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眼表鳞状细胞肿瘤(OSSN)手术切除术前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开封市眼病医院眼表鳞状细胞肿瘤27例(27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后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随访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视力(BCVA,Log MAR)由术前的0.63±0.15提高至术后1、3、6及12个月的0.49±0.13、0.45±0.12、0.42±0.11及0.41±0.11(t=3.665、5.028、5.866及6.146,P均<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肿瘤复发,侵犯眼内组织,行眼球摘除术。无白内障或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眼表鳞状细胞肿瘤切除术前行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效果良好。

  • 标签: 肿瘤,细胞,鳞状,眼表 手术,切除 5-氟尿嘧啶,注射,结膜下,手术前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胃癌预后、5-氟尿嘧啶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基于GPL570平台的GSE54129、GSE79973、GSE51725胃癌数据集。从GEPIA2在线基因表达谱分析工具下载前500例胃癌患者总生存(OS)相关基因。利用GEO2R工具鉴别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并鉴定关键基因,通过OmicShar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计算关键基因对患者OS的预测价值,患者样本按基因表达量的最佳临界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结果共筛选出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上调基因,20个下调基因。通过PPI分析,成对同源结构域转录因子2(PITX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B2)、凝血酶反应蛋白1(THBS1)是上调基因PPI中的关键基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GF1、HGF、PITX2、TGFB2基因低表达的胃癌患者OS均较好(均P<0.01),THBS1基因低表达的胃癌患者OS较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PITX2基因低表达患者OS较好(P<0.01),THBS1、HGF基因低表达的患者OS较差(P<0.05)。富集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参与调控TGF-β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黏着斑通路。结论FGF1、HGF、PITX2、TGFB2基因表达与胃癌预后相关,PITX2、THBS1、HGF表达与5-氟尿嘧啶疗效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患者氟尿嘧啶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标志物。

  • 标签: 胃肿瘤 生物信息学 基因 预后 氟尿嘧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胃肠道肿瘤患者5-氟尿嘧啶5-Fu)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切片或细胞学确诊为胃肠肿瘤的患者64例,其中胃癌17例,直肠癌27例,结肠癌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Fu为主的化疗方案+参松养心胶囊)和对照组(5-Fu为主的化疗方案),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异常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心肌酶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5%(4/32)比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P<0.05)。试验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早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E/A)比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脑钠肽(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减轻5-Fu所致心脏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心脏保护作用。

  • 标签: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参松养心胶囊 5-氟尿嘧啶 心脏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荟萃分析方法比较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与单独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曲安奈德、瘢痕疙瘩、5-氟尿嘧啶、糖皮质激素、增生性瘢痕"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triamcinolone acetonide、5-fluorouracil、glucocorticoid、fluorouracil、keloid、scar、TAC、5-FU、hypertrophic sca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比较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和单独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包括治疗有效比例、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瘢痕疙瘩复发比例。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1 326例瘢痕疙瘩患者,包括采用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瘢痕疙瘩内注射的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组患者668例,仅采用曲安奈德瘢痕疙瘩内注射的单纯曲安奈德组患者658例。改良Jadad评分1~3分的文献7篇、4~7分的文献7篇。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曲安奈德组[相对危险度(RR)=1.28,95%置信区间=1.16~1.41,P<0.01]。亚组分析显示,纳入文献质量高低和人种因素可能是治疗有效比例的异质性来源。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单纯曲安奈德组(RR=0.44,95%置信区间=0.25~0.75,P<0.01)。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组患者的瘢痕疙瘩复发比例明显低于单纯曲安奈德组(RR=0.25,95%置信区间=0.14~0.44,P<0.01)。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治疗有效比例、瘢痕疙瘩复发比例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皮下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曲安奈德,且不良反应和复发更少。

