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今年初,有幸读到刚刚出版的两卷本《台湾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得到许多新知识,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台湾历史分期问题。想就此粗略说几点意见。第一点,这个分期有缺欠。看全书目录,看到"上卷台湾的古代与近代","下卷台湾的现代"。两相比对,好像"台湾的现代"中缺了点什么。踌躇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加上一个"当代"不好吗?

  • 标签: 台湾史 历史分期 《史稿》 分期问题 台湾历史 现代
  • 简介:本文首先对考据学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学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学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学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学,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学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学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学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 标签: 清代 考据学 分期 文学派别 古文献学史 刘师培
  • 简介:“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特指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对它的讨论,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迄今已经有大约七十多年的时间。其中,前50年的讨论,大体是在“五种社会形态”的体系之下进行的。可以把众多的分歧意见,区分为“三论五说”。三论是: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五说是: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

  • 标签: “百家争鸣” 古史分期 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史 历史转折 奴隶社会
  • 简介:文章在中国岩画研究中心2013年7月国际工作坊对青海卢森岩画进行考察所得材料和关于卢森岩画已有材料的总结与梳理的基础上,依据岩画的制作方法与艺术表现方式,将卢森岩画分为8种型式。通过观察和比较这8种型式的演变规律,提出卢森岩画经历了形成期、第一个高峰期(牦牛时期)、第二个高峰期(鹿时期)、衰落期4个阶段的观点,并分别归纳出4个阶段岩画的主要特点。

  • 标签: 卢森岩画 考察 分类 分期 演变特点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分期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外史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探索文艺复兴的兴起、繁荣和衰落的历史、对于研究欧洲诸国历史的分期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课题的解决,标志着欧洲某些国家文明发展的象征、时代精神之所在、民族文化生活以及其表露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之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起迄年代和内部阶段的划分,至目前为止,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仍是

  • 标签: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意大利 市民阶级 佛罗伦萨 世纪初 资本主义生产
  • 简介:本文在介绍、分析和批判西方学术界世界历史权威分期法的同时,从国际体系演变的角度,提出了人类从60,000年前分散的采猎群到今天全球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新的历史分期法.作者以一种全新博大的历史观对西方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两大领域的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摘译自作者一书.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研究的匮乏,致使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陷于只能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只有融理论研究于历史探讨,建立一个超越现有诸种框架之上的新时空观,国际关系研究才能走出误区,真正对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 标签: 世界历史 国际体系 转折点
  • 简介:古代埃及社会主导意识的诞生直接关系到古埃及社会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历史发展方向。其诞生机制的深层根源在于古代埃及“原史”时期所处的生存压力性质:掌控自然变化和实施社会管理,远重于应对外部入侵。重自然而轻外战的英雄崇拜促使古埃及人产生一种崇尚秩序、平衡、公正的“玛阿特”观念。从这一观念对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规定性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古埃及社会主导意识的沿革与分期:玛阿特一期与玛阿特二期文化。对于把握古代埃及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甚至于宗教的本质,玛阿特观念的研究都至关重要。

  • 标签: 玛阿特 历史分期 社会主导意识 生存压力
  • 简介:荆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楚国自周初分封至民国末期,横亘古今三千余年,其文化发展之轨迹可分为先秦荆楚文化、中世荆楚文化、近世荆楚文化、近代荆楚文化四个历史阶段。荆楚文化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基本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爱国恋乡、崇尚革新、兼容开放、经世致用、机智狡巧、刚悍劲直、尚武好勇、喜好舞乐、奢靡享乐、敬鬼重祀、多元并存等。

  • 标签: 荆楚文化 流变 分期 近代转型
  • 简介:一百年前,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一群英姿勃发、胸怀寰宇,立志改革中国文学的青年,在中国文学这片广袤而浩瀚的海洋上,扬起了他们远行的帆。他们不畏航行的艰险,冲破重重惊涛骇浪,让那面"文学革命"的旗帜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上飘扬着。而胡适,作为"首举义旗之急先锋",他对文学革命的贡献不能、也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正如欧阳哲生所说:"胡适的‘暴得大名’是建立在他的早期新文化成就的基础之上的。"

