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环状RNA是非编码RNA家族的成员,可以多种方式参与生物学功能,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侵袭和转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环状RNA可以通过海绵吸附微小RNA和RNA结合蛋白参与转录后调控,从而影响肿瘤耐药过程中的DNA修复、凋亡、增殖、细胞转运,以及介导肿瘤耐药的细胞内酶,进而在肿瘤耐药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证实通过干扰环状RNA的表达,可以提高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提示环状RNA可能为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微RNAs 肿瘤 抗药性
  • 简介:摘要活性氧是一类活性较高的含氧化合物,能够在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正常生理条件下由抗氧化系统清除。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系统之间的不平衡导致活性氧的过度产生和积累,可造成胞内DNA、脂质及蛋白的氧化损伤,诱发细胞恶变可能。另外,活性氧还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参与调控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提高肿瘤细胞耐受性,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另一方面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甚至坏死。由此可见活性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活性氧可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 标签: 肿瘤 氧化剂 抗氧化剂 活性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Lewis肺癌动物模型(Lewis模型)探讨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浸润情况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性研究。采用42只C57BL/6小鼠建立Lewis模型,并随机分为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各组分别回输CD4+CD8+Treg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和等量PBS,于1、5、9、13、17、21 d,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计算瘤体积,并记录小鼠的生存状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微环境中CD4+、CD8+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水平;HE组织染色技术判明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结果3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有增长,且T细胞组>TIDC细胞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流式结果显示,Lewis模型的效应和记忆效应CD4+ CD8+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在总淋巴细胞中的比例,T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输CD4+CD8+Treg细胞及TIDC细胞后,小鼠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数量显著增多,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分别为T细胞组(4.47±0.68)个,TIDC组(2.43±0.46)个,对照组(1.72±0.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ewis肺癌生长速度可能与CD4+CD8+Treg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情况有关,其分布程度越高,肿瘤生长越快。

  • 标签: 癌,Lewis肺 模型,动物 T淋巴细胞 树突细胞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发现在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甚至健康成年人的血细胞中有相当比例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克隆性造血现象。进一步研究又提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意义未明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具有肿瘤进展潜能的克隆性造血等概念。研究还发现克隆性造血与炎症、心血管病、实体肿瘤及治疗相关的髓系肿瘤等也有密切关系。文章结合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对克隆性造血与血液肿瘤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血液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再生障碍性 突变 克隆性造血
  • 简介:摘要中国是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EC的进展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作用下分化为M1和M2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主要发挥抗肿瘤作用,M2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金属蛋白酶等免疫调节因子影响巨噬细胞分化和免疫抑制的过程,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同时还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等途径影响EC进展的各个方面。因为传统治疗方案的局限性,我们亟需为EC的治疗开发新的方案,因此研究TAMs在EC发病起始及进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抑制 促肿瘤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曾被科学家认为是错误剪切形成的罕见的环状RNA被证明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外显子或内含子组成。其在生物体内存在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等过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分子海绵"机制吸附相应的microRNA (miRNA)从而参与转录翻译过程,在肿瘤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环状RNA在泌尿系肿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DNA 环状 细胞凋亡 肿瘤浸润
  • 简介:摘要人类肠道中定殖着各种菌群,其对肠道乃至全身免疫系统功能的维持均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炎性、免疫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备受关注,而在免疫治疗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主要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关系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的相关因素4个方面进行综述,对近十年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免疫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且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肠道菌群 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以为临床防治NSCLC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NSCLC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60岁23例、≥60岁27例。并整理与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Cs检查,按照其水平将其分为阳性组(30例,≥4%)、阴性组(20例,<4%)。比较外周CTCs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的NSCLC患者中阳性率情况,及其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Spearman分析相关性。结果在NSCLC患者,阳性组、阴性组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阳性组相比,阴性组Ⅲ期占比[45.00%(9/20)]高于阳性组[16.67%(5/30)],与阳性组相比,阴性Ⅳ期占比[30.00%(6/20)]低于阳性组[70.00%(21/30)]。