  • 标签: 瘢痕疙瘩 曲安奈德 氟尿嘧啶 糖皮质激素类 荟萃分析
  • 作者: 董健 赵诗迪 徐碧翌 柯梦云 吕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15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人肝癌细胞(BEL-7402/5-Fu,购自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长、细胞膜完整性以及荷瘤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拍照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来评价细胞膜完整性。构建BEL-7402/5-Fu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来评价体内抗肿瘤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压电场显著抑制BEL-7402/5-Fu细胞生长并且呈场强依赖性,高压电场处理24 h后,500、750、1 000、1 500、2 000 V/cm组的细胞存活率为(89.56±12.37)%、(66.29±7.47)%、(29.19±3.62)%、(17.66±1.64)%、(11.74±1.08)%(F=77.730,P<0.01)。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场强为1 000 V/cm时,实验组的细胞膜完整性以及细胞器结构损伤严重。高压电场500、750、1 000、1 500、2 000 V/cm各组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分泌水平分别为(35.33±8.74)、(64.33±7.67)、(144.02±12.16)、(194.33±5.13)、(207.33±11.01)、(213.33±20.81) U/L(F=122.690,P<0.01),呈场强依赖性。高压电场能够抑制BEL-7402/5-Fu荷瘤鼠肿瘤的生长,模型组的瘤重为(1.51±0.32) g,高压电场治疗组小鼠的瘤重为(0.28±0.05) g(F=619.870,P<0.01),抑瘤率达81.45%。结论高压电脉冲能显著抑制BEL-7402/5-Fu细胞生长。

  • 标签: 高压电场 5-氟尿嘧啶耐药肝癌 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IFNα-2b)及5-氟尿嘧啶(5-FU)治疗眼表鳞状细胞肿瘤(OSSN)后角膜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6例(16眼)OSSN以IFNα-2b (100万IU/mL)及1% 5-FU每日4次滴眼,用药前后以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观察瘤体及瘤体下方角膜的改变。结果治疗后4个月瘤体细胞的多形性明显减轻、反光明显降低,病变区域异常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边界模糊不清;基底细胞"星空外观"减少甚至消失;上皮下神经纤维重新出现并逐渐增多。另外,角膜树突状细胞明亮的伴有小突起的细胞颗粒变为高反射密集、较大分支结构的细胞。结论IVCM观察到了局部应用IFNα-2b及5-FU后OSSN上皮细胞的多形性减轻、反光降低及角膜树突状细胞密度增加。

  • 标签: 肿瘤,鳞状细胞,眼表 细胞,树突状 显微镜,活体,共聚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紫杉醇+5-氟尿嘧啶应用于胃癌根治术后的化疗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两组胃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研究组胃癌根治术后行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对照组胃癌根治术后行紫杉醇化疗5-氟尿嘧啶化疗。记录两组远期疗效、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疾病复发率、无瘤生存率、转移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化疗药物相关骨髓抑制(25.3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33%)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33%、9.33%),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WHOQOL-10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研究组WHOQOL-100量表评分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对照组WHOQOL-100量表评分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紫杉醇+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疗效均较优,但前者安全性较为理想,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胃癌 奥沙利铂 紫杉醇 5-氟尿嘧啶 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5-氟尿嘧啶(5-Fu)耐药细胞外泌体来源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4(SNHG14)在食管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食管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血浆中lncRNA SNHG14的表达。浓度梯度法构建食管癌5-Fu耐药细胞3组EC9706/5-Fu和3组KYSE150/5-Fu,分离并收集各组食管癌细胞外泌体,RT-qPCR检测SNHG14的表达。分别将3组食管癌细胞EC9706和KYSE150与耐药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5-Fu作用下细胞活性。敲低3组EC9706/5-Fu细胞中的SNHG14后分离外泌体,通过CCK-8、Transwell、Tunnel实验检测该外泌体对EC9706细胞药物敏感度、迁移和凋亡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浆中lncRNA SNHG14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3.30±0.20比1.33±0.09,t=49.910,P<0.001),耐药食管癌细胞(EC9706/5-Fu和KYSE150/5-Fu)外泌体中lncRNA SNHG14的表达高于对照食管癌细胞(2.55±0.42比0.99±0.06,t=6.347;1.70±0.07比0.99±0.11,t=9.191,P<0.05)。在5-Fu作用下,EC9706/5-Fu-exo和KYSE150/5-Fu-exo组的细胞活性分别高于EC9706-exo和KYSE150-exo组[(165.23±5.97)%比(103.90±10.99)%,t=8.494;(139.35±3.82)%比(99.99±5.67)%,t=9.953,P<0.05]。EC9706/5-Fu-exo-si-SNHG14组细胞凋亡高于EC9706/5-Fu-exo组[(9.03±0.63)%比(5.53±0.73)%,F=40.290];细胞侵袭低于EC9706/5-Fu-exo组[(117.92±15.54)%比(339.52±27.43)%,F=152.000];5-Fu作用下细胞活性低于EC9706/5-Fu-exo组[(134.69±6.01)%比(160.38±4.69)%,F=64.090];细胞中JAK和p-STAT3的蛋白表达低于EC9706/5-Fu-exo组(0.86±0.07比1.87±0.10,F=363.100;0.96±0.08比1.83±0.06,F=388.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食管癌耐药细胞外泌体来源lncRNA SNHG14能够通过激活JAK/STAT3通路提高食管癌对5-Fu的药物耐受。

