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发动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其户产业情况,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比现在的“农业户”和“非农户”分类还要细致。

  • 标签: 人口普查 古代 家庭成员
  • 简介:人口普查为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提供了翔实、可靠、准确的数据信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规模与结构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甘孜藏区人口规模的适度发展、人口结构的均衡发展对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 标签: 人口普查 藏区 人口结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纵观七次人口普查人口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低生育和高流出导致6个省份,154个地级市的2020年人口规模较之2010年出现负增长;人口正在向省会(首府)城市集聚,省会城市是省(自治区)内人口第一大市的数量从2010年的13个增加到2020年的20个;出生性别比先升后降,而总人口性别比长期稳定在105上下;第七次人口普查首次出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超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的态势;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而集体户人口比例却在不断扩大;我国正在经历人口教育结构的第三次升级转型。人口普查数据是丰富的宝藏资源,随着数据逐步开放,更多的新趋势、新特征将会呈现出来。

  • 标签: 人口普查 档案 经济发展 影响
  • 简介:在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一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交往密切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区内,族际通婚既是民族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从民族联姻视角展示该民族走廊族际共生关系的重要视窗。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分析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通婚特点并剖析人口规模、人口流动、教育发展、文化互动、经济共生等因素对这一状况形成的影响及保障作用,以期继续发挥该民族走廊良好通婚关系对推进这一地区和谐共生民族关系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族际通婚 横断山区 民族走廊
  • 简介:摘 要:本文对比研究中国与OECD国家老龄化、少子化进程,得出中国处于中度老龄化加速发展和狭义人口少子化阶段,具老龄化进程快,高龄人口占比高,少子化出现时间较早、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基础较弱特征,提出调整退休机制,提升人口生育意愿等治理对策。

  • 标签: 老龄化 少子化 社会治理
  • 简介:本文在综合借鉴、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着手,通过构建劳动力文化素质综合评估模型,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其他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以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青海省劳动力文化素质,对其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下提升青海省劳动力文化素质,教育依然肩负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 标签: 青海 劳动力 文化素质 提升 教育使命
  • 简介:  摘要: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随州市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现状,探讨新时期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及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 标签: 学龄人口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简介: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四川省2015年1%抽样数据,对四川省的人口结构变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总人口数量逐步增加,0-19岁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2)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但教育文化程度依然较低;(3)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发展型转变;(4)离婚率上升,男性的未婚比例和离婚比例高于女性;(5)城市化趋势加快,人口行政区域分布不均衡。

  • 标签: 四川省 人口结构 变动情况
  • 简介:试题(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23-24题。

  • 标签: 人口迁移 人口数 示意图 行政区 迁入
  • 简介:主干知识整合。人口与城市是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的地理基础知识。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人口分布的一种形式。关于人口与城市的知识分散于高、初中地理的不同章节,复习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 标签: 人口 城市 知识结构 专题复习 高考 地理
  • 简介: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首先可以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情况下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也可以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 标签: 人口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时期 增长模式 阶段判断 农业社会
  • 简介:你是否发现我们的地铁越来越挤?水源被污染的消息越来越多?天空越来越阴霾?70亿号人降生了。地球多添了一副碗筷。但人口爆炸这个问题。我们怎么也躲不掉。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阅读材料
  • 简介:解析试题通过人口统计分布图呈现人口迁移的数量信息,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的情况及成因,第23题,解题关键是明确选项中四个地区具体包括哪些省区。西南地区包括云、责、川、藏,其中四川是我国最大的人口净迁出区;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其中新疆迁入人口数较多;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粤、苏、浙、闽等,其中广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人口迁入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黑龙江迁出人口数较多。然后利用排除法,对照图示分析可得出结论。第24题,山西因煤炭开发而成为人口迁入地区;江苏因经济发达而迁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新疆因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而迁入大量人口:黑龙江因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而成为人口迁出区。

  • 标签: 人口迁移 东南沿海地区 外来务工人员 矿产资源开发 数量信息 人口统计
  • 简介:本文对国内流行的"人口环境说"进行了反思,认为过分强调人口的"环境性"不利于我们深刻把握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具有极其重要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人口应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体",而不仅仅是"统计学总体"。本文回顾和批判了西方以数为本的负人口观,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培育"亲生态人口"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的指引下,我国的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两大战略转变,即一方面,由数量控制型的人口发展转变为生态优化型的人口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人口优化和家庭优化的政策体系。

  • 标签: 人口环境 人口主体 亲生态人口 人口优化发展
  • 简介:人口是中学人文地理教学的一大板块,它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乃至综合国力都有直接的影响。人口学本身又是一门宏大的学科,它包括人口的分布、增长、迁移、构成、素质等各类问题。其中,人口的构成又可分为民族、性别、年龄、文化、城乡构成等,这些人口因素对其他人文要素的影响又不尽相同。多数同学感到这部分知识繁而杂,其实,我们可以用几条线索将这部分知识整合起来。一、人口与环境首先,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始终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步离不开环境。其次,人又以自身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环境。人口的数量与技术决定着影响环境的程度,而人口的素质却决定环境的发展方向。二、人口与农业首先,农业影响人口的分布。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的不可移动性和数量的有限性决定着人口的迁移方向。其次,人口又影响农业的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如我国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严重恶化;南方丘陵区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城市郊区可以发展乳畜业和园艺业等。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地广人稀的国家常常侧重于高度机械化。三、人口与工业首先,工业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如西欧和北美是人口稠密地区;六七十年代,随...

  • 标签: 人口知识 知识链接
  • 简介:作者认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低,因而人口稀少。夏王朝初期为135万人;商朝初为196万人;西周初为285万人;春秋后期450万人。战国时期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急速上升,出现了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人口增至二千万。

  • 标签: 先秦时期 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 人口发展 中原地区 皇甫谧
  • 简介:一、考纲要求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二、专题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 标签: 专题知识 人口专题 知识剖析
  • 简介:炙,会意字,上面是“肉”,底下是“火”,肉在火上,会意为“烤肉”。脍,形声字,从月(肉的变形)会声,义为“切得很细的肉”。“脍炙”直译为“切得很细的烤肉”,用以形容“美味”。“脍炙”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 标签: 人口 会意字 “火” 形声字 烤肉 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