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处女作,恩主,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梦境叙述,学界也倾向于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并形成一种“反对阐释”的定见,然而,以修辞叙事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发现,作品中的叙述者并不非常可靠,文本中存在两类不可靠性,其中,契约型不可靠性支持了审美的解读,读者因此很容易掉进阐释的陷阱。而疏远型不可靠性则构成了对叙述者的反讽,揭示了“恩主”的真面目,对不可靠叙述的分析有助于读者体味作品复杂而丰富的主题意义:作品既表达了追求形式美学的诉求,同时又对陷入形式极端、视审美为自我救赎唯一出路的行为进行暗讽与否定。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不可靠叙述 契约型不可靠 疏远型不可靠
  • 简介:不可否认,上大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为就业做准备,填报高考志愿也肯定需要考虑就业因素。但目前的情况大多是考生在参考就业时,考虑更多的是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高校对就业的影响。实际上,高校和就业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的行业背景、地理位置、优势专业、校友资源等都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影响,所以,填报志愿参考就业有必要明白高校之于就业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就业 大学 行业背景 地理位置 高校
  • 简介:词汇在语言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词汇缺乏汉语对应语,即出现汉语词汇空缺,导致英译汉词汇意义翻译的不可译性。文章分析因英汉文化概念、传统文化和地理文化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英译汉词汇意义翻译的不可译性,提出直译、意译和音译等翻译策略,借助语义和文化调节,尝试将英汉词汇翻译的不可译性转化为相对可译性,避免英译汉词汇意义翻译过程中语言或文化意义的缺失,解决英汉词汇翻译的不可译性,不断完善英汉翻译实践。

  • 标签: 英汉翻译 汉语词汇空缺 文化差异 不可译性
  • 简介: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 标签: 习近平 国家自然科学奖 颁发奖励证书 科学技术奖励 侯云德 南京理工大学
  • 简介:算法伦理是以算法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和算法的价值负荷为其理论前提,以尊重性、安全性、预防性、透明性和友好性为其基本准则;以培养设计主体的道德想象力和遵循价值敏感性设计思想为其实现进路。

  • 标签: 算法 算法伦理 基本准则 实现进路
  • 简介:布达佩斯的夏季时光,很让人惊艳。陆地上有废墟酒吧、博物馆,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的小演奏或者节庆,以及多瑙河上的景致和烟火表演等。当然,就算是冬天,搭配上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商家以及路上的各种装饰,都能很快地让你融入这个环境,忘却你在寒冷之中。

  • 标签: 布达佩斯 博物馆 多瑙河 万圣节 圣诞节 废墟
  • 简介: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形象的“自塑”提供了历史机遇。结合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相关语料,尝试将语用顺应和戏剧修辞“同一”相结合,提出中国形象建构的“顺应-同一”模式。认为话语产出需正确处理话语、语境、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中国形象只有在话语顺应各种语境关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只有当交际双方相关方面趋向“同一”才能实现,即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应以“顺应”为策略,以“同一”为目的。

  • 标签: 中国形象 “顺应-同一”模式 话语建构
  • 简介:郭启宏的话剧《李白》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当我们用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理论重新诠释《李白》时,李白身上同时具有的双重矛盾会更加突出地展现出来。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冲突,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是全剧的主要矛盾。家与国的取舍和清浊之争的现实冲突是外在的冲突和次要矛盾。剧作家通过三层戏剧冲突,进一步还原了李白悲剧性格及命运形成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盛唐文化观念,再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

  • 标签: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隐与仕冲突 家与国 清与浊
  • 简介:杜诗对于《史记》有较多的引用,表现为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方式,其在引用《史记》的内容时加以引申和转化,赋予其在诗句中丰富的涵义。杜诗中自觉地引用《史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时统治者对于史书编纂与史学研究的提倡;二是杜甫自身所具有的“诗史”精神与《史记》的实录精神的内在一致性。这样的引用,使得杜诗语言富于变化,内涵深广。

  • 标签: 杜诗 引用 《史记》 意义
  • 简介:鲁迅在留日时期提出了“纯白人”观念,这一观念广泛地渗透在《朝花夕拾》中,具体通过童真童趣、“下等人”、人性真实的知识分子和述学文的求真来表现。这些“纯白人”的散文化表现很好地实现了《朝花夕拾》回归闲静的目的;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真实的渴望和人存在的基本价值判断。

  • 标签: 《朝花夕拾》 “纯白人” 散文化
  • 简介: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环境监管失职问题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时增加了环境监管失职罪,这是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本罪在罪状表述、法定刑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果。文章旨在对本罪的不足之处做出理论上的探讨,使其能在立法上得以完善。