  • 标签: 食管癌 外泌体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4 氟尿嘧啶 耐药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质量浓度的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接诊的29例患者31个瘢痕疙瘩、平潭综合实验区医院皮肤科接诊的11例患者20个瘢痕疙瘩、福州市仓山迪娅医疗美容门诊部接诊的9例患者9个瘢痕疙瘩纳入此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30±9)岁。将瘢痕疙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质量浓度组(19个瘢痕疙瘩,17例患者)、中质量浓度组(21个瘢痕疙瘩,19例患者)、高质量浓度组(20个瘢痕疙瘩,17例患者),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0.5、5.0、12.5 mg/mL的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每4周注射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瘢痕疙瘩外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末次治疗后6个月,采用疗效满意度评价量表行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末次治疗后1年随访,统计瘢痕疙瘩复发率。对数据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LSD-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首次治疗前,3组瘢痕疙瘩外观VSS评分相近(F=0.039,P>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外观VSS评分明显高于中质量浓度组及高质量浓度组(t=2.267、4.086,P<0.05或P<0.01)。末次治疗后3个月,低质量浓度组、中质量浓度组、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外观VSS评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降低(t=18.222、44.272、22.523,P<0.01)。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外观VSS评分差值明显低于中质量浓度组与高质量浓度组(t=-4.096、-6.357,P<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外观VSS评分差值明显低于高质量浓度组(t=-2.368,P<0.05)。首次治疗前,3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相近(χ2=0.149,P>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明显高于中质量浓度组及高质量浓度组(Z=2.191、4.386,P<0.05或P<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明显高于高质量浓度组(Z=2.276,P<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中质量浓度组和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降低(Z=-3.904、-3.844,P<0.01)。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疼痛和瘙痒VAS评分差值明显低于中质量浓度组与高质量浓度组(Z=-4.265、-6.104,P<0.01)。末次治疗后6个月,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对应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为(88±8)分,明显高于中质量浓度组的(76±8)分和低质量浓度组的(60±8)分(t=-3.820、-6.675,P<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对应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低质量浓度组(t=-2.984,P<0.05)。3组瘢痕疙瘩治疗期间仅疼痛差异明显(P<0.01)。末次治疗后1年随访,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复发率明显低于低质量浓度组(χ2=8.313,P<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复发率与低质量浓度组、高质量浓度组相近(χ2=3.536、0.577,P>0.05)。结论高质量浓度的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后,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治疗满意度增加,无明显不良反应且疗效持久,较中、低质量浓度的5-氟尿嘧啶整体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瘢痕疙瘩 氟尿嘧啶 曲安奈德 多中心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放线菌素D(Act-D)、甲氨蝶呤(MTX)或5-氟尿嘧啶5-Fu)单药初次化疗低危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109例接受单药初次化疗的低危型GTN患者资料,其中Act-D组38例,MTX组37例,5-Fu组34例。通过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三种单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ct-D组、MTX组、5-Fu组化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9.5%(38/109)、86.5%(37/109)、85.3%(34/109),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8,P>0.05)。Act-D组初治获得完全缓解所需时间为(72.9±16.5)d,短于MTX组的(89.5±22.6)d和5-Fu组的(96.9±2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6,P=0.025;t=6.375,P=0.040)。MTX组和5-Fu组1~2级肝脏受损、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高于Act-D组(均P<0.05);5-Fu组3~4级腹泻发生率高于MTX组和Act-D组(均P<0.05);Act-D组和5-Fu组1~2级脱发发生率高于MTX组(均P<0.05)。结论Act-D方案治疗低危型GTN的完全缓解率与MTX或5-Fu方案相当,化疗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可作为低危型GTN较好的一线化疗方案。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药物疗法 放线菌素D 甲氨蝶呤 5-氟尿嘧啶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利用MR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早期变化前瞻性指导5-氟尿嘧啶5-FU)耐药胃癌患者源性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更换化疗方案,并比较与体积指导换药组之间肿瘤负荷的差异。方法2020年1月至6月,采用5-FU耐药患者的胃癌组织建立30只小鼠模型,采用AdaBoost算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移植后第26天所有小鼠均以5-FU作为一线化疗药开始化疗,每两天行MR检查,包括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使用开源软件ITK-SNAP测量肿瘤体积,利用ADC图测量肿瘤ADC值。实验组根据肿瘤ADC值变化率、对照组根据肿瘤体积增长率确定化疗药物更换时间,将5-FU更换为紫杉醇。观察终点为小鼠进入恶病质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肿瘤负荷差异。结果5-FU治疗后两组ADC值均升高,化疗后第4天ADC值开始下降,实验组在这一时间点用紫杉醇替代5-FU继续化疗。对照组在化疗后第6天肿瘤体积增长率明显增加(从8.6%增加到16.1%),对照组于该时间点用紫杉醇替代5-FU化疗。观察终点位于化疗后第18天,实验组小鼠肿瘤负荷为(1.82±0.09)cm3,对照组肿瘤负荷为(2.01±0.09)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33)。实验组化疗后第16天和对照组开始化疗后第18天,此时两组紫杉醇的用药时间均为12天,实验组的肿瘤负荷为(1.61±0.12)cm3,对照组肿瘤负荷为(2.01±0.09)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40)。结论对于5-FU耐药胃癌小鼠皮下移植模型,根据化疗后肿瘤ADC值的早期变化指导更换化疗药物可获得更低的肿瘤负荷,提示其为可行的优化化疗方案的方法。

