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陶泓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庆 綦江 401420
  • 简介:严重性创伤较一般的创伤病情较为复杂,而且易累及多个器官,死亡率较高。因此,采用有效的急救方案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常规急救方法,只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死亡率、昏迷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严重创伤;急诊;早期救治
  • 作者: 花嵘 杨永圣 姚爱明 刘林 冯斌 刘筱 燕宪亮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 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 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镇痛对急性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病的影响,为PTSD的防治拓展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创伤为研究对象。根据伤后30 d内平均疼痛评分的高低,分为强化镇痛组(<4分)和非强化镇痛组(≥4分)。收集入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相关参数、VAS评分、PCL-5得分、HADS评分及PTSD发病情况;统计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4例符合条件的急性创伤,强化镇痛组39例、非强化镇痛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强化镇痛组患者伤后1月时PTSD发生率、PCL-5总得分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将镇痛药换算成地佐辛用量,强化镇痛组伤后30 d内镇痛药总用量显著高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性创伤中,伤后强化镇痛可显著降低PTSD发生率,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

  • 标签: 疼痛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创伤 强化镇痛 焦虑 抑郁 急诊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烧伤患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2—1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201例烧伤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特质应对问卷(T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化版大五人格问卷(BFI-44)进行调查。结果本组烧伤患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9.29±14.5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及他人关系、自我转变2个维度得分高于女性(P<0.05);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人格特征中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4种人格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神经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外支持、开放性人格、积极应对是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整后R2=0.460,F=57.798,P<0.001)。结论烧伤患存在一定程度创伤后成长,有效的家庭外社会支持、开放性人格特征、积极应对方式能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

  • 标签: 烧伤 社会支持 创伤后成长 人格特征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85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调查TBI患者的PTG水平、PTSD情况,并进一步分析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结果TBI患者PTGI总分为(58.41±23.05)分,处于低水平。PCL-C得分为(36.18±16.52)分,PCL-C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社会支持、警觉性增高、创伤再体验是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TBI患者文化水平低、外向型性格、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PTG水平越高。TBI事件后警觉性反应低者,PTG水平较高,创伤再体验症状促进PTG的发生。结论TBI患者创伤后早期同时出现PTG及PTSD,通过调动患者个体内部因素及外在社会联系等方面积极因素,可能提高患者PTG水平。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索创伤后血清IL-18、IL-1β变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80例创伤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对80例创伤亚组患者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创伤血清中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80±2.0) pg/mL、(27±3.0)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β和IL-18于创伤后第3 d仍呈现上升趋势。创伤组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创伤患者血清中IL-18、IL-1β水平升高,说明机体创伤早期外周血细胞中有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加剧炎症反应。AIS-ISS评分与血清中IL-18、IL-1β表达水平成正相关,说明创伤越严重,炎症反应越剧烈。

  • 标签: 创伤 炎症因子 IL-1β IL-18 NLRP3 炎症小体 Caspase-1 炎症瀑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早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7例老年严重创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105例;年龄65~96岁[(72.6±6.8)岁]。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为参考标准,分为TIC组(32例)和非TIC组(285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首次体温及休克指数(SI)、入院时首次血气分析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化验结果、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住院时间与临床预后。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早期TIC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面部和胸部及腹部损伤、GCS、体温、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SI、pH值、剩余碱(BE)、乳酸、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首次、最低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临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体温、SI、pH值、BE、乳酸、Hb、PLT、APTT、TT、FIB与早期TIC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OR=1.54,95%CI 1.10~2.17,P<0.05)、PLT(OR=0.67,95%CI 0.49~0.91,P<0.05)和FIB(OR=0.56,95%CI 0.40~0.78,P<0.01)与TIC显著相关。结论高SI值、低PLT和低FIB水平是早期T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血液凝固障碍 老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内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创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国内6家综合医院的创伤中心收治的1 248例严重创伤资料。男987例,女261例;年龄(50.4±15.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22例,高处坠落伤357例,刀刺伤62例,其他伤(重物砸伤、摔伤)207例;患者入院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4.9±8.5)分;Glasgow昏迷评分为(12.6±3.6)分。均采用综合医院内部创伤中心模式的多学科诊疗对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救治。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病例数、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101例,病死率为8.1%。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重度颅脑损伤(56例)、失血性休克(26例)、多器官衰竭(11例),其他(8例)。结论我国创伤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治疗的欠缺,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提供了一种可推广模式。

