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久知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纂辑《清人别集总目》,一直在关心之中。最近终于从书店中买到了这部巨著,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全书16开三大册,共著录清代诗文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部(据《前言》第一部分“著录广泛”条,第8页),并附有作者传记等许多相关资料及索引,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粗粗浏览之下,发现本书还存在不少美中不足之处。现在以其中朱彝尊一家为中心,按照全书的内容板块,大致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或可提醒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予以留意。

  • 标签: 别集 朱彝尊 广泛 作家 诗文 传记
  • 简介: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与步军司三衙,是宋代至关重要的强力军事机构。与遂行“掌禁卫军之政令”和“守京师,备征伐”拱扈皇宫、卫戍京师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军政职能相适应,除了马军司在宋孝宗朝移屯陪都建康之外,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三衙皆在京坐局,置衙署於京师。殿前司之帅衙,更始终是紧邻皇宫。宋代三衙事实上皆为一长制,南宋时期又增设了计议、主管机宜文字、干办公事等多员幕职属官,为主帅出谋划策、参赞军机。两宋三衙皆行案司体制,分设诸案司、置吏胥办事。宋神宗朝为界,北宋三衙经过了五案制和六案制两个发展阶段,南宋三衙则为五案制。南宋三衙吏胥不仅规模大幅度地超过了北宋,吏胥的实际出职前景也要优於北宋。宋代三衙还先後设有监狱、都作院、差使剩员所等直属附属机构.

  • 标签: 三衙 两宋 南宋时期 军事机构 出谋划策 附属机构
  • 简介:特奏名制度是政府优待老年应举士人的重要措施,省试、殿试中落榜的进士,年龄在五十岁以上,举数超过四次者即可获取特奏名资格。在州府发解试中屡次被淘汰的士人,多在三十年后享受特奏名。特奏名士人在考试内容及录取上享有特殊的待遇,入仕后享有俸禄并拥有免税、免役等经济特权,对老年士人的晚年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加强宋廷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然而,特奏名制度的存在加剧了宋代冗官、冗费现象。

  • 标签: 宋代 特奏名 老年士人
  • 简介:在客家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香林的五次大迁徙说:客家由五胡乱华时晋室南渡、唐末黄巢之乱时衣冠南迁、两宋之间宗室南播、元蒙入侵时华族南移等形成。但果真如此么?笔者《粤东客家新县的形成》①已初步讨论过,现继续深入。粤东老县,指在宋以前已设的程乡、龙川、

  • 标签: 客家研究 粤东客家 梅州 罗香林 两宋
  • 简介:绪言《三厨经》是以道教经典《五厨经》为基础撰出的佛教伪经。赖敦煌遣书和日本古写经的发现,这部曾经亡佚的经典得以重现于世。本经被发现之後,由於其中强烈的道教因素而获得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前贤的研究往往相对静态的视角分析其中的佛道教因素。

  • 标签: 交涉 佛道 道教经典 敦煌
  • 简介:志书篇幅膨胀的情况,从第一轮新方志编修一直延续到第二轮修志,虽被志界所诟病,却日趋严重,有损志书的质量和价值。理论界以往对志书篇幅膨胀的问题多着重于从控制篇幅的意义及做法上进行讨论,而对于志书篇幅的适度范围却鲜有所论,这是控制志书篇幅的先决问题。本文省志为考察中心,选取旧志、第一轮省志及第二轮省志若干送审稿作比较研究,探讨并提出省级志书适度篇幅的标准,以此切入探讨造成志书篇幅膨胀的原因及控制途径。

  • 标签: 志书 省志 篇幅
  • 简介: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的扩张活动基本上偃旗息鼓。相应地,元首制时期的罗马军队经历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兵源募选日益本土化,这使军团和辅助军之间的区别日渐淡化。二是行省驻军日益定居化,这使军队作为自成一体的社会具有隔离于非军事区的趋势。由于这两个变化,军队在和平时期的非军事功能日益突出。对不列颠罗马驻军的考察表明,军队对行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队对城市化进程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向军队供应粮食带动了不列颠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军队是普及罗马公民权的重要渠道。关注这些非军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地理解作为罗马帝国主义工具的军队。

