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药品过程中出现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或可能避免但未能避免的有害药物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发现和评估药物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药剂科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管理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反应及再次捐献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的100例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献血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并对影响献血者再次捐献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次献血的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结论: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献血次数、职业为影响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捐献的因素,故此需要充分关注患者心理反应,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再次献血率。

  • 标签: 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心理反应 再次捐献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细菌和病毒患儿诊断中联合使用血常规和CRP的价值。方法:从2020年5月-2022年5月的细菌感染患儿中随机抽取40例纳入A组,随机抽取同期40例病毒感染患儿纳入B组,对比两组白细胞计数、CRP浓度,并分析联合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B组白细胞计数、CRP浓度(6.89±0.94)×109/L、(5.32±0.37)mg/L低于A组的白细胞计数、CRP浓度(17.58±2.51)×109/L、(37.26±5.38)mg/L(t=25.225、37.459,P均=0.000);血常规阳性率83.75%、 CRP阳性率86.25%、联合诊断阳性率97.50%,血常规和联合诊断对比(x2=8.901,P=0.002), CRP和联合诊断对比(x2=6.781,P=0.009);血常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85.33%、40.00%、82.50%; CRP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89.33%、60.00%、87.50%;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98.67%、20.00%、93.75%。血常规和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x2=9.058、0.476、4.837,P=0.002、0.490、0.027), CRP和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x2=5.792、1.666、1.839,P=0.016、0.196、0.175)。结论:细菌和病毒感染患儿在诊断中联合血常规和 CRP检验结果,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升,能更加准确地区别感染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 标签: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小儿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阳性率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前后,联合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AMI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各50例,均取自2021年1月-2023年1月。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hs-CRP、Fib、D-D及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AMI患者血清D-D、Fib、hs-CRP、cT-nI、Myo水平明显升高(P<0.05);较入院时,治疗6h后,AMI患者血清D-D、hs-CRP、cT-nI、Myo水平明显提高,Fib明显降低(P<0.05);治疗24h后,D-D、Fib、Myo水平明显下降,hs-CRP、cT-nI达峰值(P<0.05);治疗48h后,患者D-D、Fib、hs-CRP、Myo、cT-nI水平均呈快速下降(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伤。临床联合检测hs-CRP、Fib、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为早期诊治AMI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心肌损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