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视皮层是大脑视觉信息的处理整合中心,灵长类动物的视皮层存在背流2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平行视觉信息通路。笔者总结了视皮层背通路(即where+how通路)、通路(即what通路)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二者的联系,并从视觉通路临床应用角度系统梳理了视觉皮层背平行通路的研究进展。目前2条通路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对视皮层视觉通路的视觉信息分拣处理、相互作用及通路信息传递过程编码和神经整合处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此外,关于2条通路的临床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研究结果分歧较大,今后需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深入研究视觉疾病视通路损害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通过对视皮层背通路通路做—综述,以期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加工和相关临床眼病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视觉皮层 背侧通路 腹侧通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指掌固有动脉、足趾跖及手指掌静脉吻合的游离趾皮瓣修复手指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对15例手指指缺损的患者取第2足趾趾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吻合足趾跖静脉及手指掌静脉,吻合足趾及手指指掌固有动脉,缝接趾-指神经,皮瓣大小0.8 cm×0.5 cm~1.0 cm×1.2 cm。供区手术创伤较小,足趾创面一期缝合。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9个月,2例采用微信随访,9例通过电话随访,4例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饱满,弹性较好,3个月后部分患者触觉恢复,4~6个月后痛觉部分恢复,足部供区外形较好,行走正常。结论吻合掌静脉的游离趾皮瓣修复手指指缺损,不用解剖指背静脉,足趾可直接缝合,供区损伤小,手术简便,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趾腹皮瓣 手外伤 指腹缺损 第2足趾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肝脏切除手术处理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肝门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8例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行ⅣB段部分切除5例,ⅣB段+Ⅴ段部分切除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住院死亡,1例出现膈下感染、腹腔积液,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和腹腔穿刺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时间5~90个月,所有患者疗效评估均为优。术后胆管造影及MRI复查未见肝内胆管狭窄。结论肝门肝脏切除可充分显露一、二级胆管,有效处理复杂的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建立通畅的胆肠引流通路

  • 标签: 胆管 医源性疾病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腓或第2趾胫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9年3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拇、手指指软组织缺损的18例18指(缺损面积1.0 cm×0.8 cm~4.8 cm×1.8 cm),根据创面大小、供(受)区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分别采用趾腓或第2趾胫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18例18块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除1例供区游离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16个月,皮瓣饱满且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患指外形及屈、伸功能良好,术后6~12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仅外形上有差别,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6、良1例、可1例。结论依手术适应证,应用足部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第2趾胫侧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识别主动脉瘤的关键基因及并分析其相关的生物学通路。方法对68例样本(主动脉瘤:49例;对照组:19例)的RNA表达谱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来识别与主动脉瘤最为相关的基因模块。接着对模块中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随后,将样本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49例)与验证集(19例)。在训练集中,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模块中基因进行筛选,保留与主动脉瘤相关性大于0.5的基因。为了防止过拟合,Lasso回归算法被用来对确定主动脉瘤的关键基因。并使用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不同数据集的AUC值。结果WGCNA分析共得到11个基因模块,其中浅橙色基因模块与主动脉瘤相关性最高(r=0.21),共包含106个基因。GO富集分析提示106个基因主要显著富集于"淋巴细胞分化"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提示基因显著集中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随机森林算法共得到49个基因,而Lasso回归算法确Fc受体样蛋白A(FCRLA)、CXC亚家族趋化因子13(CXCL13)、Rap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6(RAPGEF6)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4K1)是主动脉瘤的关键基因。ROC曲线结果提示在训练集、验证集与总数据集中AUC值分别为0.921、0.800和0.881。结论FCRLA、CXCL13、RAPGEF6和MAP4K1是主动脉瘤的关键基因且与免疫浸润明显相关。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生物信息学 关键基因 免疫浸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趾腓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缺失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趾腓皮瓣移植修复20例指缺失患者。创面缺失面积为1.5 cm×2.0 cm~2.0 cm×3.5 cm,切取皮瓣大小为1.8 cm×2.5 cm~2.5 cm×4.0 cm。直接关闭供区或游离皮片植皮修复供区。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本组中19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个月各指间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度,术后6~12个月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分辨觉为5~9 mm。供区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指皮肤软组织缺失的患者采取游离趾腓皮瓣移植修复,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不仅可重建指体外形及精细感觉,而且供区隐蔽、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指腹缺失
