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pitz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改变。本文作者结合在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的学习体会,详细分析Spitz病理结构特征、细胞学特征以及机体对Spitz的反应,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pitz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痣,上皮样和梭形细胞 痣和黑素瘤 病理过程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3.6%)发生在斑上,11例(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13例,4.2%)、血管瘤样Spitz(8例,2.6%)、疣状Spitz(12例,3.9%)、黏液样Spitz(10例,3.3%)、晕Spitz(4例,1.3%)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 6个/mm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结论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的临床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 标签: 痣,上皮样和梭形细胞 Spitz样肿瘤 Spitz痣 不典型Spitz肿瘤 Spitz痣样黑素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经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的10例黏蛋白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0例黏蛋白均为儿童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6.5岁。7例皮损位于躯干,其中4例位于背部;2例位于四肢,1例躯干、四肢泛发。皮损在局部排列成线状、带状或簇集状,质地柔软至坚硬不等,颜色呈肤色、淡红色和黄色。组织病理检查:10例均表现为真皮内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其间可见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沉积的位置和程度不一,6例在沉积区见胶原纤维增粗、红染,其余4例表现为胶原稀疏、减少;2例出现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3例出现真皮内不等量成熟脂肪组织等。结论黏蛋白的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内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于杂乱的胶原束间,可与一些其他疾病类似,容易误诊,临床和病理紧密联系可确诊。

  • 标签: 肿瘤,结缔组织 病理过程 皮肤表现 诊断 黏蛋白痣 黏蛋白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yerson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6例Meyerson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28岁,中位年龄10.5岁。3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4例发生于先天性色素,2例发生于获得性色素。色素出现时长7个月至18年。4例近2个月自觉瘙痒,2例无瘙痒等伴随症状。中央色素形态为丘疹5例,斑块1例,形状规则,皮损颜色为褐色或黑色,色素均匀,边界清楚。6例色素周围均可见红晕,4例皮损上覆鳞屑或痂皮。组织病理学表现出色素及湿疹的双重特点,色素表现为交界或混合,湿疹表现为浆液渗出,表皮不规则增生,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eyerson少见,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当色素出现瘙痒或皮损周围出现红斑时,应考虑Meyerson的可能。

  • 标签: 痣,色素 湿疹 Meyerson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Ree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26例Ree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男1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7.35岁,中位发病年龄13.85岁。发病部位:下肢12例,面部6例,上肢5例,躯干3例。皮疹颜色均呈黑色,7例为斑疹,19例为扁平丘疹,22例皮疹形态类圆形,4例皮疹形态不规则。皮疹直径2 ~ 10 mm,23例直径≤ 5 mm。组织病理:15例为交界,11例为混合,26例黑素细胞形态均呈梭形,细胞色素明显,4例细胞巢与周围表皮融合,22例与周围表皮形成明显的裂隙,均未见明显细胞异型性及有丝分裂象,6例可见Kamino小体。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结论Reed皮疹形态可不规则,组织病理可出现呈Paget样分布的大小不一梭形细胞,需与黑素瘤鉴别。

