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A2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Kpb、Jsa、Jsb等血型抗体。

  • 标签: 急性溶血反应 血型血清学检查 新鲜冰冻血浆 混合血浆 病因探讨
  • 简介:摘要虽然输血是临床救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安全输血是输血医学永恒的主题。由于人类血型抗原和HIA系统的复杂多样,输血免疫反应最为常见。在血液各种成分输注中,以输注白细胞的反应率最高。目的了解因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方法通过总结病因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因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可给患者带来病痛困扰,应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减轻症状,而在此之前的预防工作也尤其重要。

  • 标签: 输血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已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无偿献血新理念“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的广泛宣传,普洱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工作取得可喜进步。然而,在献血过程中绝大多数献血者没有任何献血反应。但因个体差异,有少数献血者会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胸闷等。还有极少数个别献血者献血前(还没献血)就出现晕血反应。这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学上称此为以血溶量突然降低及植物神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 标签: 献血 反应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以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社区献血站1000例无偿献血者,对其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0名献血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观察组则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的反应。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后,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优化献血环境,适合在献血站推广。

  • 标签: 献血反应 整体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上半年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1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122例,占72.62%。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127例,占75.60%,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我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世界新药研制出现高潮,药品生产的品种多达数万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性日益突出,必须做到安全合理用药,在安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防止药品的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的副作用,必须做到配伍合理、用药有效,防止误用、滥用药物,必须熟悉药物作用原理、药物代谢、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 标签: 药品安全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1500例输血患者的观察护理,总结经验,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度。结果1500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10例出现过敏反应和不同原因出现的发热反应,2例出现免疫性溶血反应,1例输注大量红细胞后出现出血,2例出现输血后紫癜,1例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输血性血色病。结论1500例输血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3%,要减少输血反应发生,临床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严格遵守输血规章制度。

  • 标签: 输血反应 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本文对20例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药物储备过程中热源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品过多;输液器具污染;治疗室和输液中空气污染;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药物配制过久;病人体质特殊、输注速度过快等原因。其预防从各环节抓起,从而杜绝、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静脉 输液反应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正确认识和鉴别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科学用药,提高患者的药疗依从性。方法从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结果上认识。结论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不应属于药物不良反应,是可防范的。正确认识、鉴别和诊断,提高合理用药导向。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 用药导向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文海宋爱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青州市东夏中心卫生院山东青州262514)【中图分类号】R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213-02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于机体,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疫苗接种于机体后,实际上是一次轻度感染,但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的疫苗及其附加物以及使用方法、或者少数人处于某种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和特有的遗传素质,此时,机体会产生一些局部或全身反应。正是由于接种反应的时有发生,给儿童身体造成一些的不适,致使家长对孩子预防接种依从性降低,同时对从事工作人员及单位带来是医患纠纷,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如何近控制和减少儿童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及常见接种反应发生如何正确处理,提出如下措施:1控制和减少儿童预防接种反应的措施1.1认真做好儿童健康体检对于首次到接种门诊给孩子(包括流动儿童)办理接种手续家长,如实向工作人员反应婴儿健康状况,认真填写儿童健康基本信息。要求婴儿家长或监护人对填写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由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并留有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儿科医师认真细致对儿童进行体检,若经儿科医师体检发出有心脏、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的婴幼儿,应当告诉儿童家长依据现在儿童的身体状况给予暂时缓种或建议到上级医院复查与诊治。另外对于患有肛周脓肿的婴幼儿不能给予脊灰减毒活疫苗。对于再次前来接种疫苗婴幼儿,儿童家长一定要告诉儿科医师,孩子近10天以来,有无发热、腹泻、咳嗽、惊厥等症状,以及孩子在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了是否出现高热、抽搐、荨麻疹等反应。由儿科医师根据上次接种出现的反应情况,由接种医生根据上次接种疫苗出现的情况,决定予以缓种或禁忌接种处理。另外,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儿童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时,请尽量不要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员带孩子前来给孩子接种疫苗,避免儿童健康信息失真和预防接种信息不能向儿童家长正确完整表达。产生不必要的误解。1.2实施接种疫苗前告知制度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比如吸附百白破三联制剂容易出现发热、局部硬结。麻风疫苗容易出现发热或皮疹等。)再次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以降低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又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保护作用。1.3疫苗、冷链系统的管理有专人负责疫苗和冷链系统的管理。疫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