  • 标签: 胃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化疗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氯喹(CQ)对5-氟尿嘧啶(5-Fu)化疗的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凋亡以及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成对照组、5-Fu组、氯喹(CQ)组和5-Fu+CQ组。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自噬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两个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5-Fu组LC3-Ⅱ表达、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 1表达高于对照组(1.217±0.042、12.470±0.411、0.793±0.008比0.221±0.006、9.366±0.469、0.444±0.008,t=23.300、4.978、30.140,P<0.01),5-Fu+CQ组LC3-Ⅱ表达、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 1表达低于5-Fu组(1.072±0.029、8.526±0.524、0.657±0.010比1.217±0.042、12.470±0.411、0.793±0.008,t=2.844、5.924、10.260,P<0.05)。5-Fu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10.600±0.468)%比(5.808±0.432)%,t=7.524,P<0.01];5-Fu+CQ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5-Fu组[(20.730±0.897)%比(10.600±0.468)%,t=10.01,P<0.01]。5-Fu组细胞相对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高于对照组(0.660±0.010、245.400±8.491比0.448±0.011、147.300±5.793,t=7.595、9.544,P<0.01),5-Fu+CQ组的细胞相对迁移率和细胞侵袭数低于5-Fu组(0.515±0.019、189.700±4.833比0.660±0.010、245.400±8.491,t=6.625、5.701,P<0.01)。5-Fu组的上皮钙黏附蛋白(E-cadherin)表达低于对照组(0.014±0.000比0.057±0.001,t=39.980,P<0.01),而5-Fu+CQ组的E-cadherin表达高于5-Fu组(0.053±0.002比0.014±0.000,t=22.910,P<0.01)。5-Fu组的神经型钙黏附蛋白(N-cadherin)、转录因子(Snail)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265±0.003、0.277±0.006、0.154±0.002比0.126±0.004、0.195±0.003、0.067±0.002,t=27.790、12.050、30.950,P<0.01),而5-Fu+CQ组的N-cadherin、Snail和TGF-β的表达低于5-Fu组(0.184±0.003、0.219±0.011、0.106±0.003比0.265±0.003、0.277±0.006、0.154±0.002,t=18.610、4.743、12.520,P<0.01)。结论CQ可以降低5-Fu化疗引起的结肠癌细胞自噬,并促进其凋亡,同时可能通过EMT途径降低其侵袭迁移能力。

