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皮肤病,以往在年龄、严重度、炎症模式等方面的分型较为成熟,而对不同部位皮损特征的关注较少。最近发现不同部位AD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表明不同部位皮损可能具有不同的炎症模式。因此本文提出AD部位异质性的概念,结合生理条件下不同部位皮肤的细胞生物学和微生态特点,分析不同部位AD临床表现、多组学研究及治疗应答的特征,探讨AD的发病机制,为AD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身体部位 微生物群落 转录组 治疗 异质性 炎症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部位急诊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东莞市茶山医院收治的急诊输尿管结石患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2例、女104例,年龄(46.62±3.77)岁,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输尿管不同部位的结石检出率。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石、肾盂积水检出率分别为98.47%(258/262)、98.70%(152/154),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90.08%(236/262)、93.51%(144/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输尿管上段结石率均为100.00%(101/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尿管中段、下段及输尿管左侧、右侧结石检出率分别为98.77%(80/81)、96.25%(77/80)、98.41%(124/126)、98.53%(134/136),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80.25%(65/81)、87.50%(70/80)、91.27%(115/126)、88.97%(121/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输尿管结石诊断中加强对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可实现不同部位结石的准确检出,尤其对中下段结石诊断价值高,且不受输尿管左侧与右侧位置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常规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输尿管结石 结石位置 中下段结石 肾盂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初始复发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72例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肿瘤初始复发或转移部位分为无复发、局部复发(残余胰腺或肠系膜血管、胰肠吻合口周围组织等处复发)、肝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及其他部位转移等。采用COX风险比率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复发部位及复发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172例患者术后12例局部复发,69例肝转移,25例腹腔或后腹膜转移,17例多部位复发,5例其他部位转移,44例未复发;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3~69个月);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6.273~21.727);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0%、27.8%、2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辅助化疗、初始复发转移部位与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30 IU/ml(OR=2.669,P=0.001)、脉管侵犯(OR=1.736,P=0.028)、肿瘤低分化(OR=1.604,P=0.027)、辅助化疗(OR=0.439,P<0.001)、初始复发转移部位(P值均<0.0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172例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9个月(95% CI 7.075~10.9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与患者无瘤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OR=1.640,P=0.026)、肿瘤大小(OR=1.774,P=0.011)、脉管侵犯(OR=1.563,P=0.034)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其他部位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22、21、15、14个月,其中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最长,显著长于多部位复发(P=0.035)和肝转移(P=0.007)患者,腹腔或后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期也显著长于肝转移患者(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例复发患者中26例患者未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95% CI 6.877~13.123);68例采用单纯化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95% CI 13.013~16.987);34例采用化疗结合再次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5.100~22.900),显著高于未治疗和单纯化疗患者,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初始复发部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局部复发和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复发后综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不同药用部位(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的差异性,为其质量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含量,采用SynergiTM Hydro-RP 100 A柱,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样品分组情况,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DA)分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差异。结果人参、人参叶、人参花的代谢组分具有明显差异,共得到10个差异化学成分,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人参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参 药用部位 皂苷 差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χ2=115.01,P<0.001);②V5~V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χ2=89.88,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χ2=95.79,P<0.001);④若以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5~V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心大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部放疗在不同转移部位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首诊ES-SCLC患者,其中化疗后病情无进展病例830例纳入分析。所有患者均一线接受了含铂方案化疗,341例患者接受了胸部放疗。主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OS),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年龄等分类数据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OS且log-rank检验,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OS的风险因素。结果与未接受胸部放疗组相比,胸部放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OS (中位OS为15.2个月∶10.8个月,P<0.001)。亚组分析中寡转移组无肝转移患者接受胸部放疗明显改善OS (中位OS为16.0月∶11.4月,P<0.001),有肝转移患者接受胸部放疗OS似乎有所提高(中位OS为14.2个月∶10.6个月,P=0.072)。多发转移组中无肝转移患者胸部放疗后OS明显改善(中位OS为14.5个月∶10.9个月,P<0.001),而有肝转移患者接受胸部放疗预后无明显改善(中位OS为10.2个月∶9.2个月,P=0.715)。结论在ES-SCLC患者中寡转移组无肝转移患者接受胸部放疗OS明显获益,肝转移患者在化疗有效基础上胸部放疗也有可能有生存获益;而在多发转移患者中胸部放疗仅改善了无肝转移患者OS,而未改善有肝转移患者预后。

