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模式踝泵运动对肺癌患者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行静脉PICC的肺癌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7例行静脉PICC的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分别采取舒适角度踝泵运动和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非计划拔发生率、疲乏评分和导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非计划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疲乏评分及导管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降低肺癌患者静脉PICC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和非计划拔发生率,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但容易引起患者疲乏,临床推广使用需考虑患者耐受程度。

  • 标签: 肺肿瘤 股静脉置管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踝泵运动
  • 简介:摘要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穿刺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 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深度、特殊人群的IJV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 标签: 儿童 颈内静脉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行脐静脉(UVC)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行UVC的10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男51例、女51例,出生时间(8.45±1.02)d,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27例和无并发症组75例。分析新生儿UV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新生儿中UVC术后出现空气栓塞4例、脐出血6例、导管移位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腹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27/102)。并发症组的剖宫产、出生体质量≤1.5 kg、不标准、导管留置时间>10 d、早产、肠外营养占比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8、4.477、6.958、12.008、14.851、6.189,均P<0.05);两组出生时间、性别、前泡、穿刺血管次数、耗时、管护士管工作时间、透明敷料更换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OR(95%置信区间)=0.277(0.110~0.694),P=0.006]、出生体质量≤1.5 kg[OR(95%置信区间)=2.714(1.058~6.965),P=0.038]、不标准[OR(95%置信区间)=3.609(1.348~9.666),P=0.011]、导管留置时间>10 d[OR(95%置信区间)=5.029(1.722~14.686),P=0.003]、早产[OR(95%置信区间)= 6.596(2.368~18.372),P<0.001]、肠外营养[OR(95%置信区间)=3.091(1.246~7.664),P=0.015]均是新生儿UV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UVC术后发生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上述情况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脐静脉置管术 新生儿 并发症 危险因素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线超声引导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无线超声组各60例。传统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采用解剖标志进行,无线超声组的定位及穿刺等均在无线超声引导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困难数、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困难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线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线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线超声引导的颈内静脉更方便,更容易,更安全,更快速。对于具有困难(肥胖、颈内静脉史、体位无法配合、血管畸形、水肿)的患者更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透析 穿刺术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形泪道支撑治疗泪小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眼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外伤性泪小断裂环形泪道支撑修复断裂的泪小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3至6个月拔,之后随访3~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期末,39眼治愈,7眼好转,2眼无效。有效率为95.83%(46/48),术后未见明显眼睑畸形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环形泪道支撑修复泪小断裂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导泪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断裂,泪小管 支撑管,环形 置管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环形支撑治疗深部泪小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深部泪小断裂58例(58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泪小逆向联合远端支撑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硅胶支撑。术后随访(53.36±27.43)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年龄9~76(39.52±14.86)岁,下泪小深部断裂52例,上泪小深部断裂5例,上下泪小均断裂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以泪小逆向联合远端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支撑治疗深部泪小断裂安全、有效。

  • 标签: 断裂,泪小管,深部 置管术,支撑管,泪道,逆行 环形,改良 效果,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泪小治疗泪小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泪小阻塞患者共90例,根据泪小阻塞长度分为≥5 mm组(A组)与<5 mm组(B组),每组各45例。均行改良泪小,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A组治愈29例(64.44%),有效10例(22.22%),无效6例(13.34%);B组治愈31例(68.89%),有效13例(28.89%),无效1例(2.22%),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 P=0.045)。结论改良泪小治疗泪小阻塞临床效果确切,对阻塞长度<5 mm者疗效优于阻塞≥5 mm患者。

