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7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衰竭人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2020年1-6月我院收治的3例人工治疗衰竭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开展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评估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3例患者完全治愈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衰竭行人工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 标签: 肝衰竭 人工肝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与衰竭的有效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根据数字抽签原理对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8 月本院接诊的慢性重型肝炎与衰竭病患 50 例进行分组( n=25 )。 A 组采取护理干预法, B 组采取常规护理法。对比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 结果:A 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活动度( 45.12±19.64 ) % 、总胆红素水平( 168.17±118.34 ) umol/L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21.22±7.03 )分,优于对照组( 40.08±15.13 ) % 、( 200.36±122.09 ) umol/L 、( 23.95±6.24 )分, P < 0.05 。 结论: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重型肝炎与衰竭病患的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建议推广 。

  • 标签: 肝衰竭 总胆红素 凝血酶原 慢性重型肝炎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DPMAS治疗早期衰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早期衰竭患者计 40例,均采用 DPMAS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2.50%( 37/40),并发症发生率为 7.50%( 3/40)。 结论:对早期衰竭采用 DPMAS治疗疗效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早期肝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在乙肝性衰竭治疗中所取得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9 年 2 月 ~11 月诊治的乙肝相关性衰竭患者 80 例作为治疗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内科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 % ,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7.5% , P<0.05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对乙肝相关性衰竭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发病症状,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浆置换 乙肝相关性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护理患者84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了两组,对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干预法,对实验组42例患者采用综合化护理干预,差异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率结果,所有患者分组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结果:实验组不满意1例(2.38%),综合满意41例(97.62%),对照组不满意6例(14.29%),综合满意36例(85.71%),(p<0.05)。实验组不依从3例(7.14%),综合依从39例(92.86%),对照组不依从10例(23.81%),综合依从32例(76.19%),(p<0.05)。结论:综上所述,采用综合化护理干预,可提升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患者护理满意率,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建议研究推广。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接受的82例乙型肝炎衰竭患者为对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是41例患者,分别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方式,护理后对结果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依从几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5.2%和75.6%。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更低。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不良反应率情况,观察组的发生几率是4.9%,对照组的发生几率是14.6%。结论: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衰竭的案例实施综合护理方式,有突出的作用,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借鉴和实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综合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对乙型肝炎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接受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患者 100 例,依据研究需求,随机分为对照组( 50 例)与观察组( 5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采用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变化造成较大影响,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 )。 结论: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患者临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确保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自拟清降压汤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病 的效果。方法:将 9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病 的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每组 45 例。对照组选用 厄贝沙坦片 治疗, 实验组 选用 自拟清降压汤 ,每组各治疗 2 个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 ;对照组为 88.89%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u=1.4116 , P =0.1583) , 中医症候改善,降尿微量白蛋白 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自拟清降压汤 治疗高血压 病 疗效较 厄贝沙坦片无明显差异 , 但厄别沙坦降压片起效 更快 。

