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花嵘 杨永圣 姚爱明 刘林 冯斌 刘筱 燕宪亮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 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 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徐州 221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镇痛对急性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病的影响,为PTSD的防治拓展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创伤为研究对象。根据伤后30 d内平均疼痛评分的高低,分为强化镇痛组(<4分)和非强化镇痛组(≥4分)。收集入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相关参数、VAS评分、PCL-5得分、HADS评分及PTSD发病情况;统计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4例符合条件的急性创伤,强化镇痛组39例、非强化镇痛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强化镇痛组患者伤后1月时PTSD发生率、PCL-5总得分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将镇痛药换算成地佐辛用量,强化镇痛组伤后30 d内镇痛药总用量显著高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性创伤中,伤后强化镇痛可显著降低PTSD发生率,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

  • 标签: 疼痛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创伤 强化镇痛 焦虑 抑郁 急诊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创伤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创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创伤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伤后1、3、5、7、14 d外周血,分离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CD64、CD274、CD279表达及CD3+总T淋巴细胞、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伤后28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组,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与创伤严重程度、感染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细胞免疫指标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例创伤,其中ISS>25分的严重伤患8例,16分<ISS≤25分的重伤患及ISS≤16分的轻伤患各17例;伤后28 d内发生脓毒症6例,脓毒症发病率为14.3%。在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各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显示,CD64指数和CD4+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H=15.464、P=0.004,F=2.491、P=0.035)。伤后1 d和3 d,损伤越重的患者,其CD64指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越高。伤后1 d轻伤、重伤、严重伤患的CD64指数分别为2.81±1.79、1.77±0.92、3.49±1.09,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1.40%(0.32%,2.04%)、0.95%(0.44%,2.70%)、12.73%(3.00%,25.20%),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3.77%(3.04%,5.15%)、4.71%(4.08%,6.32%)、8.01%(4.59%,11.59%),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分别为0.57%(0.24%,1.09%)、0.85%(0.22%,1.25%)、6.74%(2.61%,18.94%),其中严重伤患CD64指数显著高于重伤患,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轻伤和重伤患(均P<0.05)。伤后3 d,严重伤患CD64指数和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重伤患〔4.58±2.41比2.43±1.68,7.35%(5.90%,12.28%)比4.63%(3.26%,6.06%),均P<0.05〕。发生脓毒症的患者伤后1 d 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4.06±1.72比2.36±1.31,3.29%(1.14%,12.84%)比0.67%(0.25%,1.48%),均P<0.05〕,伤后3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8.73%(7.52%,15.82%)比4.67%(3.82%,6.21%),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伤后1 d,淋巴细胞CD279阳性率与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3、0.394,均P<0.05);单核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SOFA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452、0.490,均P<0.01);中性粒细胞CD279阳性率与APACHEⅡ和I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8、0.388,均P<0.05)。结论CD64指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CD279表达水平与创伤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监测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对创伤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伤 脓毒症 细胞免疫 CD64 CD279
  • 简介:摘要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术中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液体超负荷可导致组织水肿、肺损伤和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液体量不足会增加低血压风险,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何优化术中液体管理策略是麻醉科医师最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从液体选择(晶体液、胶体液、高渗盐水和甘露醇)、液体用量[开放性液体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不同的液体管理策略,以期为TBI患者术中液体管理提供指导并为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颅脑创伤 液体管理 液体选择 液体用量 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国老年颅脑创伤(TBI)患者的基本特征,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欧洲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全国22个省市56家单位共13 627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其中≥60岁的3 694例TBI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措施、转归、损伤原因及损伤地点等信息。采用美国麻醉协会患者体质分级标准(ASA-PS)对患者进行伤前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年龄≥60岁的老年TBI患者占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全部TBI患者的27.1%(3 694/13 627);其中60~74岁的患者占74.7%(2 760/3 694);67.1%(2 478/3 694)为男性患者。伤前ASA-P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占89.6%(3 309/3 694)。ISS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10,24)分;轻型(GCS 13~15分)患者占57.4%(2 120/3 694)。其中21.1%(779/3 694)的患者行手术治疗,11.1%(409/3 694)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92.7%(3 426/3 694)的患者好转出院,7.3%(268/3 694)的患者死亡。损伤原因中,交通伤占46.7%(1 726/3 694),平地跌落伤占27.2%(1 005/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损伤地点中,交通道路占53.3%(1 970/3 694),居家场所占32.4%(1 196/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中国老年TBI患者占比较高,以60~74岁的患者为主,男性患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的伤前健康状况良好,多数为轻型TBI患者。中国老年TBI患者的损伤原因及场所主要为交通伤和交通道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老年人 中国 基本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国老年颅脑创伤(TBI)患者的基本特征,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欧洲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全国22个省市56家单位共13 627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其中≥60岁的3 694例TBI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措施、转归、损伤原因及损伤地点等信息。采用美国麻醉协会患者体质分级标准(ASA-PS)对患者进行伤前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年龄≥60岁的老年TBI患者占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全部TBI患者的27.1%(3 694/13 627);其中60~74岁的患者占74.7%(2 760/3 694);67.1%(2 478/3 694)为男性患者。