  • 简介:摘要50岁男性患者,上下肢血压异常,行胸腹部CTA诊断主动脉离断,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胸降主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后随访半年,上下肢血压基本一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携带静脉的游离趾腓皮瓣修复手指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采用不携带静脉的趾腓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指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18~42)岁,患指指缺损面积1.0 cm×0.5 cm~1.8 cm×0.8 cm,术中切取趾腓皮瓣仅携带趾底动脉及趾底神经,吻合和缝接患指指掌固有动脉及指掌固有神经,所有皮瓣均未携带回流静脉,足趾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抗痉挛、抗凝治疗。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受区术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4~12)个月。患指指外形饱满,质地、弹性良好,末次随访时TPD达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7例,良1例。结论游离趾腓皮瓣对于修复手指指微小创面,可以不携带回流静脉使皮瓣成活,对于在解剖分离回流静脉失败的病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手指 指腹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拇指指动脉逆行近节背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6月任丘市人民医院采用拇指指固有动脉逆行近节背皮瓣修复拇指指缺损的患者资料。设计切取同指近节背岛状皮瓣,术中将供应皮瓣血运的穿支血管近端的指动脉切断结扎,以指动脉为蒂逆行转移修复拇指指缺损。以9-0无创缝合线将皮瓣携带的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游离植皮修复。随访受区皮瓣、供区植皮存活情况,及修复指外观、感觉情况。结果共纳入68例拇指指缺损患者,均伴有末节指骨肌腱外露。男39例,女29例;年龄18~63岁,平均35.8岁。术中切取近节背岛状皮瓣大小为2.0 cm×3.0 cm~3.1 cm×4.2 cm。术后全部皮瓣及供区植皮均存活,创面一期愈合。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0.6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指饱满,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距觉为4~11 mm。结论采用拇指指动脉逆行近节背皮瓣修复拇指指缺损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能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手损伤 拇指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指固有动脉 拇指指腹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腓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8月,采用趾腓游离皮瓣修复拇、手指指缺损1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27~4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9例,电锯伤3例,碾挫伤3例,撕脱伤1例;拇指12例,示指3例,中指1例;左侧6例,右侧10例;合并末节指骨骨折7例,示指屈指肌腱断裂1例。急诊予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断裂肌腱端端缝合;缺损面积为2.5 cm×3.0 cm~3.0 cm×4.5 cm,5~7 d后予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0 cm×3.5 cm~3.0 cm×5.0 cm;供区植皮覆盖。术后常规抗炎、防凝、解痉治疗,石膏固定3周,拆线后开始功能康复,并定期随访。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3~8年,平均5.2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1例,TPD 4~7 mm,皮瓣外观、质地良好。供区植皮区无破溃,行走、穿鞋无障碍,步态正常。结论趾腓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接近原拇、手指的指,是修复拇、手指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选择。

  • 标签: 拇指 趾腓侧游离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是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的起始点。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向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发出投射,广泛参与奖赏反馈、动机、成瘾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的调控,是中脑区域内与维持意识密切相关的关键神经元群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觉醒作用,然而其神经环路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文章综述了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过调控下游核团对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和睡眠-觉醒中的觉醒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多巴胺 腹侧被盖区 麻醉,全身 睡眠 觉醒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阴茎Z形交叉皮瓣与阴茎背带蒂转移皮瓣在小儿隐匿阴茎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行阴茎成形术的151例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69例采用阴茎Z形交叉皮瓣,为Z形皮瓣组;82例采用阴茎背带蒂转移皮瓣,为转移皮瓣组。Z形皮瓣组患儿年龄(5.23±0.58)岁;其中阴囊紧小33例,术前阴茎长度(3.06±0.25)cm;阴囊松弛36例,术前阴茎长度(2.99±0.28)cm。转移皮瓣组患儿年龄(5.20±0.63)岁;其中阴囊紧小39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30)cm;阴囊松弛43例,术前阴茎长度(3.04 ±0.24)cm。两组患儿年龄、术前阴茎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阴茎伸长长度及并发症(如阴茎体回缩、包皮水肿、包皮口狭窄、阴茎伤口裂开等)情况。结果151例随访6~12个月,阴茎外形满意,无阴茎头坏死,无尿道瘘。Z形皮瓣组中,33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较术前伸长(2.47 ±0.22) cm, 36例阴囊松弛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61±0.27) cm。转移皮瓣组中,39例阴囊紧小患儿术后阴茎伸长(2.90±0.16)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紧小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皮瓣组中43例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2.79 ±0.18)cm,与Z形皮瓣组中阴囊松弛患儿阴茎伸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形皮瓣组33例阴囊紧小患儿中,阴茎回缩2例,包皮口狭窄1例,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2例;36例阴囊松弛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转移皮瓣组39例阴囊紧小患儿中,包皮水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Z形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2.56%(1/39)与21.21%(7/33),P=0.033];转移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中阴茎回缩3例,包皮口狭窄3例,阴茎包皮水肿2例,阴茎伤口裂开1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20.93%(9/43)与2.78%(1/36),P =0.038]。