头1例,胆囊癌1例。38例胆四针吻合法涉及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胆管癌根治12例,肝切除、胆吻合4例,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胃癌根治1例,胆囊癌根治1例。胆管直径<6 mm的患者10例。3个、2个和1个吻合口的患者分别为4、7和27例。术后吻合口胆漏1例。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4年未发生吻合口狭窄。结论胆四针吻合法简单、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细小胆管的胆吻合。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胆肠吻合术 四针吻合 胆漏
  • 简介:摘要1例54岁女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因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接受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 440 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II)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其他治疗包括维持血压和控制心率的药物、镇痛剂、10%氯化钾注射液等。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5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51 U/L、总胆红素(TBil)8.3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29 U/L。外营养治疗第8天实验室检查示ALT 343 U/L、AST 357 U/L、γ-GT 343 U/L、TBil 21.4 μmol/L、ALP 376 U/L,考虑为外营养导致的肝损伤。停止外营养,继续其他治疗,并予谷胱甘肽联合二氯醋酸二乙胺进行保肝治疗。停止外营养8 d后实验室检查示ALT 42 U/L、AST 29 U/L、γ-GT 55 U/L、TBil 8.4 μmol/L、ALP 107 U/L。

  • 标签: 胃肠外营养 脂肪乳剂 静脉注射用 化学性和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外营养是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和(或)内营养不能满足能量需求的各类患者必需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外营养技术的进步可以体现在理念(补充性外营养)、配方(优化营养素组成)、制剂(工业化的多腔袋)等3个方面。补充性外营养的核心是在内营养基础上的外营养,既维护屏障功能,又能较快达到目标喂养量,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优化营养素组成,充分发挥不同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代谢调理,维护器官功能。工业化生产的多腔袋外营养制剂,符合"全合一"的理念,使用方便,可减少处方和配置差错,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医疗费用,适合病情稳定和短期应用外营养的患者。

  • 标签: 补充性肠外营养 药理营养素 全合一 多腔袋 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