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1.概念之同“二”思想发展、政治主张、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人生道路的异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吸引着许多人的注意。此核心问题的特点是带着谜一样的外表,既拒绝任何一言以蔽之的阐述的冲动,又小叩而大鸣,常给认真的探索以超乎意想之外的馈赠。

  • 标签: 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发展 政治主张 文学观念 人生道路
  • 简介:原名运宜,字起应。湖南益阳人,作家,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1930年在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等。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扬 左翼文艺运动 文艺理论家
  • 简介:<正>柏林的浪漫午后对纯来说,忙不是一个问题,他喜欢工作。纯是柏林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倒是闲下来是一个问题,他往往不知道如何打发空余的时间。1992年5月3日是星期天,柏林的礼拜天是不会安排教授讲课的。一上午,他已经在家呆坐着喝了好几杯咖啡,无所事事的时候,往日不愉快的回忆就会趁隙钻出来影响他的情绪,想到后来总是伤感。纯在没到德国之前,曾经有过22年劳改的冤屈生活,但早在1978年,他的“右派问题”就已经得到了改正。然而,纯觉得,生活的惩罚依然存在,他都已经65岁了,至今没能结婚成家,形影相吊的日子哪天是个尽头呢?想到这些,他便会有无尽的叹息。

  • 标签: 周纯 工作单位 对外广播 中国学生 我的祖国 对你说
  • 简介:令人敬重的颖南明说来我和颖南先生还是有点缘份。除了我们是本家外,记得八十年代有一天我去(北京)东四八条71号拜访叶圣陶先生时,在叶老家有幸见到刚刚由新加坡飞抵北京的颖南先生。叶老介绍说:这是新加坡一位华人作家,他的老朋友。那时,我在《人民文学...

  • 标签: 周颖 华人作家 杜宣 八十年代 人民文学 萧军
  • 简介:<正>十五年,克芹渐渐走远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简称《许茂》)也早已从当年举国上下对文学的关注中归于平静了。今天的人们很难再提及《许茂》,四姑娘也成了一座“远山”。走近这座山,我看到了四姑娘和她的一家子,以及当初引领着“许茂”一家走出来的《沱江文艺》……吴承蔚(原名吴远人,20世纪70年代任《沱江文艺》主编),因了吴承蔚倾注的关注和心血,克芹的《许茂》才吸引了圈内圈外众多目光的关注。1978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初稿形成;吴承蔚于1979年最后一稿审读后,开始分别在《沱江文艺》连载。之后,《内江三十年作品选》全文刊载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闻讯赶来内江的文坛前辈殷白(张京秋)、《红岩》主编王觉,面见了发稿编辑吴承蔚。一番恳谈后,殷白、王觉拿走了几本《内江三十年作品选》。很快,《红岩》(1980年1月号)全文刊发

  • 标签: 吴承蔚 周克芹 许茂 《红岩》 创作思想 王觉
  • 简介:明全身上散发着烟草味。我们气味相投,两人常常凑在一起抽烟,接着便称兄道弟。——燕玲兄在北海主持《南方文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活动,我和明全等一批青年朋友相遇。《南方文坛》不遗余力培养青年批评家,在这个方面,国内杂志无出其右者。和明全这些青年朋友相处时,我在转眼之间成为前辈。

  • 标签: 批评家 周明 《南方文坛》 印象 颁奖活动 优秀论文
  • 简介:启早的第五本双语诗集就要面世了,作为他忠实的读者和朋友,理当高兴.说实话,当下很多诗歌,我是无法读下去的,包括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的大腕.启早的诗却不同,总能品出味来,而且不是一般的味.

  • 标签: 诗集 双语 《路》 风景 诗歌
  • 简介:蕾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批评家,立足于中国文学、电影与文化政治的现实,自由出入于各种理论话语之间,以其犀利的文风、尖锐的批判意识和丰厚的理论素养,开启了一种边缘论述,挑战了理论权威的主导性和普适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抽样评述蕾边缘论述的展开路径,即"男性的边缘:女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帝国的边缘:第三空间内的香港文化"、"文字的边缘:文化翻译中的当代电影"。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妇女在现代中国与西方对话中的主体性地位,揭露了以西方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心态中的权力关系,论述了"文化媒介"所带来的"文化翻译"问题。蕾打通文化隔阂、地域界限和种族区分,努力勾画并批判当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偏见,恢复中国文学和文化复杂的主体形态,展示了跨文化探讨的独特魅力。

  • 标签: 周蕾 理论批评 边缘论述
  • 简介:世纪之交的中国影坛正在返朴归真,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孙的《漂亮妈妈》不仅在国际上频频获得大奖和好评,而且以非职业演员、黑白胶片和平民视角标示出中国电影人对电影和生活的领悟。相对于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叙事风格,这些影片试图切近当今中国社会,表达一种比较民族化的情感,可以说,以小叙事和情感取胜是这些影片的突出特点。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到《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越来越不像所谓“第五代导演”,他从重造型、写意、寓言走向了关注个体的人,风格由绚烂趋向朴实。这是一次生命由不平、呐喊到达平易、通达的人生领悟的精神

  • 标签: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孙周 小议 传统精神 第六代导演
  • 简介:大新在长篇小说《安魂》中,以泣血之笔展开了与英年早逝的儿子的对话,并以纪实的方式再现了儿子周宁短暂一生,在痛楚的回忆中表现那来自灵魂深处的自责和忏悔。小说的前半部描写了儿子从出生到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历程,满溢着浓浓的父爱和家庭的温馨,

  • 标签: 周大新 忏悔 冲突 寻觅 救赎 长篇小说
  • 简介:河南军旅作家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由于对当下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思考而斩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成为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力作。在笔者看来,《湖光山色》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对当代乡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的寓言式呈现。在新时期的河南文坛上,阎连科、刘震云、

  • 标签: 乡土叙事 周大新 大变革 寓言化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 简介:1931年1月12日,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等人齐名的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给一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张若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说:“你无法想像你的工作(指对纪德的研究)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鼓舞和慰藉……通过你的大作,我似乎获得了新生。

  • 标签: 安德烈 纪德 纪念 心灵 中国留学生 普鲁斯特
  • 简介:当一种文学样式的繁荣在前,便会有其理论的总结与提升紧随其后,说这是文学史上的规律,大约反对者不会很多。政保的近著《自尊的独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呈现的就是作者对近年散文创作现状的理论思考。

  • 标签: 散文艺术 独语 自尊 周政 独白 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