  • 标签: 痣,色素 痣,梭形细胞 黑色素瘤 Reed痣 Spitz痣
  • 简介:摘要蓝色橡皮疱综合征(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以全身多处血管橡皮样改变为特征,发病机制不明,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多样但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其中消化道出血是BRBNS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或消化道的多发静脉畸形表现,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尤其是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 标签: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罕见 静脉畸形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蓝色橡皮疱样综合征(BRBNS)是一种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罕见疾病,常于出生时或儿童期出现,可见皮肤以及内脏器官多发性静脉畸形,常见临床症状为皮肤浅表部位多发蓝色橡皮样肿物以及胃肠道出血引起的继发性贫血,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光声成像因其较高的光学对比度和超声分辨率可用于检查静脉畸形,双气囊内镜有助于手术精准切除病变,临床可依据病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 标签: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内镜 外科手术 西罗莫司
  • 作者: 郭紫薇 王玉芝 苑凯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5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广州 510010,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广州 510010,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广州 510010 广州紫馨医疗美容医院皮肤科,广州 510000
  • 简介:摘要鲜红斑是一种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脉冲染料激光是治疗鲜红斑的金标准。然而,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的脉冲染料激光对鲜红斑患者的真皮扩张血管也有选择性,仅对部分患者产生较好效果。近年来,针对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研究出多种治疗方法以提升治疗效果。一方面,光电仪器的不断改进以及联合应用提高了疗效;另一方面,光学疗法联合某些药物的有效应用为鲜红斑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 标签: 鲜红斑痣 血管畸形 激光 光动力疗法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回状皮脂腺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治的14例脑回状皮脂腺患儿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手术治疗时机。结果14例患儿中男10例,女4例,出生即有皮损,单发且位于头面部,外观与脑回结构相似,平均直径4.79 cm。所有患儿系统检查均无异常。组织病理:具有明显宽大的乳头瘤样增生,伴增生的皮脂腺及不成熟的毛囊。14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平均手术年龄1.94岁。术后随访半年至6年,均无复发。结论脑回状皮脂腺具有独特的脑回状外观,多位于头面部,易引起重视从而选择更早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皮脂腺肿瘤 脑回状皮脂腺痣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睑分裂用新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类型分布特点及整复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39例(39只眼)眼睑分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应用新分类法即传统分类联合美学单元分类法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术。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眼睑分裂的分布特点以及整复手术效果。结果39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其中女性26例(67%),男性13例(33%),年龄(31.1±17.8)岁。眼睑分裂类型分布:内侧局限性、中等范围及大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5例(13%)、6例(15%)、2例(5%);中央局限性、中等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6例(15%)、3例(8%);外侧局限性、中等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4例(10%)、6例(15%);全眼睑中等范围、大范围眼睑分裂分别有2例(5%)、5例(13%)。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皮内20例(51%),复合18例(46%),交界1例(3%)。不同整复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患者对眼部外观均满意。手术效果为优36例(92%),良3例(8%)。2例(5%)色素在睑缘部位有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结论传统分类联合美学单元分类法对眼睑分裂的分类以内侧型和中等范围眼睑分裂较为常见,根据新分类法采用相应整复手术的效果满意。

  • 标签: 眼睑肿瘤 痣,色素 外科,整形 眼外科手术 眼睑分裂痣 分类 美学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母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甲母(病理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宽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变宽度≤ 3 mm者,采用甲床及甲母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共11例。对病变宽度>3 mm者,由患儿家长在以下3种术式中选择1种进行治疗:①甲床及甲母质病变8倍显微镜下削除术,共8例;②病变切除联合指(趾)骨骨膜上全厚植皮术,共8例;③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和全厚植皮术(2~5指病变),共5例,或病变切除联合腹壁皮瓣转移术,共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1例直接切除缝合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外观好,甲上遗留纵向瘢痕线。8例显微镜下削除治疗的病例术后6~12个月复发4例,未复发病例指(趾)甲外观凹凸不平且光泽度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的8例术后无复发,1例植皮坏死,7例植皮完全存活伴明显色素沉着。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及腹壁皮瓣转移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甲色泽,腹壁皮瓣转移术后皮肤色泽与正常甲差异较大。结论对于甲母,当病变宽度≤ 3 mm时建议采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3 mm时建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或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或腹壁皮瓣转移术治疗;显微镜下病变削除术需慎重使用。

  • 标签: 痣,色素 指(趾)甲疾病 儿童 外科手术 甲母痣
  • 简介:摘要先天性黑素细胞是一种人体较常见的泛发性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约1%。以往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案,由于细胞组织侵入较深,难以完全切除,有复发可能,且术后术区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近年来,为进一步降低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激光减瘤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安全性尚无明确定论。因此,对先天性黑素细胞激光治疗的方法、原理、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予以概述。

  • 标签: 激光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黑素瘤 治疗结果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