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6年9月以来选择性地开展了电视胸腔镜手术66例,其中肺大疱及自发性气胸32例、肺结核球和结核性空洞14例、肺恶性肿瘤5例、肺良性肿瘤5例、肺包虫囊肿2例及纵隔肿瘤3例,肺动静脉瘘、胸膜脂肪瘤、恶性胸膜间皮瘤、局限性结核性脓胸、外伤性膈疝各1例。结果VATS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轻、恢复快、缩短住院日、无严重并发症。结论VATS诊断和治疗胸部部分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部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Pilon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收治2l例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的手术方式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根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5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0.9%。结论胫骨Pilon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手术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效果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外固定架 有限 内固定 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中的图像质量,监测相应辐射剂量,比较两种X线机在CR摄影中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摄取2~3岁小儿胸片共28例,分析图像质量,监测辐射剂量;并对两种X线机高压输出及IP对X线吸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同工频X线机相比,中频X线机更易获得优质图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结论在CR应用中,中频X线机比工频X线机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计算机X线摄影 工频X线机 中频X线机 X射线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及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后24h之内与伤后24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及伤后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CT评分越高,患者伤后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的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 标签: 脑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动态监测 手术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室支30min再灌注210min,用高频心电图三维谱分析法观察中高频成分、甚高频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心肌缺血时,中高频成分、甚高频成分减少,再灌注后高频成分逐渐恢复,但再灌注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高频成分再次减少。

  • 标签: 缺血再灌注 严重心律失常 高频心电图 高频成分 三维谱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32例(研究组),同时选择单纯肢体骨折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受伤后第3天、第10天检测血清中VEGF、PDGF含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VEGF及PDGF在受伤后第10天出现升高趋势,与受伤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发现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第3天、第10天的VEGF、PDGF平均含量高于单纯肢体骨折的患者(P〈0.05)。结论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VEGF、PDGF较单纯肢体骨折患者明显增高,并且有随伤后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其临床意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肢体骨折 脑外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顶椎前移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术加关节镜辅助治疗56例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结果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获得满意效果.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术加关节镜辅助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是值得推荐使用的.

  • 标签: 有限切开 内固定 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CAREkV扫描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腰椎外伤检查中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90例行CT检查的腰椎外伤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岁。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常规扫描组(组1)、大螺距+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组(组2)及CAREkV+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组(组3),每组30例。组1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4.6岁。组2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5岁。组3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5.3岁。分别对3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客观评估测量图像CT值和噪声[即标准差(S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结果3组有效剂量(ED)分别为(3.9±1.4)mSv、(2.7±1.2)mSv、(2.5±1.1)mSv;组2、组3ED均显著低于组1(P<0.01),组2、组3ED较组1分别降低了30.8%、35.9%。主观图像评分,3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4,P>0.05)。客观图像质量评估,骨窗上3组SNR分别为(2.1±0.9)、(2.0±0.4)、(2.3±0.7)(F=1.052,P>0.05);软组织窗上3组SNR分别为(5.7±0.7)、(5.3±0.5)、(6.2±1.4)(F=1.081,P>0.05),3组间骨窗及软组织窗感兴趣区S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216、0.763,P>0.05)。结论双源CT大螺距、CAREkV扫描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腰椎外伤检查中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可以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 标签: 双源CT 大螺距 自动管电压技术 腰椎外伤 辐射剂量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