伤前ASA-P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占89.6%(3 309/3 694)。ISS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10,24)分;轻型(GCS 13~15分)患者占57.4%(2 120/3 694)。其中21.1%(779/3 694)的患者行手术治疗,11.1%(409/3 694)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92.7%(3 426/3 694)的患者好转出院,7.3%(268/3 694)的患者死亡。损伤原因中,交通伤占46.7%(1 726/3 694),平地跌落伤占27.2%(1 005/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损伤地点中,交通道路占53.3%(1 970/3 694),居家场所占32.4%(1 196/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中国老年TBI患者占比较高,以60~74岁的患者为主,男性患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的伤前健康状况良好,多数为轻型TBI患者。中国老年TBI患者的损伤原因及场所主要为交通伤和交通道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老年人 中国 基本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 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急诊室滞留 创伤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中心建设对严重多发伤患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资料。以创伤中心建设后(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救治的102例患者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设前(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救治的12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从患者入院至急诊手术或急诊ICU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分别为[51(47,57) min]、[97(87,1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4(1.8,9.3) d]、[4(2,10)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25.5(15.8,39.0) d]、[21.5(12.8,41.5) d],总住院费用分别为[41 259.0 (26 950, 81 599)元]、[51 872.5(29 629,97 837)元],以上项目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2.7%(13/102)、24.6%(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中心建设能缩短严重多发伤患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创伤诊治中心 多处创伤 急诊处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5例骨科院内创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42.6 ± 13.8)岁]。发生MDRO感染38例(MDRO组),未发生MDRO感染57例(非MDRO组)。观察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合并症)、受伤诊治情况(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是否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骨折、创面是否污染、创面深度、是否入住ICU、手术次数、累计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是否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血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创面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18%),革兰阴性杆菌91株(76%),其他7株(6%);菌株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住院时间、创面是否污染、是否入住ICU、确认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OR = 1.033,95%CI 1.005~1.061,P < 0.05)、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 > 6 h(OR = 4.282,95%CI 1.174~15.616,P < 0.05)、使用抗生素种类 ≥ 3种(OR = 7.486,95%CI 2.451~22. 863,P < 0.05)、入院时低血红蛋白值(OR =0.973,95%CI 0.962~0.985,P < 0.05)与MDRO感染显著相关。结论住院时间、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均为骨科创伤院内创面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骨科创伤,控制住院时间、尽量缩短首次伤口处理时间、个体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纠正贫血是防治创面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感染 交叉感染 抗药性,细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老年创伤虚弱评估量表并验证其信效度,旨在评估入院24 h内的急诊老年创伤的虚弱水平。方法2019年2—5月,通过文献总结、团队头脑风暴、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老年创伤虚弱评估量表的初始量表。2019年6—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90例老年创伤,使用本研究构建的老年创伤虚弱评估初始量表、虚弱指数量表对其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系数法、临界比值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度对量表进行效度评价,运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分析量表的信度。结果本研究构建的终版老年创伤虚弱评估量表共包含24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92%。经验证,本量表与虚弱指数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751,重测信度为0.762,Cronbach's α系数为0.87。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老年创伤虚弱评估量表条目简洁,信度和效度较好,可在我国老年创伤急诊伤情评估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人 虚弱 创伤 德尔菲法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意外创伤认知评价和认知加工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路径。方法采用认知评价量表、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对336例意外创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意外创伤创伤后成长(PTG)总分(58.74 ± 13.53)分;目的性反刍总分、反刍性沉思总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578、0.439,P<0.01);侵入性反刍总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负相关(r=-0.144,P<0.01);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正相关(r=0.492,P<0.01)。积极认知评价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42,占总效应的13%。结论社会支持不仅可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还可通过积极认知评价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创伤后成长。

  • 标签: 意外创伤 认知评价 反刍性沉思 社会支持 创伤后成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意外创伤认知评价和认知加工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路径。方法采用认知评价量表、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对336例意外创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意外创伤创伤后成长(PTG)总分(58.74 ± 13.53)分;目的性反刍总分、反刍性沉思总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578、0.439,P<0.01);侵入性反刍总分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负相关(r=-0.144,P<0.01);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总分呈正相关(r=0.492,P<0.01)。积极认知评价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42,占总效应的13%。结论社会支持不仅可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还可通过积极认知评价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创伤后成长。