在NSCLC患者,与阳性组相比,阴性组的血清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均降低(均P<0.05)。外周CTCs水平与血清CEA、CA125、CYFRA21-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445、0.436、0.423,均P<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外周CTCs计数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无明显关系,而在临床Ⅲ期患者中外周CTCs计数水平较低,Ⅳ期患者外周CTCs计数水平较高,且外周CTCs水平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肾癌患者围手术期时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TNM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27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和26例腹腔镜下部分肾切除术患者数据。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周检测肾癌患者外周血CTCs,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53例肾癌患者中,术前1 d外周血CTCs阳性患者46例(86.8%),CTCs计数8.85±6.39。肾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TCs计数与临床病理分期(TNM分期)明显相关(Ⅰ期患者CTCs:5.34±4.73,Ⅱ期患者CTCs:9.75±4.20,Ⅲ期患者CTCs:14.38±3.11,Ⅳ期患者CTCs:20.50±5.26,F=19.383,P<0.05)。术前T1+T2组CTCs计数低于T3+T4组(7.09±5.15比17.44±4.80,t=-5.555,P<0.05)。术后1周外周血CTCs阳性患者41例(77.4%),CTCs计数5.17±7.55。术前术后CTCs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Ⅰ+Ⅱ组术后CTCs下降值高于Ⅲ+Ⅳ组(4.78±4.25比-0.08±5.63,t=3.235,P<0.05)。结论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数量与其TNM分期具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是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TC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 标签: 肾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临床病理分期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s)是众多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中的一大类,包括HSPB1、HSPB5、HSPB6、HSPB8等。近来研究表明,它们在许多信号通路扮演关键角色,这些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抗放疗和凋亡的抑制有着许多联系,尤其是在肿瘤凋亡方面。本文对sHSPs在肿瘤凋亡途径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肿瘤 凋亡 热诱导
  • 简介:摘要S100蛋白家族是EF手型钙结合蛋白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只在脊椎动物中表达,目前共有25个已知家族成员。在炎症、肿瘤、细胞凋亡、细胞迁移、能量代谢中均有参与。近年来,S100蛋白家族被报道通过细胞存活及细胞凋亡等途径参与了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发展及转移,在肿瘤中表达异常。因此这些蛋白被认为可以作为膀胱癌等多种癌症检测的新的标记物。

  • 标签: 膀胱肿瘤 S100蛋白质类 生物标记,肿瘤
  • 简介:摘要免疫失调在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态中高度多样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影响血液系统肿瘤的进展及患者预后。笔者拟从肠道微生态的组成,肠道微生态与宿主抗肿瘤免疫、血液系统肿瘤发病及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化疗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等方面,对肠道微生态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进行阐述。

  • 标签: 胃肠道微生物群 血液肿瘤 免疫调节 药物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癌行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与免疫抑制剂使用种类及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9月至2019年1月因肝癌行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按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否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因、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癌结节的数目、最大癌结节直径、微血管浸润(MVI)、大血管浸润、肿瘤分化Edmondson分级以及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或环孢素血药谷浓度等。比较两组患者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暴露情况对肿瘤复发的影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分析。按肝癌巴塞罗那(BCLC)分期标准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层,进一步分析CNI暴露情况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病例组15例,年龄(45.8±8.2)岁,男性13例(86.7%)。对照组35例,年龄(45.4±12.0)岁,男性31例(88.6%)。病例组最大癌结节直径大于对照组[(5.9±3.0)cm比(3.5±1.8)cm,t=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14 d[(11.7±7.7)ng/ml比(5.9±3.0)ng/ml,t=2.48]、术后1个月[(12.2±4.5) ng/ml比(7.8±4.3) ng/ml,t=2.82]、术后9个月[(6.9±4.0) ng/ml比(4.7±2.0) ng/ml,t=2.21]及术后1年曲线下面积[(100.1±21.1)比(74.4±19.2),t=3.66]的他克莫司暴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CNI高暴露组的累积无瘤生存率低于CNI低暴露组(52.2%比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最大癌结节直径(RR=1.23,95%CI:1.01~1.60)、CNI高暴露(RR=4.02,95%CI:1.10~14.74)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BCLC B期患者共17例,CNI高暴露下肿瘤复发6例(66.7%),CNI低暴露时肿瘤复发1例(1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CNI高暴露患者累积无瘤生存率低于CNI低暴露(33.3%比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5);BCLC C期患者8例,CNI高暴露下肿瘤复发4例(100.0%),CNI低暴露时无肿瘤复发,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CNI高暴露累积无瘤生存率低于CNI低暴露(0比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0,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免疫抑制剂使用种类无明显相关,CNI高暴露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移植 肿瘤复发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皮肌炎患者抗核抗体与临床特征及肿瘤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01例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抗核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肌病、肿瘤发生风险以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92例患者随访2年。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抗核抗体和无肌病性皮肌炎及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101例皮肌炎患者中,男42例,女59例,年龄(55.13 ± 14.63)岁;无肌病性皮肌炎14例,低肌病性皮肌炎6例,肌病性皮肌炎81例;抗核抗体阳性42例(41.58%),阴性59例(58.41%)。抗核抗体阳性组颈部红斑(33.33%比59.32%,P=0.010)、披肩征(14.28%比35.59%,P=0.017)发生率低于阴性组。皮肌炎合并肿瘤28例(27.72%)。抗核抗体阳性者5例(11.9%)发生肿瘤,阴性者23例(38.98%)发生肿瘤。单因素分析显示,抗核抗体阴性皮肌炎患者发生肿瘤的相对危险度估计值比值比为7.52(95% CI 1.62~13.78,P=0.003)。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抗核抗体阴性(OR值4.34,95% CI 1.37~13.72,P=0.012)和颈部红斑(OR=3.27,95% CI 1.20~8.91,P=0.020)与肿瘤高发概率显著相关,抗核抗体阴性与无肌病性皮肌炎的发生无统计学相关性(OR=0.99,95% CI 0.32~2.99,P=0.980)。结论抗核抗体阴性且伴颈部红斑的成人皮肌炎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明显增加,有必要对这类皮肌炎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定期肿瘤筛查。

