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剂科对糖皮质激素(GC)类药物管理的方法及其价值。方法:抽取药剂科2019年至2021年时间段内开具糖皮质激素处方共120份,以随机数字表法纳入甲组(60份)、乙组(60份)。甲组予以常规治疗,乙组予以药学干预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与甲组相比,乙组糖皮质激素药物使用情况较合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药剂科 糖皮质激素 药物管理 用药不合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素类药物临床用药情况、安全性及药学机制。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由本院开具药物处方共1000份纳为研究对象,收集处方患者临床资料后,分析不同类型青霉素类药物应用情况、科室青霉素类药物应用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用药情况可知青霉素、阿莫西林、阿洛西林及美洛西林为青霉素类常用药物类型;522例患者中用药后发生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者共78例(14.94%),皮肤系统反应、全身性损害及消化系统反应为常见类型。结论:青霉素类药物作为基础抗生素类型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现在随着抗生素用药合理性及抗生素制药技术提升、药物种类丰富而逐渐下降,但在部分科室中仍有较广泛应用,需加强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监测。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临床用药 用药现状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从动物多糖、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海藻多糖等方面阐述多糖类药物种类,并从抑制病毒吸附干扰病毒复制、增强免疫力刺激干扰素产生等方面分析多糖类药物抗病毒机理,然后阐述多糖类药物提取流程、提取方法、杂质去除、分离提纯等工序,最后从结构测定困难、作用机制复杂、天然多糖纯化困难等方面阐述多糖类药物抗病毒活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多糖类药物 提取方法 抗病毒活性
  • 简介:摘要:磺胺类兽药残留是目前动物源性食品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磺胺类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底物中痕量兽药残留的测定依赖于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和精密的分析仪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68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20年1-12月),将研究中采集患者以随机分组形式均分为2组,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予以急诊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措施下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统计,B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治愈率可达到97.06%,明显高于A组(82.35%);同时该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A组94.12%>76.47(P

  • 标签: 镇静安眠类药物 中毒患者 急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探究合理用药策略。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因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11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对其所使用的药物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合理用药策略。结果 此次观察的110例因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低至高分别为氧氟沙星6.36%(7/110)、环丙沙星8.18%(9/110)、洛美沙星13.64%(15/110)、氟罗沙星20.00%(22/110)、加替沙星23.64%(26/110)以及左氧氟沙星28.18%(31/110);不良反应所涉及的部位主要包括皮肤系统40.00%(44/110)、全身性20.91%(23/110)、胃肠系统16.36%(18/110)以及神经系统8.18%(9/110)等;在不同给药方式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静脉滴注63.64%(70/110)明显高于口服36.36%(40/110)。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监管,规范用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合理性、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患者为于我院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且存在不良反应的18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患者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给药方式及累计系统、症状表现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消除时间等进行总结,同时对临床合理用药策略进行阐述。结果:50岁以上患者占比高于20-29岁、30-50岁患者(P

  • 标签: 氟喹诺酮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在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开展处方点评和干预模式,组建药学干预小组,制定处方审核规范和医师合理用药干预策略,并抽取我院门诊2019年1月~2020年12月(干预前)和2020年1月~2020年2月(干预后)喹诺酮类药处方,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估。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药学干预实施后禁忌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药物选择不适宜、抗菌药物联用不适宜、重复用药、用药疗程不适宜等不合理用药情况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学干预实施后,临床分离的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对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下降,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下降程度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处方点评方式开展药学干预可促进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 标签: 喹诺酮类药 药学干预 合理用药 处方点评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近些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生态,力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被各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类病原体围绕,在机体缺乏锻炼、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出现时,各类病原体争相恐后的侵入人体。基于此,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以其抗菌效果明显、对人体器官系统伤害小而成为抗生素类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也正是因为使用频率的增高,使得病原菌在被抗生素遏制、消减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化、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致病细菌已转变为新的亚型,对头孢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用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在逐渐增高,这给患者生活造成了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沉重负担。依据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明确累及的系统,具体用哪种药物产生的副反应比重大,日后在治疗用药中可以减少此类药物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迟发型不良反应 儿科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用于结核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80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为常规抗结核药物,观察者40例为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效果、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差异较大(X2=4.114,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10.00%(4/40)和对照组5.00%(2/40)比差异较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10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A组的患者给予曲美他嗪治疗,B组则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NYHA级别、心前区VAS评分水平、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二组病患NYHA级别、心前区VAS评分比较,P>0.05,而治疗后B组NYHA级别低于A组,心前区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曲美他嗪 联用治疗 心绞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共10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52例患者。参照组患者服用未炮制过的中药,研究组患者则服用炮制过的中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恶心、腹泻、心悸、疱疹发生率。

  • 标签: 中药炮制 含苷类药物 有效性 安全性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本院接诊的9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以及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腹部疼痛、药物过敏。结果: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

  • 标签: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创引流联合铂类药物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抽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8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微创引流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胸腔积液控制效果与患者的住院时间、胸腔积液减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胸腔积液控制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间的比较有意义(P

  • 标签: 微创引流 铂类药物 恶性胸腔积液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择76例患者,平均分组,采取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效果分别为94.74%、78.95%,研究组更高;对比患者血脂指标水平,研究组较优(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治疗,患者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血脂指标 HDL-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施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物疗效。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用抓阄法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在常规治疗条件下,分别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配以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心绞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发作次数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研究组(95.35%)较对照组(79.07%)高(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他汀类药物的共同运用,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其心绞痛持续时间,减少其心绞痛发作次数,优化治疗效果。

  • 标签: 疗效 冠心病 阿司匹林肠溶片 心绞痛 他汀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对于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16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不实施临床药学服务管理,观察组患者均实施临床药学服务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理应用情况。结果:察组患者发生用药配伍不当的1例,重复用药的1例用法用量不当的0例,共发生2例,占比2.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用药配伍不当的3例,重复用药的4例,用法用量不当的3例,共发生10例,占比12.5%,对比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分析 临床药学服务 提高 头孢菌素类药物 合理应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临床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患者治疗效果受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方案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收治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抽取68例慢性心衰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均分2组,其中采取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34例记作参照组,另添加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34例记作研究组,对比在不同方案下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观察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 对比治疗前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研究组左心室射血指数更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末期内径更低,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治疗有效性以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患者治疗效果受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方案影响较大,能够有效降低其症状,改善其心功能,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心衰 β受体阻滞剂 他汀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8例结核病患者,应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研究组(44例):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喹诺酮类药物。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1.8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研究组为4.5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但无差异(p>0.05)。结论:结核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 标签: 结核病 喹诺酮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联合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根据我院收治的99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的患者分为三个小组作为实验分析。其中三个小组分别为研究小组A、B、C。每个小组进行医学数据上的随机分配,每个小组随机分配患者为33名。结果:三个小组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其中研究小组A、B、C的研究数据同步比较得出了详细的数据结果,结果如本文以下所述。结论:头孢菌素联合头孢菌素治疗化脓性脑膜炎优于单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青霉素 头孢类 脑膜炎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