  • 标签: 环境监管失职罪 犯罪构成 入罪 量刑
  • 简介:宋玉赋颜色意象的运用在客观呈现和主观投射上有着一定的特点。在对客观物象的色彩描绘上,表现出色彩词汇多样、直接指陈物色、渲染铺陈物象的特点,从而产生丰富语言、突出形象、体现审美取向的艺术功用;在对主观心境的营造上,宋玉将颜色意象与社会现实、时光流逝、自身品性、花木的生命美相联系,体现其对黑暗现实的担忧、时光易逝的叹惋、高洁品行的追求以及对积极生命情绪的抒发。宋玉赋颜色意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环境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阶级身份和个人经历影响下对色彩意象的运用和处理。

  • 标签: 宋玉 颜色意象 客观呈现 主观投射
  • 简介: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文学史上古老传统怪诞艺术的现代演绎。卡夫卡的“变形”艺术是个人潜意识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的双重书写。横向考察卡夫卡的“变形”艺术效应,可以归纳出现当代“变形”意象的基本特征,即萌发于时代基因和文化依托上的“变形”的外在成因及深化于语言哲学和表意方式的“变形”的内在成因。

  • 标签: 卡夫卡 变形 视觉效应 心理效应 审美效应
  • 简介:用人单位在经营管理权时,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行为制定行为规范,但对于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外的私生活行为,用人单位是否具有管理的权限,固有权说、附随义务说、忠诚义务说,可以作为其法理依据。如果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业务外行为具有管理权,就需要明确其权源,是基于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或者是劳动关系本身的特性要求。同时,用人单位干预劳动者的业务外行为,应当具有一定限制,这些限制也就是立法和司法活动在用人单位的经营自由与劳动者私生活自由之间所作出的平衡。

  • 标签: 业务外行为 隐私权 忠诚义务
  • 简介: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网民数量逐年攀升。因网络虚拟账号继承所引发的问题也日渐增多。《民法总则》第127条关于网络虚拟财产问题的制定,将其法律属性界定为物权属性加以保护。笔者试图对现有的继承规则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应建议,并适用《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加以规范,在发生网络虚拟账号继承事件后由继承人申请,经网络运营商审核后,根据该账号所蕴含的利益情况区别对待,便于解决网络虚拟账号纠纷在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

  • 标签: 网络虚拟账号 物权属性 继承规则
  • 简介:张姒谊是清朝桐城的女诗人,她的感怀诗在其留存诗篇中占据数量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与夫婿儿女的唱和、与家族成员的交往以及对女性问题的思索三个方面。其选材大多就地取材,情感哀婉动人。通过对其感怀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张姒谊感怀诗的三大艺术特色:意象丰富、语言典雅、情景交融;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清代桐城闺阁诗人、诗作的艺术价值。

  • 标签: 张姒谊 感怀诗 情感
  • 简介:历史是由人书写与建构的,人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序列建立的操刀者。对史料的研究,固然有某种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可能,但却颠覆了具有主体性原则的人所构建起来的价值的真。"历史的真"对"价值的真"的颠覆,是史料研究的可能趋向,但忽略"历史的真"的建构作用和"价值的真"的相对片面性谈史料的颠覆,似乎过于逼仄与狭隘。史料的颠覆性与构建性并存,在否定与矛盾的逻辑演化中塑造与改写着新境遇下的历史。史料的颠覆性并非具有绝对必然性,而是与或然性并存,且对以往价值序列的颠覆存在积极的构建意义。

  • 标签: 史料 史料学 颠覆 建构
  • 简介:“叙事作为修辞”是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语境下对叙事给予修辞性的解读,是通过小说的叙述结构、视角、时间、距离、声音等问题的指涉来理解叙事在叙述者、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巴金的中篇小说《憩园》,以小说中的人物“老黎”为主要叙述者,以“憩园”新旧主人姚家和杨家为叙述对象,通过多个次要叙述者的设立、多重叙述视角的切入、叙述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以及“抒情性”叙事策略的展开,使叙述声音呈现出“复调”特征,建立起三个叙事层面、多重对立的情感模式。

  • 标签: 《憩园》 叙事 修辞性 对话
  • 简介:本文通过对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的分类介绍,并与周边地区发现的早期铜镜比较,认为斯基泰时代不同类型、样式的铜镜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渊源和演化过程;又结合中国境内早期铜镜之考古发现,对早期中国与境外草原之间的铜镜交流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欧亚草原 斯基泰时代 铜镜 文化交往
  • 简介:黎民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社会历史变革,他的一生连接起一部近代电影文化史。《黎民伟评传》是一部兼备文学性和学术性的著作,其间既有史实亦有逸闻与推想,该书的特色在于用夹叙夹议、情节铺垫和推理议论并进的叙事,不仅写出了人物真实的事迹,还写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黎民伟评传》 电影救国 传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