  • 标签: 置管术,泪小管,改良 阻塞,泪小管 效果,临床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朵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1期
  • 机构: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山东 菏泽 274200
  • 简介:目的:分析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次年10月在我院行PICC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并借助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比组(常规护理)与分析组(专项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患病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对比组,而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则明显更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专项护理方案应用在肿瘤患者PICC中的效果明确,可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在降低其并发症患病几率上作用突出,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置管专项护理;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非计划拔65例(7.8%),非计划拔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结论脐静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非计划拔65例(7.8%),非计划拔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结论脐静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 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管
  • 简介:摘要新生儿脐静脉操作简单、可以留置较长时间且可在急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但导管尖端位置定位错误或使用过程中错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将导管尖端放置在最佳位置并持续保持至关重要。有关尖端位置定位方法的应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新生儿脐静脉的尖端定位方法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婴儿,新生 尖端定位 导管错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线静脉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静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留置针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形式):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39~75岁;中线组(采用中线静脉形式):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6~72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情况、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情况、使用成本、患者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使用成本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用率(%)表示,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91.52%(54/59)]较高(χ2=5.081,P<0.05),导管/留置针滑脱[5.09%(3/59)]、意外拔率[1.70%(1/59)]均较低(χ2=4.236、11.670,均P<0.05);中线组留置时间长于留置针组,穿刺次数短于留置针组(t=133.261、50.935,均P<0.05);中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9%(2/59),低于留置针组[20.34%(12/59)],患者满意度为96.61%(57/59),高于留置针组[79.66%(47/59)];使用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5,P>0.05)。结论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中线静脉可增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颅内感染 中线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时加温皮肤消毒剂对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穿刺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间段使用的不同消毒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加温组在PICC穿刺前将消毒剂加温至37℃后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采用室温消毒剂,比较两组患儿PICC一次性成功率、时长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加温组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0.2%(65/81)比66.7%(56/84)],时间短于对照组[(45.0±9.0)min比(48.4±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皮肤消毒剂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一次性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长,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 标签: 皮肤消毒剂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中应用经静脉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静脉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静脉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例脐静脉后发生心包积液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早产儿,胎龄分别为33+4周、31周和27+6周,出生后24 h内行脐静脉后第1-4天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异常、心音低钝遥远等表现,床旁超声提示心包积液,予心包穿刺引流,2例症状缓解且预后良好,1例死亡。新生儿脐静脉可于早期并发心包积液,后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和心率异常等突然恶化的临床表现,应考虑心包积液及压塞可能,一旦确诊应及时拔出脐静脉导管,行心包穿刺抽液减压。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心包积液 心包压塞 脐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弊端。方法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次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13例,其中逆行溶栓(CDT)组(150例),单纯抗凝组(63例)。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6个月的髂静脉通畅度、12个月PTS情况、静脉瓣膜反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CDT组对于髂静脉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P=0.011),但对于静脉血栓与单纯抗凝无差异(P>0.05)。逆行溶栓对于静脉血栓的效果在中央型优于混和型(P<0.0 001)。相应的,CDT组6个月的髂静脉通畅率高于单纯抗凝组(P=0.002),而静脉通畅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CDT组PTS发生率以及重度PTS的发生率均低于抗凝组(P<0.0 001),但轻中度PTS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DT组12个月的静脉瓣膜反流情况与抗凝组相似(P>0.05),但生活质量要高于抗凝组(P<0.0 001)。结论逆行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髂静脉血栓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困难、对静脉瓣膜损伤等原因,对于累及静脉的血栓,如无特殊情况,建议将逆行溶栓作为次选方案。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逆行置管 单纯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部位与成功率、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和下肢静脉PICC。比较两组新生儿成功率、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时,下肢静脉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组新生儿送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有利于提升成功率,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

  • 标签: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 置管部位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DNTP)和长轴平面内(LAX-I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腋静脉穿刺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20~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9):DNTP组和LAX-IP组。2组分别采用DNTP和LAX-IP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腋静脉穿刺。记录首次穿刺成功、总体成功情况、针尖重定向例数,腋静脉穿刺时间和时间。记录腋动脉穿刺、腋静脉穿透后壁、血肿形成、气胸、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与LAX-IP组比较,DNTP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针重定向例数减少,穿刺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腋静脉穿透后壁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穿刺、血肿、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LAX-IP技术比较,超声引导DNT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可动态观察针尖位置,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腋静脉 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