  • 标签: 意外创伤 认知评价 反刍性沉思 社会支持 创伤后成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OR=3.640, 95%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OR=3.995,95%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OR=5.324,95%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脑积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OR=3.640, 95%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OR=3.995,95%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OR=5.324,95%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脑积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急诊快速反应团队对提升严重创伤护理时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常规急救干预的严重创伤57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6月我院收治的建立急诊快速反应团队干预的严重创伤57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急救护理时效、抢救预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团队到达时间、颈托及脊柱板使用时间、药物使用时间、血型及血常规送检时间、第一次CT检查时间、进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截肢率、残疾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建立急诊快速反应团队可提升严重创伤急救护理时效,改善抢救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诊快速反应团队 严重创伤 护理时效 抢救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健脾利湿法对重症创伤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内重症创伤80例,随机对照试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利湿法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第1 d,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 d,观察组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分别为(1.18±0.29)分、(1.06±0.57)分、(1.05±0.99)分,均低于对照组(2.69±0.78)分、(2.06±1.08)分、(3.38±1.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3、5、7 d,观察组Hart评分分别为(10.18±1.82)分、(8.71±1.01)分、(7.51±1.69)分、(3.38±1.97)分,均低于对照组(11.76±2.73)分、(9.46±1.15)分、(8.68±1.42)分、(4.73±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腹泻发生率、肠内营养总时间、入住ICU时间分别为5.00%(2/40)、(7.39±2.75)分、(11.57±1.47)分,均低于对照组27.50%(11/40)、(12.36±3.87)分、(18.39±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脾利湿法对重症创伤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能显著降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ENTS)及第1、3、5、7 d的Hart评分,有效减少了ENAD腹泻的发生率、肠内营养的总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创伤 肠内营养 腹泻 健脾利湿法
  • 作者: 唐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0
  • 出处:《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21年 第3期
  • 机构:贵州省骨科医院急诊科,贵州 贵阳550002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创伤转运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诊治的创伤80例纳入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观察组采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评估后转运,对比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及家属对转运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5%较对照组17.5%更低,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转运工作满意度95%较对照组77.5%更高,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满意度97.5%较对照组80%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可有效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急诊创伤;转运工作;满意度
  • 作者: 蒋琪霞 王亚玲 解怡洁 刘晓晴 徐娟 郑美春 冯欢 王蔚蔚 孙红玲 朱守林 李文娟 赵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南京 210002,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护理部,重庆 400042,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科 214035,南京大学医学院 210008,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 223800,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广州 510060,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重庆 400037,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关节骨科,三亚 572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科护理门诊,杭州 310009,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22200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门诊部创面护理门诊,无锡 214008,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成年创伤“创面以外皮肤”(以下简称皮肤)的清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9月1—30日,纳入包括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在内的13家军队和地方三级甲等医院创面护理门诊或创伤外科病房收治的95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创伤。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自制的创伤皮肤清洗现况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等一般资料,致伤原因、创面持续时间、创伤部位、创伤深度、创面疼痛、创面异味、创面清洗溶液等创伤资料,是否清洗、清洗方法、清洗频次、每次清洗时间及不清洗的原因等伤后皮肤清洗情况。将伤后定期清洗皮肤的患者纳入清洗组,其余患者纳入不清洗组,统计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创伤资料及伤后皮肤清洗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创伤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95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49份,有效率99.68%。949例患者中男461例(48.6%)、女488例(51.4%),年龄18~100(50±18)岁,大部分患者<60岁、与家人同住且能够完全自理,接近半数患者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致伤原因以锐器切割伤和跌倒外伤为主,创面持续时间2~365 d,创伤部位以四肢和躯干居多,大多数患者创伤深度为全皮层缺损,多数患者创面有疼痛、无异味、用5 g/L碘伏清洗创面。684例(72.1%)患者伤后清洗了皮肤,清洗方式以温水擦洗为主,清洗频次以每周1或2次为主,每次清洗时间以10或15 min为主;265例(27.9%)患者伤后未清洗皮肤,不清洗皮肤的主要原因为遵医嘱不清洗,其次为担心创面感染、失去自理能力。2组患者文化程度、自理能力、致伤原因、创面疼痛、创面异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5、24.519、22.820、9.572、92.342,P<0.01),文化程度、自理能力、致伤原因、创面疼痛和创面异味可能是患者皮肤清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理能力、创面疼痛、创面异味是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51、0.52、3.72,95%置信区间=1.08~2.12、0.42~0.89、2.66~5.22,P<0.05或P<0.01)。结论大部分成年创伤伤后清洗了皮肤。自理能力、创面疼痛和创面异味是成年创伤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横断面研究 危险因素 创面以外皮肤清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5例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2例,女113例;年龄33~72岁[(50.1±12.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5.7±1.4)分]。135例入院后采用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130例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不刻意保留颞浅动脉(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头皮愈合时间、脑脊液切口漏、愈合程度、术后颅脑CT血管造影(CTA)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15 d[(12.4±2.5)d]。观察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15.4±4.5)ml,对照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65.2±4.7)ml(P<0.01)。观察组愈合时间为(7.1±1.1)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9.5±2.3)d(P<0.01)。观察组脑脊液切口漏5例(3.7%),对照组脑脊液漏21例(16.2%)(P<0.01)。观察组甲级愈合11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91例(P<0.05)。观察组术后颅脑CTA显示颞浅动脉保留完整,血供正常,对照组术后颅脑CTA显示颞浅动脉颧弓上段主干断开,供血不佳。结论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患者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缩短头皮愈合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且有助于脑血流灌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术,外科 颞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