  • 标签: 多处创伤 损伤严重度评分 治疗结果 多学科诊疗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创伤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创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伤后1、3、5、7、14 d外周血,分离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CD64、CD274、CD279表达及CD3+总T淋巴细胞、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伤后28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与创伤严重程度、感染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细胞免疫指标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例创伤,其中ISS>25分的严重伤患8例,16分<ISS≤25分的重伤患及ISS≤16分的轻伤患各17例;伤后28 d内发生脓毒症6例,脓毒症发病率为14.3%。在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各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显示,CD64指数和CD4+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H=15.464、P=0.004,F=2.491、P=0.035)。伤后1 d和3 d,损伤越重的患者,其CD64指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越高。伤后1 d轻伤、重伤、严重伤患的CD64指数分别为2.81±1.79、1.77±0.92、3.49±1.09,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1.40%(0.32%,2.04%)、0.95%(0.44%,2.70%)、12.73%(3.00%,25.20%),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3.77%(3.04%,5.15%)、4.71%(4.08%,6.32%)、8.01%(4.59%,11.59%),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0.57%(0.24%,1.09%)、0.85%(0.22%,1.25%)、6.74%(2.61%,18.94%),其中严重伤患CD64指数显著高于重伤患,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轻伤和重伤患(均P<0.05)。伤后3 d,严重伤患CD64指数和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重伤患〔4.58±2.41比2.43±1.68,7.35%(5.90%,12.28%)比4.63%(3.26%,6.06%),均P<0.05〕。发生脓毒症的患者伤后1 d 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4.06±1.72比2.36±1.31,3.29%(1.14%,12.84%)比0.67%(0.25%,1.48%),均P<0.05〕,伤后3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8.73%(7.52%,15.82%)比4.67%(3.82%,6.21%),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伤后1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与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3、0.394,均P<0.05);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452、0.490,均P<0.01);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8、0.388,均P<0.05)。结论CD64指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表达水平与创伤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监测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对创伤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伤 脓毒症 细胞免疫 CD64 CD279
  • 简介:摘要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术中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液体超负荷可导致组织水肿、肺损伤和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液体量不足会增加低血压风险,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何优化术中液体管理策略是麻醉科医师最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从液体选择(晶体液、胶体液、高渗盐水和甘露醇)、液体用量[开放性液体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不同的液体管理策略,以期为TBI患者术中液体管理提供指导并为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颅脑创伤 液体管理 液体选择 液体用量 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国老年颅脑创伤(TBI)患者的基本特征,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欧洲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全国22个省市56家单位共13 627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其中≥60岁的3 694例TBI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措施、转归、损伤原因及损伤地点等信息。采用美国麻醉协会患者体质分级标准(ASA-PS)对患者进行伤前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年龄≥60岁的老年TBI患者占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全部TBI患者的27.1%(3 694/13 627);其中60~74岁的患者占74.7%(2 760/3 694);67.1%(2 478/3 694)为男性患者。伤前ASA-P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占89.6%(3 309/3 694)。ISS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10,24)分;轻型(GCS 13~15分)患者占57.4%(2 120/3 694)。其中21.1%(779/3 694)的患者行手术治疗,11.1%(409/3 694)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92.7%(3 426/3 694)的患者好转出院,7.3%(268/3 694)的患者死亡。损伤原因中,交通伤占46.7%(1 726/3 694),平地跌落伤占27.2%(1 005/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损伤地点中,交通道路占53.3%(1 970/3 694),居家场所占32.4%(1 196/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中国老年TBI患者占比较高,以60~74岁的患者为主,男性患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的伤前健康状况良好,多数为轻型TBI患者。中国老年TBI患者的损伤原因及场所主要为交通伤和交通道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老年人 中国 基本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13例中重度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结果作为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的评定指标,分析影响中重度TBI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13例患者的年龄为(52.42±14.20)岁,其中男性84例,女性29例,因交通事故而受伤者占64.6%。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入院瞳孔对光反射异常、气管切开、昏迷天数、高压氧治疗和住院期间并发脑积水共8个变量与患者出院MMSE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入院GCS、高压氧治疗、昏迷天数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出院MMSE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GCS、昏迷天数、年龄可用于独立判断中重度TBI患者的认知功能,住院期间并发脑积水、高血压病史、入院瞳孔对光反射异常和气管切开可用于综合判断认知功能;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认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国老年颅脑创伤(TBI)患者的基本特征,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欧洲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全国22个省市56家单位共13 627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其中≥60岁的3 694例TBI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措施、转归、损伤原因及损伤地点等信息。采用美国麻醉协会患者体质分级标准(ASA-PS)对患者进行伤前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年龄≥60岁的老年TBI患者占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全部TBI患者的27.1%(3 694/13 627);其中60~74岁的患者占74.7%(2 760/3 694);67.1%(2 478/3 694)为男性患者。伤前ASA-P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占89.6%(3 309/3 694)。ISS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10,24)分;轻型(GCS 13~15分)患者占57.4%(2 120/3 694)。其中21.1%(779/3 694)的患者行手术治疗,11.1%(409/3 694)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92.7%(3 426/3 694)的患者好转出院,7.3%(268/3 694)的患者死亡。损伤原因中,交通伤占46.7%(1 726/3 694),平地跌落伤占27.2%(1 005/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损伤地点中,交通道路占53.3%(1 970/3 694),居家场所占32.4%(1 196/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中国老年TBI患者占比较高,以60~74岁的患者为主,男性患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的伤前健康状况良好,多数为轻型TBI患者。中国老年TBI患者的损伤原因及场所主要为交通伤和交通道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老年人 中国 基本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 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急诊室滞留 创伤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腹部创伤并发肺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部创伤228例,根据是否并发肺损伤分为损伤组47例和未损伤组181例。调查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酗酒、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器官损伤数量、输血量、消化道出血、肺挫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创伤性休克、休克纠正时间、呕吐],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腹部创伤并发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输血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创伤性休克、休克纠正时间与急性腹部创伤并发肺损伤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SS评分过高、APACHEⅡ评分过高、输血量较大、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现创伤性休克、休克纠正时间≥6 h是急性腹部创伤并发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腹部创伤并发肺损伤独立危险因素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较高及输血量较大,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创伤性休克,且休克纠正时间≥6 h,故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对出现危险因素患者加强护理,进而降低疾病发生率。

