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恩格列净不良反应发生。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期间使用恩格列净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药品说明书指出的主要不良反应,就应用恩格列净后尿路感染、低血糖和低血压等事件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价,将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和可能者判定为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结果设定时段内应用恩格列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718例,男性517例,女性201例;年龄(59±12)岁;恩格列净剂量均为10 mg口服、1次/d,用药时间为(7±3)d;住院时间为(8±4)d。718例患者中有17例(2.4%)发生恩格列净相关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均为可能),其中发生尿路感染(均表现为无症状细菌尿)者11例(1.5%),低血糖4例(0.6%),低血压2例(0.3%)。发生不良反应的17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女性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男性[4.5%(9/201)比1.5%(8/517),χ2=5.376,P=0.020];发生尿路感染的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5%(7/201)比0.8%(4/517),χ2=7.040,P=0.008]。17例患者的病历中均未记载上述不良反应与恩格列净相关,也均未作为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结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恩格列净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路感染、低血糖和低血压,对女性患者尤应加强尿路感染的防范。临床医务人员对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待提高。

  • 标签: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2型 泌尿道感染 低血糖症 低血压 恩格列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健康女性接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后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种HPV四价(HPV4)疫苗和HPV九价(HPV9)疫苗的适龄健康女性。通过自行建立的HPV疫苗受种者信息登录系统,收集受种者的基本情况(年龄、身份、学历等)、疫苗接种情况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疫苗和不同剂次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受种者共677人。接种首剂HPV4疫苗者510人,年龄(33±6)岁,其中467人接种了第2剂疫苗;接种首剂HPV9疫苗者167人,年龄(24±2)岁,其中118人接种了第2剂疫苗。677人中,身份为干部或职员者533人(78.7%),学生85人(12.6%),家庭主妇59人(8.7%);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者525人(77.5%),本科以下者152人(22.5%)。接种HPV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及硬结)和全身反应(发热、恶心、乏力及月经周期紊乱)。接种首剂HPV4疫苗和首剂HPV9疫苗者总体不良反应率和局部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13/510)比15.6%(26/167),χ2=39.283,P<0.001;1.6%(8/510)比12.6%(21/167),χ2=37.169,P<0.001],全身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510)比3.0%(5/167),χ2=3.505,P=0.061]。接种第2剂HPV4疫苗和第2剂HPV9疫苗者总体不良反应率、局部反应率和全身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6/467)比2.5%(3/118),χ2=0.984,P=0.321;0.6%(3/467)比2.5%(3/118),χ2=3.350,P=0.067;0.6%(3/467)比0(0/118),χ2=0.762,P=0.383]。接种首剂与第2剂HPV4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8/510)比0.6%(3/467),χ2=1.879,P=0.171;1.0%(5/510)比0.6%(3/467),χ2=0.343,P=0.558];接种首剂与第2剂HPV9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21/167)比2.5%(3/118),χ2=9.024,P=0.003],全身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167)比0(0/118),χ2=3.596,P=0.058]。接种后出现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均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结论少数接种HPV4或HPV9疫苗的健康女性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多较轻微,可自行缓解。2种HPV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首剂接种后,接种首剂HPV9疫苗者不良反应率高于接种首剂HPV4疫苗者。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接种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过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就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中提出的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5条原则,将与LPV/r的关联性判定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的不良事件定义为LPV/r相关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率,分析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1级轻度,2级中度,3级严重,4级危及生命,5级死亡;3~5级定义为严重不良反应)。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18~70岁,平均44岁;LPV/r的疗程为2~12 d,中位疗程6 d;发生LPV/r相关不良反应者18例,发生率为64.3%。18例患者中,LPV/r相关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者14例(1级13例,2级1例),心动过缓2例(均为2级),急性溶血和肝损伤各1例(均为3级),无4或5级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率为7.1%(2/28)。13例发生1级不良反应者未影响治疗,继续用药2~7 d后自行缓解;5例发生2或3级不良反应者均停用LPV/r,其中4例接受了对症治疗,2~10 d后症状消失。结论我院接受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不良反应率为64.3%。LPV/r主要导致轻度胃肠道反应,也可导致心动过缓、急性溶血和肝损伤,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

