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于不同时机实施手术的疗效。方法将7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依据不同的手术时间分成两组,入院36小时内施予手术的36例为早期组,入院36小时后施予手术的34例择期组,比对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与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对未见突出差异,(P>0.05),但早期组住院与骨折愈合的时间明显较择期组短,早期组8.3%出现并发症,明显较择期组的26.5%少,且早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相较于择期组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对手术适应症进行明确掌握的前提下,及时行早期手术可使疗效提升,使患者预后得以改善。

  • 标签: 老年 髋部骨折 手术时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取我院4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直至2016年12月,并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评分(85.11±1.28)分、骨折愈合时间(3.21±0.11)月、住院时间(14.25±1.17)天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较快恢复,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 术后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14.9-2015.12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认为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上有其特殊性,围手术期的特殊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了较重要的作用。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创伤小,经济,恢复快,易接受。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老年患者 髋部骨折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接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60例为A组,晚期手术组60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良好率为91.67%,明显好于B组的78.33%(P<0.05)。A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B组的63.33%(P<0.05)。结论尽早给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有利于髋关节生理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髋部骨折 手术时机选择 术后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手术期骨科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性护理,两组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护理干预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4.74%vs76.32%)(χ2=5.21,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vs73.68%)(χ2=4.55,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7.89%vs26.32%)(χ2=4.55,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较确切,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 综合性护理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髋部骨折合并高血压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髋部骨折的70名患者,运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骨科护理常规,干预组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血压控制良好,干预组围术期的血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患者肢体恢复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在围术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了术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高血压 髋部骨折 护理干预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骨科收治的有手术指征的股骨骨折老年患者9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折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生活、并发症预防及功能锻炼等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两组患者术后护理,观察组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加强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尽快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股骨骨折 术后护理 老年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老年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针对患者体质、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骨折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有效率均为100%,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针对患者体质、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骨折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均实施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手术时机伤后2~6d,术后随访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没有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等现象的发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基本生活均能自理,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5±1.1)个月;其中优秀的有45例(72.58%),良好有14例(22.58%),可有3例(4.84%),差有0例,则术后优良率达95.16%。结论对于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给予其锁定钢板加压治疗的效果较好,术后优良率高,不良反应少。

  • 标签: 锁定钢板 老年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6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3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分别为6.3±0.5、7.6±0.6,实验组患者干预后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 标签: 老年骨折手术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治疗的手术配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均采用PFNA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情况。结果8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8.34±3.1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124.36±40.89)毫升,平均住院时间为(16.38±2.75)天,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合理的安置患者体位,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熟悉手术步骤是确保患者手术效率以及安全的关键。

  • 标签: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治疗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中老年股骨胫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折内固定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两组患者术后治疗结果得出,研究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总优良率为70%,研究组患者为95%,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老年股骨胫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缩减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有促进作用,临床应用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中老年股骨颈骨折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6例和用髓内钉治疗92例临床资料。发现二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认为股骨近端髓内重建钉和解剖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稳定骨折、抗旋转、避免滑动钉切出股骨头等方面优于带侧方钢板的加压滑动髋螺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

  • 标签: 股骨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37例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精心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是12~21天,其平均住院时间是(14.5+2.1)d。结论通过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针对性的护理,能够使患者的手术效果大大提升,利于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不断完善推广。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总结66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治疗的护理方法,包括重视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功能位置,减轻患者疼痛的护理,预防并发症,落实基础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认为系列的全面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 牵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间收取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2例作为参照组,另选取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对于全部病例的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展开询问,以多因素Logistic条件回归分析方式对引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同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举措。结果通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引发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素众多,密切的相关于年龄、性别以及饮食、跌倒和骨折史、骨密度,应该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展开积极的护理干预方案。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常常出现骨折的情况,想有效的降低骨折发生率,要注意饮食调理,保证饮食结构的均衡性,增强骨密度,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折患者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后的二次骨折与死亡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内固定手术)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系统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吸收及补充钙剂),比较A、B组患者的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结果A、B组治疗前BMD-T值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BMD-T值及再次骨折时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的22.5%、20.0%高于B组的5.0%、2.5%,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对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系统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 二次骨折 死亡率
  • 简介:目的:通过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使用肱骨近端LCP进行内固定治疗,探讨其手术技巧、优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某医院使用肱骨近端LCP内固定治疗42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按Neer骨折分类法,42例均有明显的骨折分离移位或旋转移位,除其中2例患者四部分骨折发生肱骨头坏死最后改行肱骨头置换之外,其余骨折全部愈合。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全组42例中优32例,良7例,可3例,差0例。结论:使用肱骨近端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对于老年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LCP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骨折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124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分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则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对于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后制定相关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有临床推广的建议。

  • 标签: 老年股骨骨折 不安全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骨填充及六钉固定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胸腰椎骨折病人7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例入选标准老年患者年龄在65—80之间,T11~L3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病人均在伤后10天内手术。A组(40例)给予后路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骨折椎体后给予骨折椎体内填充人工骨,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岁(65岁~79岁)。后路微创气囊撑开及骨水泥填充36例(B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2岁(68岁~79岁)。术后随访11~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盘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5±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15.83°±7.79°)B组(13.05°±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4.8°,B组平均丢失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柱生理曲度存在,患者行走时疼痛消失,能从事日常生活劳动,其中有两例患者出现长距离行走时腰背肌疼痛,给予指导腰背肌锻炼后疼痛减轻;B组有4例患者一年到一年半后出现水泥的下沉及渗漏,导致椎体上下终板破坏,脊柱重新出现后凸畸形,导致疼痛;11例患者中术后两年时间持续性处于慢性疼痛中,分析原因为骨水泥硬固之后出现水泥下沉,脊柱生理曲度丢失,及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明显,出现相应阶段失稳及腰背肌萎缩导致的疼痛。结论人工骨填充及后路六钉两棒内固定术疗效优于单纯骨水泥填充,此种术式可以改善脊柱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 标签: 脊椎骨折 椎弓根器械 脊柱后凸 胸椎 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