  • 标签: 胡适之 英姿勃发 中国文学 波涛汹涌 诞生记 文学改良刍议
  • 简介:基督教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认识有比较大的变化。对历史进行分期,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近现代学术界对此问题有一定的共识,但还未见较为全面的考察,而且对其中所蕴含的多样性特点也没充分重视,对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没有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简略的讨论。

  • 标签: 早期基督教 历史认识 分期理论 学术界 近现代 多样性
  • 简介:《史学集刊》编辑委员会主编、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吉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王藻教授,因病久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与世长辞。本刊特发表王藻教授的这篇学术报告,以兹纪念。

  • 标签: 古代史 学术报告 分期问题 印度 吉林省 编辑委员会
  • 简介:20世纪30、40年代,近代中国传统的银行保人制度在上海银行业受到了严峻挑战。以“特种现金保证办法”为核心的新制度出台后一度好评如潮,但最终却宣告失败。这一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金融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 标签: 保人制度 上海银行公会 中国金融现代化
  • 简介:发生革命并推翻现有政权的条件有四:统治者或现政权的力量极为衰弱;社会广泛不满;否定现有体制的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改良和革命是社会变革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方式:改良有时会避免革命并推进社会变革,如近代以来的英国,如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

  • 标签: 清政府 新政 社会阶层 知识分子 绅士 北洋军阀官僚集团
  • 简介:<正>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是目前史学界讨论的问题之一。刘宗绪同志在《新建设》1962年第4期上的《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对于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但是,关于世界近代史內部的分期标准问题,以及对两个时期各阶段的划分问题是值得商榷的。现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刘宗绪同志及史学界的同志们。一、世界近代史分期的标准问题

  • 标签: 资本帝国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近代史分期 史学界 机器生产 民主革命
  • 简介:自四世班禅与四世达赖后,历代班禅与达赖互为师徒。这一安排,巩固了格鲁派寺院的统治。但在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时期,两大世系逐渐不睦。1923年九世班禅被迫出走内地,1932年双方在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相互攻讦,最终反目。本文重点探讨1897-1933年间两大活佛矛盾的阶段性发展情况及变化原因。

  • 标签: 九世班禅 十三世达赖 失和 矛盾发展
  • 简介:历史研究需要进行科学分期,由于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因而分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20世纪中日俄(苏)三国关系史可分为7个时期.1900-1917年为两强凌一弱时期;1917-1931年为三国关系初次变化时期;1931-1945年为战争笼罩三国时期;1945-1949年为三国关系特殊时期;1949-1960年为三国关系再次变化时期;1960-1972年为敌友关系相互转变时期;1972-1991年为三国关系终趋正常时期.

  • 标签: 中日俄(苏) 三国关系 分期问题
  • 简介:自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以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通商、传教、办厂、驻军等等特权。从此,中国主权不完整,独立丧失,神州大地陷于被分割的危险境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则日趋高涨。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外国侵略者 清朝政府 郑观应 海关行政权 中国主权
  • 简介:清末十年,各种改良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深刻影响後来的中国社会。时人观念更新同时,难免追逐即时现实利益。1905年,上海人沈戟仪(亮荣)发起私塾改良总会,推广私塾改良是其中一例。科举停废,旧式学塾地位看似急转直下。候补县丞沈戟仪应时而起,以有利条件出而宣导,暴得大名。但他不全注重公益,反有牟利嫌疑,事业遭遇困境。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给予沈氏新的活动空间。以公益示人的改良者实有多重人格,刻意隐去不佳形象一面,以致後来学者对此类事实了解不多。雁过终有留声,若有心用力收集相对全面之史料,可发覆故实,窥知清季民初诡谲多变的人心世相。

  • 标签: 沈戟仪 私塾改良 上海私塾改良总会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天津市政府与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婚俗进行改良,包括对旧婚俗中仪仗的整顿以及举办集团结婚活动对新婚俗的形成进行引导与示范等。这种改良对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家一国关系重新建构与诠释,成为社会教化与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天津婚俗改良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天津 婚俗改良 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