  • 标签: 癌,小细胞肺/放射疗法 远处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5.3±4.0) kg/m2(范围18.75~41.8 kg/m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骨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骨骺融合部位骨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骨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 994.7±645.3) mm2(范围1 704.0~4 650.0 mm2)。男性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 269.3±533.9) mm2,大于女性的(2 577.6±578.7)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R2=0.02,P=0.268)和BMI(R2=0.04,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 Hu、(1 018.412±125.732) Hu、(1 414.162±107.848) Hu。测量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 mm、(2.511±0.089) mm及(3.189±0.185) mm。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骨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骨骺融合部位的骨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

  • 标签: 成年人 胫骨 成像 三维 骨骺 形态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复位试验(HRT)评估颈痛及健康受试者颈部位置觉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62例,其中颈痛患者32例,健康受试者30例。首次评估时,受试者分别参与了2位评估者独立进行的HRT,并于24 h后参与其中1位固定评估者进行的HRT。分别对3次试验中受试者的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四个方向的关节位置误差(JPE)进行测量并纳入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计算其评估者内/间信度。对2组受试者的JPE进行组间对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效度分析。结果HRT评估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位置觉的评估者内/间ICC分别分布于0.603~0.830和0.597~0.837,对应的测量误差(SEM)范围分别为1.516~2.154 cm和1.691~2.089 cm,最小可检测变化(MDC)分别为4.203~5.972 cm和4.687~5.789 cm。颈痛患者颈椎后伸JPE及右旋JPE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E后伸P<0.01; JPE右旋P<0.05);颈椎后伸JPE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755(P<0.05)。结论HRT评估颈部位置觉具有较好的评估者内及评估者间信度;试验中,颈椎后伸JPE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区分慢性颈痛及健康人群。

  • 标签: 颈痛 本体感觉 关节位置觉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不同病变部位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EVT)策略选择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自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105例行EVT的AVBAO患者进入研究,收集患者起病形式、影像学检查结果、EVT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依据DSA造影结果将病变累及部位分为4部分:基底动脉(BA)上段、BA中段、BA下段及椎动脉颅内段(即V4段),合并串联病变者以远心端病变部位记录。比较4种不同病变部位患者发病危险因素、EVT开通策略及随访90 d时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结果4组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及病因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接受急诊支架植入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4段患者比例最高(79.55%),其次为BA下段(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动脉穿刺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下段患者开通时间最长[115.0(81.0,163.0) min],BA中段最短[87.5(58.8,130.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时4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AVBAO病变部位患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宜采取不同的EVT开通策略。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溶栓治疗 开通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50例NF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少见部位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USP6基因断裂情况。结果14例少见部位NF中,男性、女性各7例,位于肢端、会阴部、乳腺、腕关节内、腰4/5椎间隙,其中8例存在少见组织累及(骨骼肌内6例、神经根1例、血管内1例),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束状或杂乱排列,形态温和,可见小核仁及多少不等核分裂象,间质胶原化至黏液样变,可见红细胞外渗及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局灶或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弥漫强表达p16。FISH示14例中12例存在USP6基因断裂,其中2例发生于胸壁骨骼肌内者同时合并USP6基因红色信号扩增。结论少见部位NF具有与经典部位相似的临床病理和遗传学特征,但肿瘤组织边界多呈浸润性生长,存在非特异性p16强表达和USP6红色信号扩增现象。少见部位NF的病理诊断需保持高度警惕。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结节性筋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生物制剂治疗抵抗的银屑病患者皮损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中国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数据库中足量、规范化使用生物制剂 ≥ 24周、目前仍在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入库时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为1 ~ 5分的73例成人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生物制剂治疗抵抗的银屑病患者皮损分布。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生物制剂使用者皮损残留部位分布的差异,McNemar检验比较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前后各部位皮损残留情况,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不同皮损残留部位PASI评分与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关系。结果73例银屑病患者经 ≥ 24周足量、规范化生物制剂治疗后,顽固性皮损最常累及下肢(46例,63.01%),其次为头皮(36例,49.32%)、上肢(27例,36.99%);治疗前后,面颈部、躯干、上肢、下肢、手足等部位残留皮损患者比例显著降低(配对χ2值分别为5.14、7.69、9.90、4.17和6.13,P值分别为0.016、0.003、0.001、0.031和0.008),而头皮、生殖器部位残留皮损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3例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与59例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治疗的皮损残留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3例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前后,所有皮损残留部位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59例使用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治疗后,躯干、上肢和手足等部位残留皮损患者比例显著降低(配对χ2值分别为4.90、9.09和7.11,P值分别为0.021、0.001和0.004),而头皮、面颈部、下肢及生殖器等皮损残留部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73例患者上肢、下肢及总PASI评分与DLQI评分相关(H值分别为7.52、12.61、6.75,均P < 0.05),DLQI评分超过10分者上肢、下肢及总PASI评分均显著高于DLQI低于5分者(均P < 0.05)。