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横行V-Y推进修复同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的供区采用横行V-Y推进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横行V-Y推进修复缩小的创面。V-Y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有无疼痛,供区对冷耐受性,供区瘢痕情况,供区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横行V-Y推进全部成活, 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横行V-Y推进及供区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外观与对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及供区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横行V-Y推进修复同小面积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V-Y推进皮瓣 趾腓侧皮瓣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甲联合对再造II度缺损手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手指末节缺损的患者8例。选择髂骨取骨植骨修复指骨缺损,根据具体需要切取一联合对,通过组合的方法再造手指,取甲的供区可植皮或局部修复,取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对再造指及供区的功能和外形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再造指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再造指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感觉功能均达到S4以上,TPD为5~10 mm。甲供区存在趾甲缺失,两整体外形恢复良好,底皮肤完整,关节活动良好。结论本方法可有效的恢复伤指的功能和外形,避免足趾底感觉皮肤的缺失过多,减少对的损害,对足行走功能影响小,是一种末节手指再造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甲瓣 腓侧皮瓣 指缺损 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或第2游离移植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9年3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拇、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18例18指(缺损面积1.0 cm×0.8 cm~4.8 cm×1.8 cm),根据创面大小、供(受)区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分别采用或第2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18例18块移植皮全部成活,除1例供区游离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16个月,饱满且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患指外形及屈、伸功能良好,术后6~12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仅外形上有差别,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6、良1例、可1例。结论依手术适应证,应用足部微型游离移植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第2趾胫侧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失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移植修复20例指腹缺失患者。创面缺失面积为1.5 cm×2.0 cm~2.0 cm×3.5 cm,切取大小为1.8 cm×2.5 cm~2.5 cm×4.0 cm。直接关闭供区或游离片植皮修复供区。术后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本组中19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个月各指间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度,术后6~12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分辨觉为5~9 mm。供区无功能影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16例,良3例,可1例。结论指腹皮肤软组织缺失的患者采取游离移植修复,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不仅可重建指体外形及精细感觉,而且供区隐蔽、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指腹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指掌固有动脉穿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指掌固有动脉穿支修复27例,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程度依据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均成活,修复组TPD为4~7(5.3±1.2)mm,指掌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指掌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优17指,良6指,可4指,优良率85.1%;修复组:优8指,良5指,可9指,差3指,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掌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指掌固有动脉穿支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 趾腓侧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甲联合对造II度缺损手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以5例II度缺损手指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均实施游离甲联合对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缺损手指全部成活,术后1年外形恢复良好,功能正常,感觉恢复佳。供区有趾甲缺失,低的皮肤较为完整,整体外形良好,且关节活动佳。修复后功能评分高于修复前,差异P

  • 标签: 游离甲瓣 对侧趾腓侧皮瓣 II度缺损手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携带静脉的游离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采用不携带静脉的游离修复手指指腹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18~42)岁,患指指腹缺损面积1.0 cm×0.5 cm~1.8 cm×0.8 cm,术中切取仅携带底动脉及底神经,吻合和缝接患指指掌固有动脉及指掌固有神经,所有均未携带回流静脉,足趾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抗痉挛、抗凝治疗。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全部成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受区术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4~12)个月。患指指腹外形饱满,质地、弹性良好,末次随访时TPD达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7例,良1例。结论游离对于修复手指指腹微小创面,可以不携带回流静脉使成活,对于在解剖分离回流静脉失败的病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手指 指腹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4年8月,采用游离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1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27~4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9例,电锯伤3例,碾挫伤3例,撕脱伤1例;拇指12例,示指3例,中指1例;左侧6例,右侧10例;合并末节指骨骨折7例,示指屈指肌腱断裂1例。急诊予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断裂肌腱端端缝合;缺损面积为2.5 cm×3.0 cm~3.0 cm×4.5 cm,5~7 d后予修复,大小为3.0 cm×3.5 cm~3.0 cm×5.0 cm;供区植皮覆盖。术后常规抗炎、防凝、解痉治疗,石膏固定3周,拆线后开始功能康复,并定期随访。结果所有均成活,随访时间3~8年,平均5.2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5例,良1例,TPD 4~7 mm,外观、质地良好。供区植皮区无破溃,行走、穿鞋无障碍,步态正常。结论游离移植修复的效果接近原拇、手指的指腹,是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一种较理想选择。