  • 标签: 结肠癌 自噬 氯喹 化疗
  • 作者: 王永辉 杨扬 李海 夏添松 李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463000,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神经疾病影像诊断与研究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 210000,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2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半胱氨酸61(CCN1)降低结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HCT-116细胞和5-FU耐药细胞,RT-qPCR检测SCD1和CCN1 mRNA的表达水平;培养HCT-116细胞,分别转染pcDNA3.1和CCN1表达载体,或感染shCtrl和shCCN1慢病毒,加入5-FU后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SCD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油红O染色方法检测细胞脂质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FoxO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分布情况,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CCN1和FoxO1对SCD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癌组织、细胞系及HCT-116/5-FU细胞中SCD1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均P<0.05);过表达CCN1能够降低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内脂质沉积,上调SCD1的表达水平(P<0.05);敲降CCN1则显著增加细胞对5-FU的敏感性,降低细胞内脂质含量,下调SCD1的表达水平(P<0.05);CCN1能够促进FoxO1出核,激活或抑制FoxO1活性能够促进或下调SCD1的表达水平和启动子活性(P<0.05)。结论CCN1可能通过激活FoxO1活性上调SCD1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 标签: 结肠肿瘤 氟尿嘧啶 基因表达调控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方法选择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2012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B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两组放疗方案相同,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完成放疗剂量50 Gy,并且至少完成1个周期化疗视为符合方案。生存数据分别按意向治疗人群(ITT)和符合方案人群(PP)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114例接受治疗并且可评价不良反应,包括A组55例,B组59例。B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A组高[49.2%(29/59)比25.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5,P=0.012),两组其余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3例可进行生存分析,按ITT分析,A组和B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15.5~34.5个月)和27.0个月(95% CI 17.0~41.0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15.8~34.2个月)和未达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PP分析,A组和B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15.8~34.2个月)和29.0个月(95% CI 15.0~45.1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3.7~52.3个月)和未达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PFS和OS时间相似,不良反应有差异,但均可耐受。在临床中可以综合考虑不良反应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个体化应用两种方案。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同步放化疗 氟尿嘧啶 顺铂 紫杉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氟尿嘧啶5-FU)诱导后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GM-CSF参与胃癌细胞耐药性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5-FU作用于胃癌细胞的半致死剂量;将GM-CSF添加到5-FU处理的胃癌细胞中,MTT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其对细胞活性和克隆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差异。结果5-FU对胃癌细胞的半致死剂量为(16±0.4)mg/L。5-FU对胃癌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GM-CSF能有效减弱5-FU的抑制效果(P<0.05)。5-FU能显著诱导胃癌细胞凋亡,Bax/Bcl-2比值显著升高,而加入GM-CSF后,5-FU诱导的凋亡被抵抗,Bax/Bcl-2比值升高趋势被抑制(P<0.05)。结论GM-CSF能够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并有效抑制5-FU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在增强胃癌细胞化疗耐药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胃肿瘤 细胞凋亡 抗药性 肿瘤 氟尿嘧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药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缓解率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抽签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参照组接受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治疗方案,研究组接受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方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质量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23/30),显著高于参照组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61.28±4.39)分、(58.64±5.27)分、(52.34±5.27)分、(57.36±6.28)分、(64.33±6.27)分,均高于参照组(52.16±5.34)分、(46.39±6.21)分、(41.19±5.36)分、(47.61±5.37)分、(51.28±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预后角度出发,给予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为突出,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晚期结直肠癌 氟尿嘧啶类药物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SS)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利奈唑胺和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情况(用药原因、用法用量、药物洗脱期等)以及SS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50例(来自46篇文献),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3~98岁49例,4岁1例;使用5-羟色胺能药物的原因为精神疾病(36例)、疼痛(8例)和帕金森病(2例)等,使用利奈唑胺的原因为葡萄球菌属感染(24例)、肠球菌属感染(13例)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1例)等。50例患者中,先用5-羟色胺能药物再用利奈唑胺者48例,先用利奈唑胺再用5-羟色胺能药物者2例;44例无药物洗脱期记录,6例药物洗脱期不足。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途径为口服者40例、静脉滴注者10例;35例患者有用法用量记录,均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1、2、3、4种5-羟色胺能药物者分别为27、16、5、2例,所用药物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能药物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等。利奈唑胺用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者27例,口服者11例,未提及用药途径者12例;49例成人患者用药频次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例患儿用药频次低于药品说明书规定。SS发生于联合用药后3 h~20 d,多在联合用药后1~5 d;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者分别为45、47、45例。停用利奈唑胺和/或5-羟色胺能药物并接受对症治疗2 h~9 d后,43例好转,1例出现SS后因心脏骤停死亡,6例在SS症状得到控制后死于原发疾病。结论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多发生在联合用药后1~5 d,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SS相似,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尚可,但严重者可致死亡。