  • 标签: 腹部损伤 急性肺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评价七氟烷麻醉对颅脑创伤(TBI)患者早期预后影响。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的TBI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18岁,性别不限,术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或七氟烷。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丙泊酚麻醉或七氟烷麻醉对TBI患者术后第1、3、7天APACHEⅡ评分的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入院瞳孔反应、入院APACHEⅡ评分、入院CT指标、入院诊断类别、入院血红蛋白浓度、手术方式、术中液体出入量等混杂因素后,七氟烷麻醉与丙泊酚麻醉患者术后第1、3、7天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与丙泊酚麻醉相比,七氟烷麻醉对TBI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无差异。

  • 标签: 二异丙酚 麻醉药,吸入 颅脑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中心建设对严重多发伤患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资料。以创伤中心建设后(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救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设前(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救治的12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从患者入院至急诊手术或急诊ICU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分别为[51(47,57) min]、[97(87,1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4(1.8,9.3) d]、[4(2,10)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25.5(15.8,39.0) d]、[21.5(12.8,41.5) d],总住院费用分别为[41 259.0 (26 950, 81 599)元]、[51 872.5(29 629,97 837)元],以上项目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2.7%(13/102)、24.6%(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中心建设能缩短严重多发伤患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创伤诊治中心 多处创伤 急诊处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外伤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综合干预效果及其与手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手外伤患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综合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采用临床医师使用的PDST量表(CAP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患者PTSD心理状态、抑郁及焦虑状态,并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干预治疗后,CAPS、SDS、HAMA评分对照组分别为(24.51±8.43)分、(50.61±7.59)分、(10.63±2.11)分,观察组分别为(16.53±7.62)分、(40.26±4.18)分、(8.24±1.86)分,两组CAPS、SDS、HAMA评分均较干预治疗前显著改善(t=4.11、5.04、3.98,5.18、3.86、4.72,均P<0.05),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5.61、5.59、4.73,均P<0.05);干预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上肢功能量表(DASH)评分分别为(89.27±6.08)分、(82.11±7.92)分,两组DASH评分均较干预治疗前显著提高(t=6.14、5.28,均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3.96,P<0.05)。手外伤患DASH评分与CAPS评分、SDS评分呈负相关(r=-0.362、-0.425,P=0.012、0.008)。结论对手外伤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给予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手损伤 应激障碍,创伤后 创伤严重度指数 综合疗法 心理学试验 抑郁 焦虑 干预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TBI)患者颅内血肿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0例)和江苏大学附属金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7例)收治的97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筛选患者颅内血肿体积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验证血肿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TBI患者的颅内血肿体积有关(均P<0.05)。不同年龄、致伤机制、意识状态(是否昏迷)、血压、血浆血红蛋白水平、血三酰甘油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颅内血肿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与颅内血肿的体积呈负线性相关(r=-0.4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颅内血肿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t=-3.40,P<0.001)。结论入院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的急性TBI患者具有更小的颅内血肿体积。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出血 血肿体积 危险因素 血浆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