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的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的。”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的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的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安娜·阿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她在苦难的一生中,张扬人的尊严、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她的诗,是人性的哀歌.也是“伟大的俄罗斯的象征”,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阿赫玛托娃的诗就不会泯灭。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苦难 象征 安娜 精神独立 张扬
  • 简介:果戈理在《可怕的复仇》、《维》、《狂人日记》等七篇作品中高度统一地构建了一个模式的世界:主人公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由于某种激情而被恶魔力量引诱开始堕落,堕入一个隔绝而激荡的时空内不能自拔,最终精神错乱而死。梦的超自然历险、梦境与呓语是这一时空的外在形式,而双重意识的消长斗争是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这一时空似乎就是一个外化的心理时空,或者说,是个体心理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因而.称之为“个体世界”。

  • 标签: 果戈理 个体世界 《可怕的复仇》 《维》 《狂人日记》
  • 简介:<正>米·布尔加科夫(1890—1940)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在苏联开禁以来不仅得到国内的广泛赞誉,而且也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如《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白卫军》(待出版)等。值此布尔加科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一篇他的重要作品《不祥之蛋》。尽管这是作家的早期的中篇小说(1924年作),但是它几乎反映了作家所有的重要创作思想风格。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布尔加科夫创作的思想风格,并谈谈对该篇的一点理解。当年,布尔加科夫曾兴冲冲地跑到好友叶尔马林斯基家,念给他这样一段评论:“广大读者喜爱他,而高高在上的批评家们却对他保持着傲慢的沉默……他的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玛格丽特 创作思想 作家 世界影响 中篇小说
  • 简介:果戈理历来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的开创者,但综观果戈理的全部创作便会发现,其美学特征实为古典主义,具体表现在其创作理念上的东方式的自然观、古罗马的艺术观,和中世纪的宗教观。

  • 标签: 美学特征 古典主义 果戈理 试析 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理念
  • 简介:“流亡”是贯穿中国俄侨作家巴维尔·谢维尔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作家笔下流亡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对母国的文化记忆,在流亡地的现实生活、情感遭遇、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等,无不带有深刻的流亡印迹。谢维尔内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思索,颇具意识流特色。整体上充满静态的、孤独的、忧伤的审美氛围。

  • 标签: 流亡 谢维尔内 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侨民
  • 简介:“我们坚持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访亚·卡金采夫任光宣[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卡金采夫,俄罗斯当代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现任《我们同时代人》杂志副主编。笔者于1996年11月28日对卡金采夫进行采访。以下“任”指笔者,“卡”指卡金采夫。]任...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民族文学 民主派 农村题材小说 普京 作家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阿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阿赫玛托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从肇始到落地一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索尔仁尼琴的苦难意识和诸多诉求,其授奖章程、评奖机制以及授奖对象都成为索尔仁尼琴苦难意识和精神关怀、历史记忆和文学价值、民族认知与道德意识的表达者,成为认识索尔仁尼琴道德意识的一面镜子。在文学商业、市场的今天,“索奖”及其评奖委员会珍视俄国传统文学价值,注重文学评奖的独立性,这值得加以关注。

  • 标签: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道德意识 文学价值 历史记忆 民族认知
  • 简介: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实现了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同时,该著还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究了俄国唯美主义的文学关系,论述了其继承发展与影响接受。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对完善俄国文学发展史、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曾思艺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理论与创作》 唯美主义
  • 简介:<正>一生躲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让自己的喷嚏吓死了的切尔维亚柯夫,沙皇制度的义务卫道士普里希别夫,嫁给什么男人就跟什么男人学舌的奥莲卡,看人下菜碟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一提起契诃夫的名字,这些人物就会最先跳到我们眼前。而这些作品确实堪称世界文坛上的璀璨明珠,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但有一个事实却常被人们忽略,

  • 标签: 契诃夫小说 作品 戏剧冲突 短篇小说 卫道士 情节淡化
  • 简介:作为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创作一直倍受争议。就其写作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与评价。本文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写作既是面向大众的,又是书写大众的,而面向大众与书写大众的方式也是大众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写作是大众的写作。

  • 标签: 阿列克西耶维奇 大众化写作 写作对象 写作内容 写作方式
  • 简介:马雅可夫斯基何以被偶像蓝英年我知道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便知道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按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我也读过一些,有的喜欢,如《开会迷》、《好》、《苏联护照》等,有的长诗,象《穿裤子的云》、《一...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斯大林 阿格拉 帕斯捷尔纳克 普里马科夫 布哈林
  • 简介:论苏联文学的泛政治发展倾向刘鸿武,苏洁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联文学,在许多方面都是较为独特的,尤其是它与苏联政治的那种超乎寻常的特殊关系,历来为人们普遍关注。这种关系,总体上说是一种政治深深制约影响文学,而文学则从属服务于政...

  • 标签: 苏联文学史 泛政治化 国家政治 十月革命 俄国文学 苏联政治
  • 简介: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代表人物尤里·洛特曼在意指过程的模式方面为符号学研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本文简要介绍符号学家洛特曼提出的意指过程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代码复数原则;(2)不相容或不可译原则;(3)自我交际原则;(4)符号继承原则;(5)符号域原则。

  • 标签: 洛特曼 遗产 意指过程模式化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