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检测对于临床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肺栓塞患者46例为观察组,非肺栓塞患者46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D-聚体含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的观察组D-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肺栓塞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聚体的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提高其临床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急性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D-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另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及6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者的D-聚体含量,进而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D-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组患者的D-聚体含量治疗后1h、6h、24h、48h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聚体含量通常偏高,对其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凭据;同时,检测D-聚体含量,能够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药物用量及疗效;因此,临床需对D-聚体这一指标充分重视。

  • 标签: D-二聚体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血气联合D-聚体在急性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100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主要临床不良症状为呼吸困难,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其中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8例,通过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总敏感度为92%,动脉血气分析与D-聚体相结合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结论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和D-聚体联合起来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明显的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动脉血气 D-二聚体 急性肺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钠治疗D-聚体升高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妇科收治的130例D-升高复发性流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肌射hCG和黄体酮直至妊娠84d,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患者计划怀孕的前30d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0U治疗,直至妊娠1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观察流产者的平均妊娠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率84.61%(5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9.23%(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产流者平均妊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升高复发性流产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疗法,可以显著提高保胎成功率,无任何不良反应。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传统保胎治疗 D-二聚体升高 复发性流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聚体的变化情况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64例,其中包含有轻伤患者与重伤患者,对患者的D-聚体、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进行测定,在为患者开展6个月的治疗之后,依据患者的GOS评分,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的D-聚体、Fbg、APTT、PT等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随着患者颅脑损伤病情的加重,Fbg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D-聚体、APTT、PT表现出上升趋势;在为患者开展6个月的治疗之后,GOS评分处于1~3分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GOS评分为4~5分的患者,并且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并且异常程度与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能够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颅脑损伤 急性期凝血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呼吸困难病因诊断中D-聚体和脑钠肽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心源性组和50例肺源性组。对比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入院时D-聚体和脑钠肽水平。结果(1)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入院时脑钠肽水平分别为428.6±316.24pg/ml、62.4±58.7pg/ml,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脑钠肽对区别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入院时D-聚体水平分别为428.6±316.2ng/ml、782.6±264.5ng/ml,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D-聚体对区别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D-聚体和脑钠肽对于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急性呼吸困难 D-二聚体 脑钠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静脉畸形患者围术期D-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静脉畸形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对围术期内D-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与非静脉畸形患者以及组内因素分组下的差异结果对比。结果观察组围术期D-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组围术期D-聚体明显高于B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B组,P<0.05;C组患者术前D-聚体检测值与D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2dD-聚体检测值明显低于D组,术后5dD-聚体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检测值均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静脉畸形患者围术期D-聚体、纤维蛋白原变化明显,肌肉受累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且建议通过手术全切或大部分切除的方式,配合补充凝血因子,达到满意效果。

  • 标签: 静脉畸形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变化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状态下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住院患者100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瓣膜病、心肌痛,心功能按NYHA分级分为Ⅰ~Ⅳ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结果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心功能Ⅱ、Ⅲ、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P<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0.01);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与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内径成正相关,与左室收缩功能EF呈负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继发纤溶,随着心衰程度加剧而加重;并且与左房、左室的结构重构有相关性;而且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可用于心衰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

  • 标签: 心力衰竭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D-聚体在急性脑梗死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分析它们之间及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外周血中MMP-9和D-聚体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总胆固醇(CHOL)、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空腹葡萄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脂蛋白(L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中MMP-9、D-聚体和传统危险因素[SBP、PLT、MPV、TG、HDL、LP(a)、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D-聚体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颈动脉狭窄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颈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42,P<0.05),MMP-9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21,P<0.05),MMP-9与D-聚体呈正相关(r=0.25,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MMP-9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中LP(a)呈正相关(r=0.28,P<0.05),MMP-9与HDL呈负相关(r=-0.22,P<0.05),而MMP-9与其他危险因素WBC、HB、PT、APTT、CHOL、LDL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MMP-9和D-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MMP-9和D-聚体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的灵敏指标,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提供重要的检验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 简介:中图分类号R7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97-01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和D.聚体水平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FIB和D.聚体水平,分析者在肿瘤转移与未转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FIB和D.聚体均明显升高;良性肿瘤组FIB较对照组升高。除肝转移者FIB水平降低而D.聚体升高外,其他肿瘤转移者FIB和D.聚体均明显升高。结论血浆FIB和D.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的指标。