  • 标签: 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 冠状病毒感染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单纯变应性鼻炎(AR)患者接受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方法对2015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诊疗中心完成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全疗程的单纯A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SCIT疗程为156周,分为4个阶段,第1~14周为剂量递增阶段,每周注射1次,用药剂量由第1周5 TU逐渐递增至第14周5 000 TU;第16~52、53~104和105~156周为剂量维持阶段,每5周注射1次,剂量均为5 000 TU。按注射针次数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以及疗程不同阶段、注射不同剂量药物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分型(按发生时间≤30或>30 min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分级(1~5级)、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2例,男性175例,女性127例;年龄5~60岁,≤14岁者187例,>14岁者115例。302例患者共接受药物皮下注射13 687针次,发生全身不良反应者46例120针次,不良反应率按例数统计为15.23%,按针次数统计为0.88%。120针次不良反应中,速发型55针次(45.83%),迟发型65针次(54.17%);严重程度为1级者94针次(78.33%,主要表现为鼻痒、眼痒、咳嗽、瘙痒等),2级23针次(19.17%,主要表现为对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有反应哮喘、腹泻等),3级3针次(2.50%,对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无反应哮喘2针次,喉水肿1针次)。男性和女性患者全身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76/8 091)比0.79%(44/5 596),χ2=0.89,P=0.35]。≤14岁患者全身不良反应率高于>14岁患者[1.14%(97/8 536)比0.45%(23/5 151),χ2=17.59,P<0.01])。疗程第16~52周全身不良反应率[1.86%(40/2 153)]高于第1~14周[0.99%(51/5 169)]、第53~104周[0.72%(23/3 194)]和第105~156周[0.19%(6/3 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1;χ2=14.30,P<0.01;χ2=41.69,P<0.01)。注射剂量<5 000 TU时全身不良反应率高于剂量为5 000 TU时[1.11%(51/4 579)比0.76%(69/9 108),χ2=4.45,P=0.04]。经干预后全身不良反应缓解或自行缓解,转归良好。结论完成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全疗程的单纯AR患者全身不良反应率为0.88%,主要为1级不良反应;≤14岁患儿、疗程第16~52周和注射剂量<5 000 TU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变应原 免疫 主动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早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因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715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影响术后水平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297例(41.5%),其中228例(76.8%)诊断为无症状,69例(23.2%)出现临床症状。其中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后第1天血清、术后第1天PTH、术后第3天PTH、癌灶数量、CLND数量及范围是术后早期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性别( P=0.003)、BMI(P=0.005)、CLND清扫范围(P=0.019)、术后第1天PTH(P= 0.033)、癌灶数量(P=0.011)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体重、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第1天PTH明显下降、癌灶数量两个以上是早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低钙血症 甲状腺切除术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早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因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715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影响术后水平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297例(41.5%),其中228例(76.8%)诊断为无症状,69例(23.2%)出现临床症状。其中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后第1天血清、术后第1天PTH、术后第3天PTH、癌灶数量、CLND数量及范围是术后早期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性别( P=0.003)、BMI(P=0.005)、CLND清扫范围(P=0.019)、术后第1天PTH(P= 0.033)、癌灶数量(P=0.011)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体重、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第1天PTH明显下降、癌灶数量两个以上是早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低钙血症 甲状腺切除术 预测
  • 简介:摘要原发性伴继发性(HSH)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罕见病因之一。现报道近期本科诊治的1例原发性HSH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病的诊治策略。患者为26岁男性,以反复四肢麻木、抽搐为主要表现,生化检测提示存在、低钾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后经基因检测证实存在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M亚家族-成员6(TRPM6)基因突变。经规律口服补镁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患者症状无再发,电解质正常。原发性HSH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TRPM6基因突变导致肠道及肾脏的镁吸收障碍,进而引起系列临床表现,经补镁治疗通常可明显缓解相关症状。