结论无论对于阴囊紧小还是阴囊松弛患儿,转移皮瓣组延长阴茎的效果均优于Z形皮瓣组,但转移皮瓣组阴囊紧小患儿和Z形皮瓣组阴囊松弛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对于阴囊紧小患儿可采用阴茎背带蒂转移皮瓣手术,对于阴囊松弛的患儿可采用阴茎Z形交叉皮瓣手术。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隐匿阴茎 阴茎成形术 转移皮瓣 Z形皮瓣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拇指近节背横行皮瓣带蒂移植修复拇指指和指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20年11月任丘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拇指近节背横行皮瓣治疗的97例拇指指和指端缺损的患者资料。男55例,女42例;年龄17~66岁,平均41.3岁。右侧55指,左侧42指。软组织缺损面积2.8 cm×1.8 cm~3.9 cm×2.8 cm。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如外形、色泽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观察供区伤口愈合情况、供区功能、是否存在供区并发症。结果97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创口均一期愈合。仅2例出现皮瓣远端水泡,未做特殊处理,术后7 d水泡消退,皮瓣顺利成活。所有患者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97例患者术后获6~26个月(平均10.7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指饱满,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两点分辨觉为4~11 mm,平均7.6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受区感觉功能:S4为21例,S3+为76例。供区无瘢痕挛缩,指间关节无活动受限。结论拇指近节背横行皮瓣修复拇指指和指端缺损,皮瓣切取方便,血管解剖恒定,受区外观饱满且感觉功能良好,供区损伤小,是修复拇指指和指端缺损的良好选择。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枕骨大孔区脑膜瘤(vFMs)的基底部分位于齿状韧带前方,可将脑干或颈髓推向背或背外侧。由于受到延髓、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手术时显露vFMs较为困难且切除的难度极大。诸多文献报道显示,充分显露vFMs的基底部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多采用经远外侧入路。但其具有开颅复杂、耗时长、肌肉损伤大且易损伤椎动脉等缺点。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9例vFMs患者,术前通过根据影像学资料确认在延颈髓侧方存在肿瘤通道,采用经枕下中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术后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探讨根据骨折分型采用对应的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共行1 28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21例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男11例,女10例;年龄(65.81±6.45)岁(范围42~76岁);均为单,左侧11例,右侧10例。术前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股骨颈骨折2例。术中根据大转子骨折线部位提出新的骨折分型,根据分型采用对应的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进行固定。观察指标包括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Parker活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假体位置,以及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A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尖至梨状窝水平的横断骨折,共4例;B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尖至大转子基底部小转子水平以上的斜形骨折,再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块移位方向不同分为B1和B2型,B1型4例,B2型6例;C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至转子下平面,共7例。21例患者中早期死亡1例,失访2例,余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7±7.6)个月(范围12~45个月)。18例手术时间为(110.0±20.0)min(范围85~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9±115.7)ml(范围250~650 ml)。术前Harris评分为(35.26±5.52)分,术后3个月为(65.7±6.42)分,末次随访时为(87.75±6.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23,P<0.001)。术前Parker评分为(2.17±0.98)分,术后3个月为(5.94±1.11)分,末次随访时为(8.01±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96,P<0.001)。术前VAS评分为(6.22±1.11)分,术后3个月为(2.61±0.92)分,末次随访时为(1.28±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71,P<0.001)。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l例;异位骨化1例。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骨不连、钢丝断裂,患者有跛行但疼痛不明显,拒绝再次手术;余患者大转子骨折处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6±0.87)个月(范围5~11个月),大转子外侧均未出现滑囊炎等慢性疼痛表现。结论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的分型,根据分型采用相应的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骨固定钢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其中长期吸烟者(吸烟组)76名,不吸烟者(对照组)55名。选取VTA/SN为种子点,计算VTA/SN与全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基于SPM 12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吸烟组和对照组RSFC的差异。使用SPSS 22.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吸烟组RSFC的变化与尼古丁依赖量表(Fagerströ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得分、吸烟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VTA与默认网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相关脑区(后扣带回皮层、右侧楔前叶、双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顶下小叶)、边缘系统(右侧边缘叶、右侧角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MNI:x,y,z=24,-55,-14)、左侧岛叶(MNI:x,y,z=-35,-11,9)的RSF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以SN为种子点,吸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A-左侧颞上回RSFC与吸烟指数、FTND呈正相关(r=0.243,P=0.034;r=0.282,P=0.014)。VTA-左侧岛叶RSFC与FTND呈正相关(r=0.316,P=0.006)。结论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边缘系统内及VTA-DMN回路RSFC存在异常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吸烟者奖赏缺乏和情绪调节功能障碍,可为进一步理解烟草成瘾机制提供线索。