  • 标签: 恶性肿瘤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肿瘤转移 肝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分为正常组、对照组(肝硬化A级、B级、C级),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聚体水平,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血浆D-聚体水平增高。结论临床中检测和动态观察血浆D-聚体水平,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 标签: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00-01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应用心脏彩超及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螺旋CT及血浆D-聚体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确诊以及疑似PTE患者共计50例,并将确诊为PTE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非PTE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层位于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7岁;而观察组的患者中,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10例;年龄层处于2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98岁。对比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D-聚体检查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86%,对照组为62.96%;对照两组患者的螺旋CT检查结果,观察组为92%,对照组为2%。由于肺血栓栓塞症在临床上的特异性不明显,需要结合多种诊断方式共同诊治。结论血浆D-聚体阳性或者阴性不能作为诊断排出PTE的标准,需要结合彩色超声以及螺旋CT综合进行诊断,能够在临床中有效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彩色超声 血浆D-二聚体 螺旋CT 肺血栓栓塞症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BNP及D-Dimer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间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水平分为三组,轻度PH组250mmHg<SPAP<40mmHg28人;轻度PH组SPAP处于41-70mmHg35人;重度PH组SPAP>70mmHg27人。对比其血清BNP、D-Dimer。结果轻度PH组、轻度PH组及重度PH组的血清BNP、D-Dimer值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症越重,两项测量值越高。结论血清BNP、D-Dimer可用于平均心功能、血液高凝状态,可作为COPD合并P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指导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BNP D-Dime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五蛋白3(Pentraxin3,PTX3)及乳酸在患儿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28d的急性起病且排除存在慢性或特殊疾病存在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原发感染的178例患儿,其中男102例、女76例,年龄1个月~13岁1个月,其中<1岁78例、1~3岁58例、>3岁为42例。分别于入院24h内检测所有患儿血浆PTX3及乳酸的浓度;根据感染不同程度分为非脓毒症组(78例)、脓毒症组(70例)、严重脓毒症组(30例);分析患儿入院24h内PTX3和乳酸在脓毒症患儿中表达变化。连续变量比较使用t检验、F检验、H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检验。结果178例病人中乳酸和PTX3的浓度在非脓毒症、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中均随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升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221,p=0.006;H=79.774,p=0.000)(表1)。乳酸和PTX3及两者联合在诊断严重脓毒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3,0.828,0.839,乳酸和PTX3的截断值分别为2.25mmol/L,161.28μg/L,乳酸、PTX3及两者联合在诊断严重脓毒症方面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33,0.716;0.767,0.703;0.900,0.676(表2).结论PTX3与乳酸在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应用在脓毒症中优于单独使用。

  • 标签: 正五聚体蛋白3 乳酸 脓毒症 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D治疗高血压前期伴维生素D缺乏患者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大连市友谊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前期伴随维生素D缺乏患者155例,受试者随机双盲分为服用每日维生素800单位组(77例,其中男38例,女39例),安慰剂组(78例,其中男39例,女39例)。观察1月、3月后血压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血压、血钙的变化明显升高,两组患者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月,3月维生素D水平、血钙升高明显,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增加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能降低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水平。

  • 标签: 高血压前期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前,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维生素D能广泛的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生长和免疫调节等基本生理功能已经被国际研究学者所认可。两种免疫,即自适应和天生的,是由1,25(OH)2D3所调节的。而维生素D的性质表明,它可以发挥潜在的治疗作用,预防1型糖尿病(T1DM)。假设,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可能影响免疫调节的模式和后续进展T1DM的遗传易感个体。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T1DM的关系模式中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D/类似物对感染人群的免疫规定。在2型糖尿病(T2DM),维生素D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灵敏度。2型糖尿病和维生素D之间成反比关系,从横断面性和前瞻性对其关系进行研究,但是还缺乏确凿的证据。大量精心设计的、可控制的、随机介入的研究,来发现维生素D和钙在2型糖尿病中起到的潜在预防作用。

  • 标签: 糖尿病,&beta -细胞,维生素D,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0-2岁婴儿应用维生素D3(VitD3)后儿童VitD3缺乏及中毒情况。方法定期随访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院400名儿童,嘱其从生后半月时开始补充VitD3,于第6个月及1岁时分别进行肝功、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CRP)、钙、磷的检测。结果给予口服VitD3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极低,发生佝偻病病例也均为早期,无典型临床体征,口服VitD3治疗后基本上都恢复正常;未出现VitD3中毒。结论给予VitD3400-800单位既可预防VitD3缺乏症,又不会发生VitD3过量中毒。

  • 标签: VitD3 预防 儿童 VitD3 缺乏及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酚磺醛溶液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宫颈息肉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高频电疗治疗,观察组采用钳夹联合甲酚磺醛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流液、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及肉芽组织增生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息肉采用钳夹联合甲酚磺醛液治疗,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酚磺醛溶液 宫颈息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检验中低离子凝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接收的交叉配血试验280例,分别采用低离子凝胺技术(MPT)与盐水法检测,而后分析两种方法的试验效果。结果试验耗时上,MPT平均为4.4min,盐水法为7.3min;在阳性检出率上,MPT为4.29%(12/280),盐水法为2.86%(4/280);在灵敏度和准确度上,MPT为92.31%与99.64%,盐水法为61.54%与98.21%。结论输血检验中运用MPT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的试验速度和阳性率,保证准确性。

  • 标签: 输血检验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 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