结论对生物制剂治疗抵抗的银屑病皮损主要位于头皮,顽固性皮损最常累及下肢、头皮及上肢;使用两类生物制剂患者的皮损残留分布无显著差别,但相比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可能对更多的部位达到清除效果。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难治部位 治疗抵抗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极易发生低血压,即使持续时间很短的低血压亦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急性肾损伤、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术后1年死亡率等不良后果。近年来,利用不同部位血管超声预测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低血压的研究逐渐兴起。文章综述了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 SCV)、颈动脉及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血管超声在早期识别和预防全身麻醉诱导后低血压(post-induction hypotension, PIH)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各种类型血管超声的优缺点进行了横向对比与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麻醉医师对血管超声的使用,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诱导 低血压 血管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房室环间隔(VSAVA)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流程。方法201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邻近VSAVA起源的特发性VA患者287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69例,年龄(61.50±15.67)岁,年龄范围12~86岁,根据胸部X线片影像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2组:①邻近三尖瓣环间隔(VSTA)组226例,其中男132例,年龄(61.92±15.88)岁;②邻近二尖瓣环间隔(VSMA)组61例,其中男37例,年龄(59.93±15.07)岁。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261例(90.94%,261/287)。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发现:①若以V1导联呈QR、Qr、qr、qR型;QS型与rS型分别作为鉴别邻近VSMA、邻近VSTA中下部与其上部起源VA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41%(46/61)、95.13%(215/226)、80.70%(46/57)、93.48%(215/230);93.71%(179/191)、85.42%(82/96)、92.75%(179/193)、87.23%(82/94);68.57%(24/35)、98.81%(249/252)、88.89%(24/27)、95.77%(249/260);②若以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6%(60/61)、92.03%(208/226)、76.92%(60/78)和99.52%(208/209),提示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部VA的价值优于V1导联呈QR、Qr、qr、qR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邻近VSAVA部VA安全有效,不同部位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对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消融术成功率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 房室环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月12日龄,因“左前臂肿胀1个月,加重3 d”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骨科,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穿刺,诊断为留置针穿刺部位感染引发新生儿尺骨骨髓炎,通过手术引流,术后万古霉素强力抗感染,病变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注射法与传统多点穿刺注射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接受注射治疗的100例冻结肩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点穿刺组(S组)和多点穿刺组(M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肩关节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评价结果以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总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注射治疗操作时长、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恢复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和SRSS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AROM中前屈、后伸、外展和体侧外旋的角度以及后伸内旋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S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SRSS总分、AROM、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患者恢复满意度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注射治疗平均操作时长为(3.5±0.8)min,明显短于M组(5.6±1.1)min(P<0.05);S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法行多部位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非劣效于传统多点注射法,临床操作时长更短,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 标签: 冻结肩 单点穿刺 注射,关节内 超声引导
  • 作者: 吴秀文 张旭飞 阳怡羽 康佳琪 王培戈 王道荣 李乐平 刘雯静 任建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青岛 266000,苏北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扬州 22500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济南 25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 10073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 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南京 210002 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风险因素,为我国结直肠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0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提取3年中所有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全国50家医院收治的2 12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 252例,女性870例;中位年龄为63(1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4.58)kg/m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排除未成年、孕妇或接受妇产科手术、接受泌尿系统手术、行腹膜后位手术和体表包块切除以及有补片等植入物的手术者。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直肠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分析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率为5.6%(119/2 122);其中浅部切口感染占39.5%(47/119)、深部切口感染占20.2%(24/119)、器官(间隙)感染占40.3%(48/119)。