  • 标签: 原发性低镁血症伴继发性低钙血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低镁血症 罕见病 TRPM6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根治术后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萧县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根治术治疗的DTC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患者纳入发生组(24例),未发生患者纳入未发生组(80例)。设计一般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多因素找出可能导致DTC患者根治术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TC患者根治术后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磷、白蛋白(ALB)无关(均P>0.05),与镁、淋巴结清扫范围、甲状旁腺切除有关(t=2.974,χ2=4.678、18.48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镁水平表达、双侧淋巴结清扫、甲状旁腺切除是导致DTC患者根治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OR>1,均P<0.05)。结论镁水平表达、双侧淋巴结清扫、甲状旁腺切除是导致DTC患者根治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行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DTC患者根治术后发生的风险。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细胞分化 外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低钙血症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旁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甲状腺素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早期喂养和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64例VLBWI,根据胎龄分为<30周组(85例)和≥30周组(79例),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首次检测甲状腺功能情况。根据生后首次甲状腺功能检测的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为甲状腺素正常组和甲状腺素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首次检测诊断甲状腺素的危险因素,以及第2次检测甲状腺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首次检测及治疗与否,将胎龄<30周和≥30周的VLBWI分为甲状腺素正常亚组、甲状腺素治疗亚组和甲状腺素未治疗亚组,比较组间早期喂养耐受性和体重增长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4例VLBWI胎龄(29.7±2.0)周,出生体重(1 210±210)g,超低出生体重儿27例(16.5%)。首次甲状腺功能检测日龄为(10.7±3.1)d,甲状腺素发生率为45.1%(74/164),其中轻度71例,重度3例。胎龄≥30周组甲状腺素发生率较高[55.7%(44/79)与35.5%(30/85),χ2=6.883,P=0.009],且3例重度甲状腺素全部出现在胎龄≥30周组。胎龄(OR=1.413,95%CI:1.044~1.912,P=0.025)和男婴(OR=2.082,95%CI:1.047~4.143,P=0.037)是首次检测诊断甲状腺素的危险因素。首次检测甲状腺素正常者,第2次检测时甲状腺素发生率为47.6%(39/82),胎龄≥30周组发生率高于胎龄<30周组[64.5%(20/31)与37.3%(19/51),χ2=5.745,P=0.017]。首次检测诊断甲状腺素者,第2次检测时未治疗组甲状腺素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81.3%(26/32)与38.7%(12/31),χ2=11.905,P=0.001]。各胎龄组内比较,甲状腺素正常亚组、甲状腺素治疗亚组和甲状腺素未治疗亚组生后21 d内腹胀的发生率,生后7、14和21 d喂养量和7、14和21 d内体重增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LBWI甲状腺素发生率较高,生后应进行2次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发现延迟出现的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水平及是否治疗对生后早期喂养及体重增长未造成明显影响。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肠道营养 体重增长
  • 作者: 杨迎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101300
  • 简介:目的:分析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率。方法:本院选择2020年5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每组39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治疗组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优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两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科学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 标签: 替罗非班;急性脑梗死;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志护理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对眩晕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淮安市楚州中医院收治的眩晕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耳穴埋豆治疗,研究组在耳穴埋豆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情志护理,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干预后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生理职能评分、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眩晕患者耳穴埋豆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情志护理的效果理想,能够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能够使患者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情志护理 耳穴埋豆 眩晕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六西格玛护理管理方法在降低癌痛口服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率方面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分号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患者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六西格玛护理管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情况,患者的疼痛度控制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规范化的六西格玛护理管理方式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患者疼痛度的抑制情况方面以及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当前临床上针对癌痛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所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等,通过六西格玛护理管理方式能够达到较高的治疗护理效果,对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显著意义和作用,可在临床上进行适当的推广和普及。

  • 标签: 六西格玛 护理管理 癌痛 阿片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的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12岁(6~17岁)。分析手术方式、病变类型、原位甲状旁腺保留数(parathyroid glands remaining in situ,PGRIS)评分、围术期、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等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理改变为滤泡/乳头状甲状腺癌81.1%(30/37),结节性甲状腺肿13.5 %(5/37),Graves病5.4%(2/37)。32.4%(12/37)的患儿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16.2 %(6/37)的患儿行颈部中央组+侧方组淋巴结清扫。10.8%(4/37)的患儿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40.5%(15/37)的标本中发现≥1个甲状旁腺腺体。29.7%(11/37)术后24 h内出现,16.2%(6/37)出现的临床症状。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方式、PGRIS评分、甲状腺最大径、术后2 h的PTH、术后24 h的PTH与术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无永久性发生,6个月后和PTH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发生率较高,且均在术后24 h内发生。颈部中央组+侧方组淋巴结清扫、PGRIS评分和术后2 h的PTH降低是术后的危险因素。术后2 h监测PTH可帮助预测发生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低钙血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术后患者症状性(SH)的发生与多种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甲状腺切除范围进行分层并探讨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对术后SH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 379例甲状腺术后患者中发生SH的122例患者,设为SH组。用系统抽样法抽取同年余3 200例中未发生SH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术后、术前iPTH、术后iPTH、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出血量、手术时间、性别、淋巴结清扫方式、甲状腺切除范围、术后病理类型等潜在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研究术前/术后(不同术式)SH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PTH水平,预测其iPTH诊断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3 379例甲状腺术后患者中,发生SH者122例,发病率为3.6%。SH组和对照组的性别(SH组:男8例,女114例;对照组:男27例,女73例)、是否行侧区清扫(SH组:清扫58例,非清扫64例;对照组:清扫7例,非清扫93例)、甲状腺切除范围(SH组:单侧14例,双侧108例;对照组:单侧73例,双侧27例)、年龄(40.1岁比43.2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8.6枚比4.6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数目(12.3枚比0.7枚)、出血量(22.8 mL比11.0 mL)、手术时间(1.7 h比0.8 h)、术后iPTH(16.4 pg/mL比41.9 pg/mL)、术前iPTH(39.4 pg/mL比47.8 pg/mL)和术后水平(1.9 mmol/L比2.2 mmol/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类型(SH组:毒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腺髓样癌3例,甲状腺滤泡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14例;对照组:甲状腺髓样癌1例,甲状腺滤泡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98例。P=0.25)及术前(2.3 mmol/L比2.3 mmol/L,P=0.1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双侧切除患者的术后iPTH若<20.08 pg/mL,则容易出现SH,其灵敏度为74.07%,特异度为96.30%;而对于甲状腺单侧切除患者,术后iPTH<24.00 pg/mL时容易有SH发生。结论性别、年龄、术后、术前iPTH、术后iPTH、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方式、甲状腺切除范围是甲状腺术后发生SH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预测SH发生的术后iPTH水平逐渐降低。为避免术后SH的发生,需要根据手术范围及术后iPTH水平及时补钙。

