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

  • 标签: 体验 活动过程 审美能力 主体 自身价值 生命活动
  • 简介: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对现代的反思与批判。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现代的教师评价出现了以下问题:工具理性僭越、教师主体性缺失、评价标准固化、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教师评价进行了超越,影响着教师评价的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走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评价标准走向生成、评价方法走向人文。

  • 标签: 教师评价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
  • 简介:朱光潜正是努力通过自身对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解,不仅将克罗齐的“直觉”从一种思辨式的哲学思考引申成为心理学上的关感体验,更是同时化用布洛的“距离说”和立普斯等人的“内模仿论”“移情说”,从美的凝神静观与自由“出入”出发,建构了“中国化”的现代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被朱光潜改造成为凝神静观的艺术审美经验,布洛的“距离说”又构成了理论弥补的关键因子。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构成了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与核心特质,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化用也给当代的异质比较诗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 标签: 朱光潜 直觉说 凝神静观 神思 审美距离
  • 简介: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在研究每个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观点的时候要从该民族的形成历史、发展状况、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基础的诸多因素加以考虑。

  • 标签: 传统审美 民俗性 “鱼”文化
  • 简介:陆九渊是"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很深;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理论体系占据着中国宗教的主体地位。在宋朝"三教合流"的背景下,陆九渊思想受到了禅宗的深刻影响,和禅宗有融会贯通之处,但陆九渊在吸收禅宗思想的基础上,又对禅宗做出了超越

  • 标签: 陆九渊 禅宗 超越
  • 简介:孔子的"天命"思想具有独特的二重,"天命"呈现为一种人格化的主宰和非人格化的限制双层互动的力量。孔子继承了殷商的"巫"文化,而其中"天"在世间具有主宰力量。但"天"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脱去人格化宗教外衣的过程。在孔子那里,作为一个精神实体,"天"将德性赋予人。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们承接道德使命,并在经验生活中践行"礼""仁",行道于天下。孔子以"德性"为承接点,将外在的超越(精神实体之"天")和内在的超越(道德意识之"仁")结合起来。从超越维度看,孔子的"天命"思想本质上是内外超越的结合,而这种内外超越之间的张力正是孔子天命观的精神实质。

  • 标签: 天命 超越 主宰 道德
  • 简介: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思潮逐渐蔓延的时代,同时,现代的思潮危机也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内容,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时代危机之下,我们可以从审美主体间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全新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主体间主要体现在浑融的艺术感知性、双向对举的艺术张力以及艺类渗透的文本融合。中国古代文论的这种审美主体间是与西方文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论,它对世界美学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应该成为世界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审美主体间性 感知性 张力 文本融合
  • 简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 标签: 审美 本质 日常生活 并非 审美化
  • 简介:当今图书市场中的文学畅销书呈现出一种经典作品不多,而文学审美较低的出版物泛滥的现状。在新媒体时代,一些“毒鸡汤”、速食文字在图书市场上肆意泛滥,造成了人们对文学经典的不自觉疏离。在文学畅销书营销的过程中,微博等新媒体起到了极大的误导作用。同时,大众的文化消费行为具备较强的从众倾向,许多读者认为只有和身边人做出同样的消费行为才不会被群体孤立。最后,我们应该期待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经典能够成为畅销书,大众的阅读质量将获得实质的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会更加浓厚。

  • 标签: 新媒体 文学畅销书 审美性
  • 简介:设计可说是和人类历史同步的。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开始创制各种东西,包括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于是设计也就开始了。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为区别于工业设计,姑且把在这之前的设计创造称之为"造物设计",而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设计又需要功能审美二者的密切结合。设计又是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设计 审美 “造物设计” 工业设计 审美教育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文学审美空间的封闭化、扁平化、私人化、心灵化与表面化等诸种症候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文学意义的阻塞与流失,深入阐释了造成这一审美畸变的全球文化背景及本土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重建文学与审美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来推动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并实现文论话语的更新、扩容.

  • 标签: 审美 公共空间 文化背景 文化语境 文学
  • 简介: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具备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是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本文分析了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的特点,并通过相应的特征分析,阐述了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的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 标签: 艺术审美 技术审美
  • 简介: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内在自我意识的唤醒。缺乏自我意识的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真空人”、“夹心人”、“边缘人”和“工具人”的角色。致力于唤醒职业院校教师的生命意识、反思意识和发展意识,其成长才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教师在自我唤醒与超越中提升自我生存的质量,不断地从“实然我”向着审美境界的“应然我”迈进,实现心灵的解放与自由的成长。

  • 标签: 自我意识 职业院校 教师成长 教育改革
  • 简介:研究式教学是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对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起源于古代,明晰于近代,在现代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式教学具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学活动的开放、学习能力的全面、教学评估的发展性等理论特性.运用研究式教学,除了更新观念,把握适度原则以外,还要注意处理好研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研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 创造力培养
  • 简介: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学报却因多种原因制约了其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可持续发展受阻,但同时也给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比如,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此社会背景下要求学报编辑对待文稿的思想、结构、语言,以及学报的选题策划,都要善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去选、去看、去修改,使更多的读者因为学报的美而被吸引,又因学报文稿的学术和智慧而被打动。只有这样,学报才能走进更多读者的心灵,学报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 标签: 学报编辑 审美 可持续发展 文稿
  • 简介: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书画审美中最高标准“逸品”的渊源及提出的过程,来分析“逸品”的审美标准在中国绘画鼎盛期---唐宋时期的绘画审美表现特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典绘画中“逸品”审美的认识,来提高当代书画界定中的高层次审美认识,解决当今书画创作中唯技法为上的浅层次弊病,更可通过中国绘画评定标准长远模式的“逸、神、妙、能”,来为当代书画创作提供-脉相承的传统理论依据.

  • 标签: 逸品 渊源 文气 文人画 意气
  • 简介:文学意象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最小的形象单位,本文对文学意象的语言层次、结构层次、形象层次、意蕴层次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 标签: 意象 审美构成 意蕴
  • 简介:“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 标签: 赏鉴 笔墨
  • 简介:广告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广告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广告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体现了现代人的感性生存和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 标签: 广告文化 感性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