  • 标签: 罗马军队 罗马不列颠 罗马化
  • 简介:受缅甸国内族群身份政治性分类的影响,在中国昆明市拥有缅族、罗兴伽人、华裔以及掸族等不同族群身份的缅甸商人群体,无论是在商业经营、宗教生活,还是政治认同等方面都具有多元的实践策略。建立社会网络方式的差异既是具有不同族群身份的商人身处异域应对市场风险的适应性表征,也是其国内身份政治影响的自反性结果。商人身份的差异性使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互嵌性在贸易活动中得到不同形式的体现。优先保障主体族群的身份政治及相应的政治修辞手段使得历史留存在人们身上的社会文化烙印不会因为人的流动而轻易消失,族群间和谐共存的基石也必然受损。

  • 标签: 族群身份 缅甸商人 社会网络 自反性
  • 简介:本文许渊冲的“三关论”为理论基础,李清照词《声声慢》的16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小见大,探讨宋词英译的策略。文章首先概述了李清照词英译及其研究情况,然后将译本分为三类,通过问卷调查,主要考察“形美”和“意美”两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从译本的词数和韵律角度分析“音美”问题。最后,将“三美论”与宋词英译相结合,归纳出翻译宋词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 标签: 李清照《声声慢》 三美论 宋词英译
  • 简介:《汉书》版本很多,由于时代变迁,旧本多不易得,现今使用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新标点本。它征收王先谦《补注》所引诸家旧说,同时吸收杨树达《汉书窥管》等新说,择善而从,析出注文(只收颜注,不收补注),分段标点、校理,对部分古字、异体字进行处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被誉为集以前《汉书》各本之大成。这个眉目清楚、阅读便利的新版本,出版至今已超过40年,重印11次,印数达10余万册。它是人们学习和开展《汉书》研究工作最常用和最权威的本子,同时也是人们开展《汉书》考校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后出的各种整理本、注译本、选读本等多以之为底本,点校本事实上已成为后出各类《汉书》读物的源头之本。

  • 标签: 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书》 整理出版 时代变迁 标点本 王先谦
  • 简介:201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谭凯(NicolasTackeu)的着作TheDestructionoftheMedievalChineseAristocracy,这是继伊沛霞关於博陵崔氏研究之後欧美学界土族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该书利用大量墓志材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中古士族的崩溃给予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历史图景,作者继承了欧美学者的研究传统,为郝若贝、韩明士的唐宋精英理论作了一个出色的注脚。本文借助对该书的介绍与讨论,客观地检视中国史学界在中古士族崩溃这一问题上的利弊得失,并对今後如何重新绘制中古士族崩溃与衰亡的历史图景进行发散式的探讨。

  • 标签: 谭凯 贵族 崩溃 重绘
  • 简介:宗教对於汉唐之间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巨大作用,虽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还有进一步具体分析的必要。事实上,宗教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刻地渗透到中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在正史中则是《魏书.释老志》的出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封建王朝的礼仪制度也曾与之发生了某种互动关系,而以道教更为突出。这一课题近年来颇受学界瞩目,例如劳格文(JohnLagerwey)先生曾揭示了道教的醮坛与汉代郊祀坛的渊源关

  • 标签: 唐代 道教 国家礼仪 唐高宗 封禅活动 历史研究
  • 简介:惭愧祖师又称“祖师菩萨”“惭愧祖师公”“阴林山祖师”或“荫林山祖师”①,是梅州客家人的守护神,也是闽台地区的重要神明。惭愧祖师在梅州地区的神格形态是高僧模样的客家乡土神祗,其神格职能主要表现为祈雨救灾、御敌弭寇、助佑学业和灵签降示等②。台湾的惭愧祖师信仰,基本上沿续其禅师崇拜,但由于特有艰困环境衍生出来的生存需求,惭愧祖师信仰的功能化、世俗化趋势增强,其形象演变为“头戴王爷冠,身着文武装,跷足坐王位,举剑斩魍魉”的凶煞武将造型,其神格型态是移民守护神、防番之神、灵医天尊和灵占能神③。梅州地区的灵光寺作为祖庙,长期以来惭愧祖师为中心,与地方社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宗族势力的推动下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地域组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移民的流动以及旅游开发,惭愧祖师信仰的地域范围也在逐步扩展。