  • 标签: 甲状腺 甲状旁腺素 低钙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继发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患儿为8月龄男童,临床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惊厥、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通过补镁等对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最终通过亚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患儿TRPM6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5386A>T(p.K1796X)和c.453_454del(p.M151fs)。提示基因检测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本研究发现TRPM6基因的2种新的突变。

  • 标签: 低镁血症 低钙血症 瞬时受体电位M6
  • 简介:摘要1例35岁女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因出现肺部感染给予胰岛素、美罗培南、更昔洛韦以及纠正酸中毒、补液等治疗。因痰培养结果提示曲霉菌感染,停用更昔洛韦改为卡泊芬净;因患者体温峰值下降,停用美罗培南改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菌治疗前钾和分别为3.7和2.07 mmol/L,使用卡泊芬净第3、6、8、10天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第2、3、7、9天,钾和分别为3.5和2.18 mmol/L、3.0和1.89 mmol/L、2.6和1.96 mmol/L及3.0和1.97 mmol/L。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继续给予卡泊芬净及补钾、补钙等对症治疗,2 d后钾3.0 mmol/L、1.96 mmol/L;停用卡泊芬净,改用伏立康唑,3 d后钾3.8 mmol/L、2.12 mmol/L。考虑钾和由卡泊芬净引起的可能性大。

  • 标签: 低钾血症 低钙血症 卡泊芬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在心脏监护病房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心脏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82例,依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联合应用评判性思维。观察两组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转入普通病房所需的时间及出院时间、满意程度、不良反应、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结果研究组转入普通病房所需的时间及出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比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比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9%,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心脏监护病房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联合应用评判性思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还能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各种相关风险事件及不良反应的风险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评判性思维 心脏监护病房 临床护理 风险事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肋骨骨折患者恢复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与呼吸功能锻炼,研究组进行前瞻性护理干预联合呼吸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主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自主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骨折患者行前瞻性护理干预联合呼吸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较好。

  • 标签: 前瞻性护理 呼吸功能锻炼 肋骨骨折 不良反应
  • 作者: 付警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132001
  • 简介:目的:静配中心规范化管理对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率的影响方法:研究以我院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纳入研究患者140例,均符合研究要求,时间点:2022年1月-2022年12月,以时间点划分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2022年1月-2022年6月)开展常规管理,观察组(2022年7月-2022年12月)开展静配中心规范化管理,观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溶媒选择、用药选择、给药频次、给药途径)显著更优(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显著更低(2.86%、10.00%)(P<0.05)。结论:开展静配中心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促使静配中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减少各种不合理操作,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促使患者得到高质量治疗,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静配中心规范化管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自动Σ等功能,对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淮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上报的2 575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高发年龄段为>40~80岁,占78.2%(2 014/2 575);其余年龄段ADR报告数占21.8%(561/2 575)。ADR:严重的占2.0%(52/2 575),一般的占98.0%(2 523/2 575),新的占26.5%(683/2 575)。ADR涉及中药注射剂68个品种,ADR报告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3.5%(1 378/2 57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占14.5%(372/2 5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1.8%(995/3 12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4.6%(769/3 127)。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用药品种、不合理用药、中药成分复杂、含有杂质、相关物质、增溶性辅料以及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特别是加强严重ADR预警,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做到辨证施治,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草药 药物监测 年龄因素 皮肤表现 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