  • 标签: 自拟 清肝降压汤 厄贝沙坦片 高血压 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的效果观察。 方法: 从我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慢性 乙型肝炎衰竭患者 中抽取 260 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130 例,行常规护理)和实验组( n=130 例,加用综合护理),在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配合度评分和 SF-36 生活质量评分 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 5 )。 结论:对 慢性乙型肝炎衰竭 患者 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降低病症对其的影响,提升其护理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施行 。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 乙型肝炎肝衰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衰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结果进行收集与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均有一定效果,但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护理效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观察舒适护理在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12例,根据自愿接受的护理方法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56例。研究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舒适护理的患者住院时间短、生活质量高、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常规护理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动脉化疗栓塞术;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由于内细胞发生癌变导致的疾病,属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发现较晚、死亡率高。患者往往在感觉不适后才行体检,而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为中晚期发现,许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动脉化疗栓塞( 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方法,在肿瘤供血靶动脉中置入导管,以适当的注射速度注射适合患者剂量的栓塞剂,使供血动脉闭塞,肿瘤组织和细胞因为缺少供血而坏死。 TACE对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具有临床认可的疗效,但因其手术的特殊性,栓塞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且术后患者极易出现局部出血、血管创伤夹层、假性动脉瘤、发热、呕吐、局部疼痛等并发症,需要更加严密的护理。舒适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视作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上完整意义的成员,护理人员以患者的舒适为目的展开综合全面的护理,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周到体贴的服务态度使患者享受到生理、心理的双重舒适 [1-2]。本文就舒适护理在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12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56例。研究组男 29例,女 27例,年龄 34~ 69岁,中位年龄( 45.19±7.52)岁,病程 3~ 15个月,中位病程( 8.28±3.73)个月;对照组男 31例,女 25例,年龄 36~ 68岁,中位年龄( 44.89±6.94)岁,病程 4~ 19个月,中位病程( 8.85±4.08)个月。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对比均衡性。本次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做好术前的基本准备和术中紧急情况应对,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术后疼痛和一系列的并发症进行个体针对性的治疗。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腹部、腿部按摩,保持身体清洁。    研究组采用舒适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前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知识普及,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理、治疗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必要时可配合图片和幻灯片帮助患者理解。对患者进行双侧腹股沟备皮,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 1天对患者进行探视,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术前安慰,倾听患者诉说,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以此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告知患者在手术全程会有护理人员陪伴,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做好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取患者及家属的充分信任,以便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2)术后生理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协助搬运患者,并告知搬运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对穿刺点进行仔细检查,查看是否有渗血,观察下肢皮肤颜色,若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检查患者足背脉搏。调节病房内温度、湿度为最佳状态,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协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严密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患者术后因化疗药物刺激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叮嘱患者适量饮水、采用物理降温。若患者出汗较多,需及时更换床单、病服,保证患者的体表舒适,注意保暖。( 3)术后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间的沟通交流,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介绍防治方案。对于出现各种并发症要向患者解释原因,发热情况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和药物外源性致热,恶心、呕吐、腹部胀痛是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区疼痛是由于血管栓塞导致的肿瘤供血不足和化疗药物刺激。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并发症的原因,消除患者的不安与困惑,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时使用镇痛剂减轻痛感。( 4)家庭护理:鼓励患者亲友对患者进行探视和关怀,多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 5)社会支持:医院与相关社会公益机构和高校大学生社团结成合作,对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患者进行关怀和帮助,向家庭经济困难或无亲友相伴的病人伸出援手,通过探视、慰问、关怀等志愿行为使患者克服孤单、无助的心态,帮助患者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1.3指标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四个维度,各 100分;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住院环境等方面,共 100分,满意( >80分)、基本满意( 61~ 80分)、不满意( <60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行 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行卡方检验。 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衰竭导致的难治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8例衰竭导致的难治性黄疸患者,双盲法划入试验组与参照组(n=29)。患者均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患者的ALT与ALP水平降低效果更加明显,两组差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症状控制率是96.55%,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控制率是79.31%,试验组的症状控制率相对较高(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不良反应,参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5例不良反应,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衰竭导致的难治性黄疸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状态,临床治有效率及安全性价值较高,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茵陈术附汤 肝衰竭 难治性黄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球蛋白联合肝功能用于检测衰竭内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7月期间因衰竭入院的患者内随机选择5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指标。结果:实验组IgA为(14.11±0.43)g/L、IgM为(14.54±0.32)g/L、IgG为(15.43±1.36)g/L,对照组IgA为(3.44±0.33)g/L、IgM为(3.31±0.22)g/L、IgG为(8.01±0.11)g/L,对比P<0.05。实验组肝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衰竭患者采取免疫球蛋白联合肝功能检查,可以为用医生提供更多的数据,便于临床诊断。

  • 标签: 免疫球蛋白 肝功能 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绵阳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绵阳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系统上报的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绵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6起,累计发病563人,住院133人,罹患率为28.54%,事件规模平均为8.53/每起。暴发事件集中在6-8月份,高发场所以家庭为主,已查明事件中,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事件起数最多,其次是真菌及其毒素,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全年暴发事件规模以患病人数/起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绵阳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绵阳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系统上报的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绵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总暴露人数596人、总发病人数219人、住院人数46人,罹患率为36.74%,事件规模平均为3.71人/每起。暴发事件集中在6-9月份,暴发场所以家庭为主,已查明事件中,真菌及其毒素导致的事件起数最多为26起,占总报告起数的44.07%,其次是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全年暴发事件规模以患病人数/起<10人为主。结论 应加强对 哨点医院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应继续增加哨点医院的数量,同时加强对餐饮场所的监管力度,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野生蕈中毒及亚硝酸盐中毒等食品卫生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监测敏感性,开展针对性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的关键。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