  • 标签: 物质依赖,烟草 功能连接 腹侧被盖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mTOR(mammalian/mechanistic targets of rapamycin)存在于两个功能性复合体mTORC1 和mTORC2中,通过对生长因子、营养物质、谷氨酸、神经递质等应答,调控细胞的重要生理过程。中枢神经系统mTOR通路异常活化可引起癫痫。文中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报道,旨在分析和总结与mTOR通路相关的癫痫表型及可能的致痫机制,为相关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新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mTOR 癫痫 皮质发育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坐骨大切迹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单一直肌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9例髋臼骨折合并同坐骨大切迹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39.8±15.4)岁(范围25~54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3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颅脑损伤1例、胸部损伤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2例、四肢其他骨折3例。髋臼骨折依据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双柱骨折;坐骨大切迹骨折均为骨折线自骶髂关节下方经坐骨大切迹顶至髋臼后柱且移位明显的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及坐骨大切迹骨折的复位质量,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140.4±55.2)min(范围110~190 min),术中出血量(770.5±430.9)ml(范围540~1 260 ml)。术后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质量评价,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2例。随访时间(24.8±8.8)个月(范围12~36个月)。髋臼骨折及坐骨大孔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12周,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1年,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6.2±0.6)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9%。结论髋臼骨折合并坐骨大切迹骨折损伤严重,手术复位固定较为困难;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完成骨折复位和固定,并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56例(67指)第2~5指指端或者指缺损急诊入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吻合静脉组29例(35指),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7~6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1.6 cm×1.3 cm~3.1 cm×2.4 cm;不吻合静脉组27例(32指),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0~59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1.2 cm~3.0 cm×2.4 cm。根据2组患者指端或指缺损位置及大小,于受伤手指中节或近节背设计皮瓣,术中将皮瓣携带的指固有神经背支或指背神经近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行端端外膜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将皮瓣携带的1条或2条浅表静脉与创面近端背或掌浅表静脉行端端间断吻合,不吻合静脉组不进行静脉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5 cm~3.4 cm×2.6 cm,不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9 cm×1.4 cm~3.3 cm×2.6 cm。2组患者供区创面取前臂近端或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皮片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术后随访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2组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由笔者单位手外科主任医师肉眼观察皮瓣颜色,并计算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术后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不吻合静脉组患者中有6例(6指)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6±0.5)分,明显高于不吻合静脉组的(4.3±0.6)分,t=2.482,P<0.05。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为9%(3/35),明显低于不吻合静脉组的31%(10/32),χ2=5.498,P<0.05。结论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缺损,静脉回流通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低、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缺损 静脉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骨桥植入术后单及双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期耳廓再造及骨桥植入术)。术后骨桥开机时、开机后3、6、12、24个月,测试单骨桥助听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安静环境和信噪比5 dB噪声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率);植入骨桥至少3个月后,分别测试裸耳、单骨桥助听和双骨导助听(一骨桥+对ADHEAR)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采用国际助听器评估问卷和Glasgow儿童获益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主观获益情况。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9例于耳廓再造术前植入骨桥,6例同期植入骨桥,17例于耳廓再造术后植入骨桥;32例均对佩戴ADHEAR。单骨桥及双骨导助听的平均纯音听阈均较裸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5),单骨桥与双骨导助听阈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环境下单骨桥及双骨导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t=6.50,P<0.05),单骨桥与双骨导助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环境下,双骨导助听显著优于单骨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骨桥植入及双骨导助听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双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同时合并重度传导性聋患者,单骨桥植入和一骨桥+对ADHEAR均可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双骨导助听较单骨桥可进一步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

  • 标签: 耳畸形,先天性 先天性小耳畸形 外科,整形 人工听觉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