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禅的偈语中有许多可以称之为“矛盾”的语言现象,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张公饮酒李公醉”。“双手相叩出音声,只手音声如何闻?”

  • 标签: 逻辑语言 语言现象 音声
  • 简介:<正>一前言1.1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通常归入形容词的词,如:痒,不力。它们的语法功能相当特殊:自身不能作定语,加"的"后也不行。如:痒手痒的手严格说来,形容词不能作定语是它们不能构成"红花"这样的"形·名"结构。因此,有的学者以此作为定形容词的定义。例如胡明扬先生提交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的论文《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就是这样作的。无疑,"形"与"形+的"性质完全不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对定形容词多加了

  • 标签: 形容词谓语句 非谓形容词 定语 现代汉语 句法功能 北京话
  • 简介:本文运用词汇分解的方法,提出可控不及物动词的概念结构中同时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两种语义角色,二者同指.由自主的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存现句,与由自主动词构成的存现句一样,其宾语位置上的成分不是施事,而是客体.该客体既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又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这种句型上的变换不产生于移位,而是由于动词词汇概念结构或扩展的词汇概念结构中含有由客体与处所或终点构成的无焦点概念块,说话者可以选择客体,也可以选择处所或终点作为句子的语义焦点即主语.因而只有那些与处所或终点无内在联系的表示移动动作和生理活动的不及物动词,才不能实现这种句式变换.因此'宾格假说'关于作格动词的主语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论断是片面的,不符合汉语实际的.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宾格理论的合理内核,指出了宾格现象的实质及其在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中的广泛存在.

  • 标签: 主体 客体 词汇概念结构 扩展的词汇概念结构 存现句 非宾格假说
  • 简介:<正>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系统,这是语法学界不断探讨的问题。要建立科学的语法系统,一方面要对汉语实际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则要在理论上作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从研究汉语句成分的组合和变化形式入手,来讨论句成分的类型问题,试图从这方面建立起汉语的一种语法范畴——自由成分和自由成分(受限制成分)。一自由成分和自由成分

  • 标签: 变化形式 组合和 谓语动词 自由形式 语句成分 不自由
  • 简介:中古三等专有声母,组由帮组受三等i介音的变体u的影响而来,章组由各种声母受复声母后垫成分j鄂化而来,日母由弃音声母受j颚化而来,邪母开口来自lj,合口来自SGW,喻三来自GW。

  • 标签: 非组 章组 日喻邪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