  • 标签: 拇指 趾腓侧游离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神经修复方式的游离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拇、手指指腹缺损伴骨或(和)屈肌腱外露39例,其中男31例,女8例,平均年龄36(17~59)岁。拇、手指指腹缺损大小1.0 cm×1.2 cm~2.6 cm×4.0 cm。均在清创后采用个性化神经修复方式的游离进行修复,供区21例直接缝合,18例无法缝合者先缩小供区创面,剩余创面12例采用人工真皮修复,6例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拇、手指屈指和伸指功能,伤口有无感染,有无坏死、疼痛,外形、纹理及质地,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的瘢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对冷耐受性,观察感觉恢复情况、供区外观、感觉及供区足部运动功能。结果本组39例中,38例成活,愈合良好,1例发生坏死,通过指掌固有动脉逆行岛状修复成活。术后随访1~3(平均1.8)年,随访截止时间至2021年6月。所有指腹无疼痛,纹理及质地与该手指邻近的皮肤接近,TPD为4~10 mm,瘢痕VSS评分平均为0.6分,VAS评分平均为0.3分;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34例,良4例,差1例。供区外观与对外观无明显差别,供区TPD为4~7 mm,VSS评分平均为1.2分,VAS评分平均为0.6分;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个性化神经修复方式的游离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理想方法,既可以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恢复指腹的外观及感觉,又供区隐蔽,损伤小,且对供区腹感觉影响较小,对供区外观、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等均无影响。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拇指 手指 指腹缺损 神经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踇移植治疗儿童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对11例因机械外伤导致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儿,采用游离踇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17岁,平均11.5岁;移植皮面积最小3.0 cm×1.5 cm,最大5.5 cm×2.5 cm。将第一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吻合,供区创面用腹股沟全厚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5 h,均吻合"一动两静",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及时手术探查,最终11例均完全成活。3例出现供区植皮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经平均10个月随访,外形满意,色泽正常,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价,本组11例对外观均"非常满意";7例对伤指功能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另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各1例。供区足趾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在熟练掌握显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及重视儿童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游离踇移植修复儿童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疗效,受区美观,供区隐蔽,且手指及足趾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移植 儿童 软组织损伤 手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2背动脉(简称背动脉)与第2底固有动脉(简称底动脉)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创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背动脉组(12例)和底动脉组(15例)。背动脉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底动脉切取面积为1.7 cm×1.3 cm~2.6 cm×1.8 cm,对供区创面行同小腿内侧全厚片移植,将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患者动脉口径、切取时间及术后2周成活情况与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第2供区与手指受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采用Michigan手概况问卷(MHQ)中的外观与自我满意度2个子量表对患指进行评价。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背动脉组患者动脉口径为0.35~0.80(0.56±0.14)mm、切取时间为(14.0±2.7)min,均明显短于底动脉组的0.80~1.35(1.02±0.16)mm、(19.7±3.4)min(t值分别为7.81、4.79,P<0.01)。术后2周,2组患者受区均成活。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TAM、第2供区和手指受区瘢痕的VSS评分及患指MHQ中外观与自我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底动脉背动脉解剖层次浅,手术切取时间短,能够保留底固有动脉与底固有神经,减少供区的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 软组织缺损 趾背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顺行岛状在修复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共收治12例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顺行岛状进行修复治疗。术前行同下肢CTA检查明确底动脉走行及灌注情况,并使用HHD查血管蒂的血供,根据前足中内侧负重区缺损的形状及面积设计和切取顺行岛状修复创面。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观察的成活和愈合情况,电话及微信随访至术后6个月,并对的质地、感觉及耐磨耐压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2例全部成活,10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随访至2019年11月(末次随访为术后6个月),修复创面皮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感觉好,耐磨耐压。结论顺行岛状具有位置隐蔽、创伤小、不影响外观及功能、不损伤重要血管、血管蒂位置恒定、血供好、可携带感觉神经、质地耐磨耐压等优点,可作为修复前足中内侧负重区小面积缺损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趾腓侧皮瓣 足负重区 感觉 修复 耐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围手术期护理应用在同蒂背甲侧方修复手指缺损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以同蒂背甲侧方行再造手指术的40例手指缺损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20例,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纳入20例,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评价组间服务满意度。结果:在服务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5.00%)高于对照组(70.00%),P

