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由于技术是一种具有隐性特征的商品,技术转移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因此,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对提高技术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效率十分重要。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相较中国更为完备,可以提供借鉴经验。中国应完善现有服务中介综合平台,创建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明确机构职能,建立信任机制、经纪人制度,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 标签: 技术转移 服务体系 机制创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运用推拉理论模型谎明,制约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既有表层的推拉驱动力因素,又有深层次的反推拉阻力因素——户籍制度舆农村土地制度。遣两股相互矛盾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着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和规模。因此,作者认为。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相应的创新思维与改革举措。

  • 标签: 西部农村 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模式 户籍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
  • 简介:区域产业转移的深化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三圈理论,构建“价值-能力-支持”研究框架,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从而探索契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承接方案。

  • 标签: 皖江城市带 三圈理论 产业转移 新型工业化
  • 作者: 李秉强
  • 学科: 经济管理 > 国际贸易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对外经贸实务》 10年第2期
  • 机构:浙江省的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三产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41%。服务业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递增,如三产在2009年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6%。鉴于服务业的稳健发展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如何促使服务业实现转型与升级成了近期浙江省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而承接服务业转移则是提升服务业水平的重要手段。承接服务业转移,既需具备一定的内部条件,也要有相应的外部因素,同时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城镇化发展不足,致使农业中仍滞留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多元化的城市体系建设,培育大容量的就业载体,是转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 标签: 城镇化 剩余劳动力
  • 简介: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长期存在。户籍迁移制度始终是阻碍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重要障碍。要扫除城市化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障碍,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在解决好几个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治障碍,用政策和法律为实现城市化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提供积极有效的社会途径和制度保障。

  • 标签: 城市化 农村劳动力 空间转移障碍 迁移制度改革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简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而加快的。本文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剩余劳动力 转移 城市化 比较劳动生产率
  • 简介:根据现有人口状况并考虑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可以预测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通过人口预测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信息和参考。根据2000—2013年新疆人口发展的最新统计资料,建立GM(11)模型并对乌鲁木齐市未来十年的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疆从目前到2023年期间将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在保持新疆快速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 标签: GM(1 1)模型 人口预测 城市化
  • 简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试图从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探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文章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走空间转移、产业转移和职业转变相结合的道路。空间转移能从总量上分流农村的劳动力大军,产业转移能使分流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身份转变则在法律上承认农民不再是农民。只有这“三管齐下”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口流动模型 空间转移 产业转移 身份转变
  • 简介:作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合芜马"区域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合芜马"区域整体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产业布局得到改善,区域协调性增强,但由于存在区域差异,产业承接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治理,才能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合作治理 区域公共问题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