  • 标签: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5-羟色胺 5-羟色胺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微RNA(mi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491例样本的人类基因组miRNA测序数据(胃癌组织样本446份,正常胃组织样本45份)和相应的临床病理信息。通过R 4.0.2软件edgeR包对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将所得差异表达谱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miRN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预后相关miRNA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动态变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以|log2差异倍数|>1.5、P<0.01为标准,筛选出175个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成功构建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风险评分=0.183×hsa-miRNA-184+0.086×hsa-miRNA-675-0.231×hsa-miRNA-2115+0.548×hsa-miRNA-3943-1.455×hsa-miRNA-1246。在训练集、测试集、总体数据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低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0、9.50、26.70,P均<0.05),模型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且分层分析显示模型能有效预测早期胃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模型风险评分、年龄和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9(1.07~1.32)、1.20(1.06~1.40),1.50(1.01~2.23)、1.90(1.28~2.90),1.34(1.15~1.57)、2.10(1.05~4.40);P均<0.05]。结论基于5个miRNA构建的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 标签: 胃肿瘤 微RNA TCGA数据库 预后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叶酸是一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靠外源补充获取的水溶性维生素。大量证据表明叶酸的缺乏将导致神经管缺陷、部分先天性畸形、痴呆症和某些类型的癌症。目前叶酸的主要补充形式为合成叶酸(folic acid,FA),但其过量补充将会增加自身和后代患某些疾病的潜在风险。因此,探讨新型补充方式对于人群叶酸补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从毒理学、生物利用度、维生素B12掩盖、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强化效果等方面讨论叶酸新型补充形式——5-甲基四氢叶酸的研究进展和其替代化学合成叶酸的可行性。

  • 标签: 化学合成叶酸 5-甲基四氢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