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题记:此文最初的版本当中,杜格特的“插释”部分是单独行文的;然而在这里,却正如雷蒙德曾经告诉过我的,他乐见这样的安排,可以交织贯穿于我的文本当中。本文大部分的注解都是由艾德里安·马丁依据原始出处添加的—-他也对成文做了某些微妙睿智的改动,比如翻译了雷蒙德引用的拉丁语。

  • 标签: 电影 剧本 电影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有本事来抓我们》(CatchUsIfYouCan,1965)获奖记录:第19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1966),被提名最有前途新人奖(芭芭拉·费里斯)。《步步惊魂》(PointBlank,1967)《决斗太平洋》(HellinthePacific,1968)《最后的莱奥》(LeotheLast,1970)获奖记录:第2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70)被提名金棕榈奖,获最佳导演奖。《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1972)获奖记录: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1973)被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 标签: 戛纳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 英国电影 最佳摄影 电影剪辑 电视艺术
  • 简介:曾有一段时间,约翰·韦恩几乎就是美利坚的代名词。在我年轻的时候,他是所有美国人心中的“偶像”,他的优雅、他的力量、他的气质和他的容貌——他的一切无不备受崇拜。随着整个国家体系愈加分崩离析,我们才发现他只代表了人们对“美国梦”理所当然的想象,那是“垮掉的一代”虚伪的理想以及面对残酷现实的麻木妥协。但是约翰·韦恩本人同演员约翰·韦恩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两者时有重合,但并非世人所想象得那么频繁。越战时期,很多美国人选择消费电影来逃避严苛的政治环境,但热爱电影的人们都坚信,艺术永远不会被政治左右。让一吕克·戈达尔曾写道,当韦恩在《日落狂沙》中将娜塔莉·伍德紧拥在怀里时,

  • 标签: 韦恩 “垮掉的一代” 选择消费 政治环境 达尔
  • 简介:约翰·布尔曼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电影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人,丰富了过去英国只以社会现实主义为标志的国族电影的特征。他非常具有英国电影人的代表性,起步于电视台纪录片的工作,确立了自己对电影艺术和感情观照的角度和方法,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拍摄了17部故事片,五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两次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不仅横跨大西洋,游走于英国和美国的电影制作,而且他也有超越一般英国电影人的地方,他的足迹遍布了欧美亚非拉全世界的角落。他不仅对于英美社会有着深刻的洞见和观察,而且对世界重大的关切现象和问题也做出了自己的影像思考和回应,同时对电影形式和类型有着丰富多样的实践。特别是,他以记忆和个人的经历,作为电影发生的原则和基础,醉心于亚瑟王寻找圣杯的传奇神话,试图以光影晃动的艺术方式,来实现并超越物质世界的还原和再现,而达到精神和情感上的平衡与和谐,发扬了一种记忆现实主义的特质。他经常编导制片合一的创作方式所留下的作品既是作者个人的,也是属于英国的,打开了美国市场,并推动了爱尔兰电影的发展。当然,他的作品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本期的一组文章通过《视与听》杂志编辑对布尔曼的访谈,以及对其不同时期电影作品的介绍和分析,相信读者会对这位大师级的导演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我们了解英国电影和电影人的创作情况也会有所裨益。

  • 标签: 杂志专访 联合出品 参军入伍 三船敏郎 奥菲尔斯 电视纪录片
  • 简介:约翰·布尔曼1933年1月18日出生于英国米德尔赛克斯郡的谢珀顿,位于英格兰的东南部,现在归属于大伦敦的组成部分,泰晤士河穿越其中,孕育滋养了他的人生体悟和艺术灵感。从1965年第一次拍摄长故事片《有本事来抓我们》至今五十多年从影生涯,总共拍摄了17部故事片,外景地足迹涉及五大洲,获得五次奥斯卡提名,两次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标签: 戛纳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 现实主义风格 艺术灵感 商业类型 赛克斯
  • 简介:如果说清晰地标记出个人化的风格是关注电影人的一种标准,那么很少英国电影导演可以像德莱叶、布努埃尔、弗朗叙和雷诺阿那样,获得赞誉性的关切。但在另外的一些标准中,在个人化的风格之后潜隐了诸多最为精妙委婉的要旨,这些关联着某种特别的传统,时间,背景或者说“流派”的集体意味和理解。由此达成某种广泛一致的见解,即使把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艺术作品理解为一种共识的表达,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 标签: 英国 非个人化 电影导演 作品理解 电影人 雷诺阿
  • 简介:《亚瑟王:斗兽争霸》在北京举办了媒体见面会,饰演亚瑟王的查理·汉姆以及该片的制片人莱昂尔·威格拉姆一同出席了活动。

  • 标签: 亚瑟王 故事 制片人
  • 简介:英国导演约翰·布尔曼是影坛的常青树。自1965年处女作《有本事来抓我们》到2014年《女王与祖国》亮相戛纳,布尔曼的故事片创作生涯已经历超过五十个年头。他从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蓬勃发展的“摇摆的60年代”起步,并在这一时期成功登上了好莱坞的舞台。

  • 标签: 好莱坞电影 驱魔人 英国电影 黑色电影 男主角 戛纳国际电影节
  • 简介:1932年9月1日,雷蒙德·杜格特出生于伦敦,2002年5月19日逝世,享年近70岁。父母是瑞士人,1924年移民到了英国。他的学术视野里除了对英国电影的观照,也包含了对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法国和美国电影的洞悉。1952年曾入伍两年,1954年在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习英国文学专业。

  • 标签: 电影批评 英国电影 1954年 学术视野 美国电影 英国文学
  • 简介:约翰·布尔曼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转述了母亲对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描述:他出生在暴风雪的一天。父亲艰难地走路去找接生婆,但是等他们步履维艰挣扎着回来的时候,他的头已经探出来观瞧这个世界。最初的故事包含了母亲种种欢愉心情,对天气的回想和艰难过程个人化的感受,以及当时其他家人在场的氛围。所以关于他开始记事,不是自己的,而是来自母亲。

  • 标签: 这个世界 个人遭遇 默里克 亚马逊丛林 花园里 戛纳国际电影节
  • 简介:“孩子们很清楚很多青春片只是在剥削他们,而那些把青少年当作普通人看待的影片,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我的电影关注的是成长本身之美,在对大多数青春片中充斥的性与暴力厌倦后,少男少女们会格外欢迎这种清流般的影片。人们都忘记了十六岁可能是你一生中最严肃的时期,对于许多大事你会慎重地考虑思索,而以后可能都不会再这样了。”——约翰·休斯。

  • 标签: 片头字幕 八十年代 少男少女们 人正 鲍伊 票房成绩
  • 简介:敏是台湾第一位女性导演,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在诸多的台湾电影史著中鲜有对她的介绍,她的作品是台湾电影史中被遗落的繁花。她在台语片时代拍摄歌仔戏电影和家庭伦理片,导演生涯短暂却高产。《薛仁贵与柳金花》(上下部)、《茫茫鸟》等影片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而经由她培养的戽斗、白蓉、金枫、曾仲影等电影演员及幕后工作者,也成为日后台湾重要的影视创作人才。

  • 标签: 陈文敏 台语片 女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