  • 标签: 皮肌炎 抗体,抗核 肿瘤 V形红斑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本身不具有转录活性,但它可通过与染色质结合改变其结构,继而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RNA基因能够调控HMGA2在肿瘤中的作用,同时肿瘤的侵袭性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靶向HMGA2基因治疗相关肿瘤。文章主要介绍HMGA2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分子靶向治疗 RNA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细胞癌切除术的227例患者资料,术前通过Cyttel法检测患者的CTC。分析术前外周血CTC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V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MVI发生的效能,明确CTC与MVI的关系。结果根据ROC曲线,预测MVI的CTC、甲胎蛋白(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肿瘤长径分界值分别为3个/3.2 ml、158 μg/L、178 AU/L及59 mm。以外周血CTC≥3个/3.2 ml为阳性组,<3个/3.2 ml为阴性组,两组分别有117、110例。术前CTC阳性组与阴性组中位AFP水平分别为123.0 μg/L(0~20 000.0 μg/L)、9.6 μg/L (0~18 676.0 μg/L),中位肿瘤长径分别为50.0 mm(5.0~200.0 mm)、36.0 mm(2.0~150.0 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AFP≥158 μg/L(OR=3.551,95% CI 1.426~8.843,P=0.006)、PIVKA-Ⅱ≥178 AU/L(OR=12.250,95% CI 4.384~34.231,P<0.01)、外周血CTC≥3个/3.2 ml(OR=8.913,95% CI 3.561~22.306,P<0.01)及肿瘤长径≥59 mm(OR=3.250,95% CI 1.339~7.885,P=0.009)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们预测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77、0.857、0.743,CTC预测MVI的效能高于AFP、肿瘤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C预测MVI的效能略高于PIVKA-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C可能是临床提示肝细胞癌MVI的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细胞,循环 微血管侵犯 Cyttel检测法
  • 简介:摘要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CR-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许多肿瘤中可见CR-1异常表达,它在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Nodal信号通路、非Nodal信号通路、Wnt/β-catenin及Notch信号通路等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有关。目前,CR-1被认为是新的肿瘤标志物,可能成为不同类型肿瘤干预性治疗的新靶点,也有可能成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重要的靶点,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对CR-1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CR-1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CR-1与各种肿瘤关系以及CR-1在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4个方面的介绍,旨在对CR-1与不同部位肿瘤关系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变等位基因肿瘤异质性(MATH)与子宫癌肉瘤(UC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的公共数据库下载并使用maftools R软件预处理UCS的测序数据及临床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MATH值与UCS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影响UCS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MATH值对UCS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结果(1)56例UCS患者的MATH值为47.1±15.6。UCS患者的MATH值,年龄≤68岁患者显著高于年龄>68岁者(分别为52.2±15.1、41.9±14.7,P=0.012),TP53基因突变型患者显著高于TP53基因野生型者(分别为48.8±15.1、29.8±10.0,P=0.009),PTEN基因突变型患者显著低于PTEN基因野生型者(分别为35.8±16.6、50.1±14.0,P=0.004);而不同体质指数、手术病理分期、种族以及FBXW7、PIK3CA、PPP2R1A基因突变状态UCS患者的MAT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56份UCS组织标本的MATH均值(为47.1)作为界值,将MATH值>47.1判定为高MATH,MATH值≤47.1判定为低MATH。单因素分析显示,MATH值、手术病理分期、术后放疗及术后化疗是影响UCS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TH值(HR=0.32,95%CI为0.15~0.68)、手术病理分期(HR=2.23,95%CI为1.07~4.65)、术后放疗(HR=0.37,95%CI为0.17~0.78)是影响UCS患者O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UCS患者的MATH值与患者年龄、PTEN基因及TP53基因突变型有关,且MATH值是UCS患者预后的潜在预测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及其表型CD4+TILs、CD8+TILs和FOXP3+TILs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短期预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及长期预后[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的预后价值,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从建库至2020年8月以前发表的所有前瞻性试验和临床观察对照试验。2位作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高表达组TILs及TILs表达每增高10%的患者,预示着有更高的PCR,OR值分别为1.81(95%CI:1.44~2.28)、1.09(95%CI:1.02~1.15);更长的生存时间,DFS的HR值分别为0.99(95%CI:0.98~0.99)、0.90(95%CI:0.86-0.94),OS的HR值分别为0.87(95%CI:0.79~0.96)、0.88(95%CI:0.83~0.92)。表型CD4+TILs、CD8+TILs和FOXP3+TILs对患者的P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长期预后中,浸润程度高预示着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时间,DFS的HR值分别为0.54(95%CI:0.36~0.80)、0.46(95%CI:0.33~0.64)、0.45(95%CI:0.31~0.68),OS的HR值分别为0.49(95%CI:0.32~0.76)、0.59(95%CI:0.54~0.66)、0.44(95%CI:0.27~0.71)。结论TILs浸润程度及TILs表达每增高10%可作为TNBC的预后指标;表型CD4+TILs、CD8+TILs、FOXP3+TILs浸润程度高预示着患者有更好的长期生存,但对患者的短期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淋巴细胞,肿瘤浸润 乳腺肿瘤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