  • 标签: 同蒂趾背甲皮瓣 趾侧方皮瓣 修复 手指缺损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应用拇趾游离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指腹缺损患者采用一期清创后二期游离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6例游离移植皮全部成活,均未出现血管危像及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12个月,分辨觉随时间的增加分辨率越精细,术后6个月两点间分辨觉平均为5~8毫米,受区愈合良好,无变形萎缩痛觉过敏,供区均愈合无感染,植皮无坏死。结论应用拇趾游离修复指腹缺损方法可靠,疗效较好,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拇趾腓侧皮瓣 移植 指腹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游离修复指腹缺损后重建指纹生物学识别功能。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拇示中环指指腹缺损患者30例,均应用神经游离修复指腹缺损,重建指纹。术后6~18个月随访,应用安卓智能手机录入指纹并解锁手机,能顺利录入指纹库且1次成功解锁为优,2~3次成功解锁为良,4~5次成功解锁为中,无法录入指纹及5次以上无法解锁为差。结果所有均存活良好,无色素沉着,感觉恢复满意。其中24例伤指能顺利录入安卓手机指纹库及使用伤指指纹解锁手机,成功率80%,优良率76.67%。结论神经游离修复指腹缺损,重建指纹可具有生物学识别功能,注意神经的精细缝合及缝合时指纹与纹的精确对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 标签: 外科皮瓣 生物识别 指腹缺损 指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底固有神经和带背神经第二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指端皮肤缺损行第二修复的患者40例40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带底固有神经组(20例20指),带背神经组(20例20指)。比较两种处理方法远期患者手功能满意度、瘢痕外形、指活动度、受区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供区腹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分析疗效。结果带底固有神经组术后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9~22个月,平均21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15±1.18)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85±1.09)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45.50±18.35)°;两点分辨觉为7~13 mm,平均9.35 mm,供区腹两点分辨觉为9~15 mm,平均11.55 mm。带背神经组术后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8~23个月,平均20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05±1.15)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90±1.02)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51.20±14.65)°;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7.10 mm,供区腹两点分辨觉为6~10 mm,平均为7.95 mm。带背神经组术后两点分辨觉、供区腹的两点分辨觉优于带底固有神经组(P<0.05);两组的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情况、手功能满意度评分、瘢痕定量评分、指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留底固有神经,缝合背神经的第二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在改善指腹感觉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是一种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趾底固有神经 趾背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应用足拇趾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观察、护理干预及治疗,提高患者存活率。方法自2010年8月起,采用足拇趾游离移植的方法,对17例手指指腹缺损进行修复。结果16例均一期成活。1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修复,成活。本科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护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通过高超的显微外科技术,精心的护理,患者对手外形和功能满意,行走不受影响。

  • 标签: 手指指腹缺损 足拇趾腓侧皮瓣移植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手指的改形修饰方法,以改善再造后的手指外形。方法对30例35指再造病例在切取第二足趾的同时,于踇第二设计并切取带血管蒂岛状,将第二嵌入第二足趾跖狭窄部分。结果再造30例35指全部成活,嵌入的第二也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21个月,再造的拇手指及的外形塑形较为满意,外形的美观及逼真程度较传统的第二足趾移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第二移位嵌入第二足趾跖狭窄部分,能较好地改变第二足趾槌状外形,同时填充第二狭窄部分,使之更接近正常的拇手指外形。

  • 标签: 拇手指损伤 外科皮瓣 第二足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