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磁共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显示病变敏感,无幅射危害,安全无痛苦,可以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平面直接成像,也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胰胆管、输尿管等许多优点1-2。现将在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进行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 标签: 核磁共振 故障分析 解决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臂丛神经损伤通过核磁共振(MRI)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上半年的30例臂丛神经损伤病患应用MRI对其实施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①经MRI检查后共发现36个囊肿;②总计检查出36条神经根存在异常,其中4条神经已经疤痕化,有3例病患(3条)存在神经断开,并且发生方向性改变,其余均为神经根存在缺失;③共检出5例存在脊髓移位,其中4例存在脊髓健侧移位,2例存在患侧移位;④共检出7例脊髓存在变形状态;⑤通过MRI共检出4例黑线征;⑥经过手术确诊后显示,通过MRI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6.67%(29/30),敏感度为83.33%(25/30),特异度为90%(27/30)。

  • 标签: 臂丛 神经损伤 MRI 诊断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方运用为临床诊断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的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间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在临床上肩关节上举和外展受限以及肘关节屈曲受限;腕关节肌力不同程度减弱等临床表现。结果在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48例患者中,进行分析研究。其中肩关节上举和外展受限患者10例,肘关节屈曲受限患者10例,腕关节肌力不同程度减弱患者较多为28例。一般分为上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和全臂丛损伤。目前通用的按臂丛损伤的机制与损伤部位作出以下分类开放性臂丛损伤、闭合性臂丛损伤;锁骨上臂丛损伤、神经节以上臂丛损伤、神经节以下臂丛损伤、锁骨下臂丛损伤;放射性臂丛损伤及产瘫。结论临床的臂丛神经受到损伤时,主要的确诊手段依靠核磁共振影像技术。对于肩关节上举和外展受限以及肘关节屈曲受限;腕关节肌力不同程度减弱等症状性臂丛神经损伤有着非常可靠、安全的效果。

  • 标签: 核磁 共振 影像 诊断 臂丛 神经 损伤 浅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18,给予CT诊断)和研究组(n=22,给予MRI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检出率同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显著提高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韧带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中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需进行核磁共振增强检查40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检查的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检查的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检查配合度和S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1.06±2.1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2.01±2.35;观察组患者的检查配合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减轻患者对检查的焦虑心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促进检查的顺利完成。

  • 标签: 核磁共振增强扫描 优质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搜集本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1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2.88%。定位诊断率与定性诊断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是目前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检查的最好方法,能有效的对其发病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诊断率主要取决于信号的强弱、强化特征。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核磁共振 手术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行核磁共振诊断,实验结束后,分析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核磁共振诊断发现,韧带损伤患者19(31.7%)例,半月板损伤患者17(28.3%)例,软骨及骨质改变患者9(15.0%)例,关节腔积液患者15(25.0%)例,经手术治疗发现,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与临床检查结果基本相同。结论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可取的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诊断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采用传统CT检查和高磁场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结果核磁共振检查中12例韧带损伤,9例半月板损伤,11例关节腔积液,8例骨质改变,准确率为100.0%,CT检查中10例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9例关节腔积液,7例骨质改变,诊断准确率为82.5%,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高磁场核磁共振检查效果理想,能够提高确诊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 标签: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观察的对象,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经过MRI诊断韧带损伤31例,有骨质改变16例,半月板损伤36例,关节腔积液13例,均通过临床检查和关节镜以及手术后证实,准确率100%。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很高。结论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是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并且属于无创检查方法,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法,还可以显示膝关节组织变化及病理变化,并且准确知晓病变程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诊断 膝关节损伤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疾病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2月一2017年2月接收的83例疑似颅脑疾病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51例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B组32例患者给予CT诊断,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A组患者中符合颅脑疾病的患者有49例,B组患者中符合颅脑损伤的患者有28例,A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明显高出B组,两组颅脑疾病检出率有区别(P<0.05)。结论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能有效提高颅脑疾病检出率。

  • 标签: 颅脑疾病 诊断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96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48例。研究组患者予以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舒适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检查前30min、检查后30min时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对比参照组更高,经统计P<0.05。结论为核磁共振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及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还可提高其舒适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及实践价值。

  • 标签: 人文关怀 心理护理 核磁共振 焦虑情绪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在核磁影像中的具体临床表现,区分其它相关的腰腿临床表现为疼痛类疾病。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主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采取常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中共有98个突出椎间盘,其中椎间盘1-2节突出13个、椎间盘2-3节突出17个、椎间盘3-4节突出35个、椎间盘4-5节突出12个、椎间盘5-1节突出21个,观察在椎间孔型、旁中央型的灵敏度在临床上有参照作用。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省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具体在核磁共振影像中呈现出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像学角度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有椎间盘后缘变形、硬膜外脂肪消失、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硬脊膜囊变形、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突(脱)出髓核的钙化。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 核磁共振 影像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骨肿瘤患者中采取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肿瘤患者所有资料,均实施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技术的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次分析的38例骨肿瘤患者经过病理与手术证实,其中11例转移瘤、16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X线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78.94%,CT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94.7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在骨肿瘤诊断中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作为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的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X线 CT 核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8例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临床检出情况。结果X线阳性检出率、敏感度、准确性各项数值明显低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敏感度及特异性明显高于X线检查。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隐性骨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头颅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基础上进行DWI和MRA联合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果1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41例急性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相应部位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在MRA中,8例正常,46例发现血管异常,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其中12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及其分支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表现为脑血管局限性轻中度狭窄、分支稀疏,呈枯枝状,并伴有主血管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联合应用DWI和MRA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早期脑梗死范围及供血动脉血管情况,为脑梗死的分型、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资料。

  • 标签: 急性期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胎儿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83例疑似胎儿发育异常的孕妇,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孕妇分为A组与B组,所有孕妇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A组孕妇给予围磁共振检查期护理干预,B组32例孕妇不给予围磁共振检查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孕妇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A组孕妇中符合胎儿发育异常的孕妇有49例,B组孕妇中符合胎儿发育异常的孕妇有28例,A组胎儿发育异常检出率明显高出B组,两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医护人员根据孕妇临床症状,给予围磁共振检查期护理干预,结合孕妇磁共振检查结果和B超筛查结果,能有效提高颅脑疾病检出率。

  • 标签: 颅脑疾病 诊断效果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场磁共振(MRI)在诊断前置胎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前置胎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及低场MRI辅助检查,并与剖宫产术中所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经剖宫产手术治疗明确诊断,B超诊断符合率为73.5%(50/68),低场MRI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场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且可对产妇的前置胎盘的位置进行详细地分析,明显优于B超检查。

  • 标签: 低场磁共振 B超 前置胎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患者均于6h内发病,行DWI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为100%,无漏诊患者。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为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为100%,明显高信号;弥散系数呈低信号。其中有3例患者在FSET2WI像上显示无异常高信号,而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2例患者病灶在T2WI显示稍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异常高信号;其余患者在24~72h进行检查,患者在FSET2WI像上显示异常高信号,在DWI上仅显示单一异常高信号。病灶弥散系数值和健侧对应脑组织对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范围为32%~86%,平均降低(60.7±5.1)%。结论DWI对急性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肝癌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占位性病变患者8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肝血管瘤30例,转移瘤15例,肝囊肿12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不同肝脏占位病变ADC值及不同b值下ADC值。结果不同肝脏占位病变ADC值随b值差的升高而降低,原发性肝癌ADC值明显低于肝血管瘤、转移瘤、肝囊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差越大越接近实际DC值,且波动幅度较小。结论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量化分析ADC值可提高肝癌的诊断及鉴别效果。

  • 标签: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 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