与非SSI组比较,SSI组患者病死率更高[2.5%(3/119)比0.1%(3/2 003),χ2=22.400,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0(1)d比0(0)d,U=131 339,P<0.001]、术后总住院时间更长[18.5(12.8)d比9.0(6.0)d,U=167 902,P<0.001]、住院费用更多[7.5(4.9)万元比6.0(3.1)万元,U=126 189,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82,95%CI:1.173~2.709,P=0.007)、术前白蛋白<35 g/L(OR=1.680,95%CI:1.089~2.592,P=0.019)、污染或感染切口(OR=1.993,95%CI:1.076~3.689,P=0.028)、行急诊手术(OR=2.067,95%CI:1.076~3.972,P=0.029)、行开腹手术(OR=2.132,95%CI:1.396~3.255,P<0.001)以及手术时间≥3 h(OR=1.804,95%CI:1.188~2.740,P=0.006)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备皮(OR=0.478,95%CI:0.310~0.737,P=0.001)为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开腹手术组SSI发生率为10.2%(69/675),显著高于腹腔镜(或机器人)组(3.5%,50/1 397)(χ2=39.816,P<0.001),对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和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或感染切口(OR=2.168,95%CI:1.042~4.510,P=0.038)、手术时间≥3 h(OR=2.072,95%CI:1.171~3.664,P=0.012)为接受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OR=0.428,95%CI:0.227~0.807,P=0.009)、备皮(OR=0.356,95%CI:0.199~0.634,P<0.001)是避免该类患者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对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92,95%CI:1.138~4.617,P=0.020)和合并高血压(OR=2.265,95%CI:1.234~4.159,P=0.008)是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18—2020年结直肠手术后SSI整体发生率为5.6%,为减少结直肠术后SSI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前备皮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是预防开腹手术后SSI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应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切口污染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加强护理。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结直肠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方式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资料。男性57例,女性63例,年龄[M(IQR)]61(22)岁(范围:42~85岁)。根据实际解剖部位将肝门部胆管癌分为7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中无肉眼可见肿瘤残留,且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胆管切缘阴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因素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20例患者中,33例术前根据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分型预设手术方式,并与实际手术方式比较,其中26例符合,7例不符合,符合率为78.8%。其余87例患者中,次叉型肝门胆管癌的联合门静脉切除比例、镜下切缘阳性比例和较高T分期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P值均<0.05)。基于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单侧或主干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7.0个月,双侧组为1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931,95%CI:1.066~3.499,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根据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HR=2.269,95%CI:1.333~3.861,P=0.003)、联合肝切除(HR=0.464,95%CI:0.253~0.848,P=0.013)及N分期(HR=6.317,95%CI:3.083~12.944,P<0.01)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基于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相对简单、实用,对于肝脏切除方式、手术根治性及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道外科手术 肝门部胆管癌 分型 解剖部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热效应对生物陶瓷糊剂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法在根管不同部位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颗单根管牙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iRoot SP组、10 s组、20 s组,每组10颗。所有牙样本在去除牙冠后根管预备至0.04锥度。对照组行AH-plus糊剂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充填;iRoot SP组行iRoot SP单尖充填;10 s组及20 s组使用iRoot SP单尖充填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并分别在使用热凝牙胶前以180 ℃分别加热10 s及20 s。使用亚甲基蓝染色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法、牙科显微镜观察法分析充填后根管中上段和根尖1/3处的缝隙发生情况。结果对于根尖1/3处的充填,10 s组和20 s组均无明显缝隙出现,且染料侵染深度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根管中上段的充填,iRoot SP结合单尖充填出现缝隙的概率较高。结论短时间的高温加热不会影响iRoot SP对于根尖1/3处的封闭效果;对于根管中上段,iRoot SP单尖充填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法的充填效果优于iRoot SP单尖法充填。

  • 标签: 生物陶瓷糊剂 热效应 垂直加压法 单尖法 根管填充 根尖微渗漏 缝隙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益智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益智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UPLC建立益智药材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益智药材、益智仁饮片、益智外壳指纹图谱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益智不同部位UPLC指纹图谱测定结果显示,益智药材共标定了16个共有峰;相比于药材,益智仁饮片缺失峰13(杨芽黄素),益智外壳缺失峰5、峰6。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批益智药材、益智仁饮片及益智外壳可分为3类;OPLS-DA结果显示,峰14(圆柚酮)、峰4、峰7、峰12的峰面积值是影响益智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益智不同部位的区分鉴别。

  • 标签: 益智 药用部位 指纹图谱 多元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病区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35例为实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护理措施包括风险评估、合理选择黏胶产品、正确粘贴和移除、皮肤保护和除胶剂等;选择同科室2019年3~4月份收治的置入PICC导管的26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MARSI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52例(19.48%)患者发生MARSI,实验组20例(5.97%)患者发生MARSI,两组MARS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PICC置入部位MARSI的发生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肿瘤患者 PICC MAR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