  • 标签: 梅州地区 地域范围 祖师 信仰 区域经济文化 闽台地区
  • 简介: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自上而下构筑了一条党政并行的政治双轨。但在战前,其党的组织触角基本上止于县城,而行政轨道则逐渐延伸到县以下乡村社会。国家政权的下延,与20世纪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的衰颓相激荡。自治名义下的区乡组织实际成为国家政权的行政末梢;原本偏重政治控制的保甲,最终沦为社会征取的重要工具。区乡保甲体制的相继建立,恰逢其会地为土豪劣绅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舞台。国家政权的深化与地方精英的恶化相伴随,乡村社会日益沦为贫穷与动荡交错的深渊。

  • 标签: 国民党 区乡行政 保甲制度
  • 简介:丘濬在其重要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海运构想”,表面上从运输漕粮的经济角度出发,力主恢复“河海并运”,海运来补充河运之不足,实质则为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设计。对于已停罢海运多年的明朝来说,这种表面谨慎的提法已然是一种突破。随着《大学衍义补》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此构想也成为此后朝廷“海运之议”的重要依据,为“海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体现了明代“四书学”中的“经世致用”精神。然而“海运构想”终未实现,失败原因颇为复杂,既有弘治朝政治环境与现实需要之制约,又有国家决策中各集团利益博弈之扰动,且在义理上的弱点与技术条件上的不足也多为反对者所诟病,而究其根本则为明代国家发展重心之限制。

  • 标签: 丘濬 《大学衍义补》 海运构想
  • 简介:这是作者2008年12月2日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上的演讲稿。作者文献内容为中心,提出古籍鉴别的一些方法,包括从避讳、官制、地名、译名、作者生卒年及古籍要件等方面判断古籍的真伪、年代及是否残缺。并以杨继盛请诛严嵩疏稿本的鉴别作为实例。

  • 标签: 古籍鉴别 文献内容 时代标志 古籍要件
  • 简介:本文从慕容农的个人沉浮入手,重新审视後燕复国运动。後燕复国运动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慕容垂及其子侄们的个人壮举,实则在复国大旗下存在着不同的政治集团,在河南是丁零翟斌领导的“新安集团”,在河北是慕容农领导的“列入集团”。在复国运动初期,慕容农作为慕容氏之代表整合黄河以北的故燕势力,缔造了“列人集团”,这支势力是他赫赫武功的基石。慕容垂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在西征与北伐的掩护下密谋瓦解“列入集团”,这也正是慕容农末年境遇悲凉的原因。在君位传承与政治集团两大因素的作用下,後燕政权在内斗中丧失了支柱力量,进而丧失了华北,盘踞於龙城一隅,最终走向灭亡。

  • 标签: 慕容农 后燕 列人集团 复国运动
  • 简介:明代茶马制度不能简单地称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明代的茶马制度重在“得番固围”,“得番”在于建立和确保卫所下的属番体制,设官“编族”,铺展为类似于编户的基层组织。属番体制源自元代,明代嵌入了茶怀柔的新因素。从而将茶马制度内嵌于属番体制之中。

  • 标签: 明代 茶马制度 属番体制
  • 简介:明末清初中国文人和黄檗僧为躲避战乱来到日本,他们带来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成果。另一方面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人很难主动接触海外文化。心越禅师东渡日本时携带《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和关寿亭侯金印,受到水户藩主德川光囫的极度推崇。此后出现了《关帝灵应篇》和《关夫子经》,这些劝善书的读者不仅包括在日华人,也有为数众多的日本人;《三国演义》第一个日文译本《通俗三国志》带给日本大众一个栩栩如生的关羽,亦把关帝信仰介绍给世人,以其为蓝本的许多三国故事书流行于市井,对关帝信仰在日传播推波助澜;江户时代出现了大量关羽或关帝为题材的绘画和题画诗;长崎“四大唐寺”以及日本各地其他寺庙设立关帝堂祭祀关帝或举办盛大的关帝祭活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是关帝信仰在日本传播的全盛期。

  • 标签: 江户时代 关帝信仰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通俗三国志》关帝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