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精液不液化症是男性不育常见病之一,近年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院男科门诊在1998年4月~1999年4月间,共收治48例精液不液化合并慢性前列的男性不育患者,发现慢性前列是造成精液不液化的诱因。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精液不液化症
  • 简介:观察氩氦刀冷冻治疗后前列患者血清前列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前列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membraneantigen,PSMA)的动态变化,了解冷冻治疗对前列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并以期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收集氩氦刀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患者血清,用ELISA法检测PSA、PSMA水平.结果表明,前列肿瘤患者氩氦刀术后血清中PSA、PSMA水平较手术前有一过性上升,随后明显下降.氩氦刀可有效地杀灭前列肿瘤细胞,通过PSA、PSMA动态观察可以观察疗效,并及时发现肿瘤复发.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氩氮刀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检查证实的39例性膀胱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51.7岁。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超声与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超声与CT检查对病灶边缘、回声或密度的判读结果较相似,但CT判读病灶形态不规则比例明显高于超声(P〈0.05);超声检查80.6%(29/36)病灶乏血液供应,增强CT检查92.0%(23/25)轻度强化。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3.6%、38.5%、48.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是诊断性膀胱的主要影像检查手段。

  • 标签: 腺性膀胱炎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 简介:研究氩氦刀治疗前列癌后,血清前列特异性膜抗原(PSMA)水平变化及特异性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12例确诊前列患者,氩氦刀治疗前后EIA法检测PSMA,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氩氦刀治疗后,血清PSMA升高,并可显著刺激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氩氦刀治疗可有效激活机体PSMA特异性的T细胞。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氩氦刀 T细胞特异性免疫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酶联免疫分析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研究观察131碘(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唾液功能和骨代谢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诊断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46.2岁。按照131I累积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对照组未行131I治疗。对照组1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5.8岁。小剂量组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34~61岁,平均年龄46.5岁。中剂量组2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33~59岁,平均年龄45.9岁。大剂量组1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6.6岁。小、中、大剂量组累积治疗剂量分别为1.1~3.7GBq(30~100mCi)、>3.7~7.4GBq(>100~200mCi)和>7.4~17.2GBq(>200~460mCi)。采用唾液影像检查评估腮腺和颌下腺的摄取分数(UR)和排泌分数(ER)。治疗后6个月检测骨代谢指标。结果131I治疗后,小剂量组、中剂量组腮腺和颌下腺UR、SR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剂量组腮腺和颌下腺UR和S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治疗后6个月4组行骨代谢指标检测,骨密度(BM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剂量131I治疗对唾液无明显损伤,大剂量131I治疗对唾液损伤程度较大,应加强对唾液的功能保护。不同剂量的131I治疗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放射性131I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 唾液腺功能 骨代谢
  • 简介:本文从两方面跟踪观察了3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前、治疗1月、1年、2年后)连续高频节段(SHFCS)的变化。(1)SHFCS数量的变化,37例心肌患者初诊时,共有117个SHFCS(人均3.16±1.61),治疗1月后SHFCS减少到87(人均2.35±2.12),1年后人均2.00,2年后复查人均1.33。对照组24例正常女青年的SHFCS数不变,基本保持稳定(P>0.05)。(2)按崔氏[1]提出的sHFCS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的标准,初诊时,37例患者中有34例阳性(占91.8%),治疗1个月后,阳性人数为19(占51.35%)。由此可见,SHFCS有可能成为一个诊断心肌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 标签: 连续高频段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正常人
  • 简介:比较双链相关病毒(Double-strandedadeno-associatedvirus,dsAAV)及单链AAV(Single-strandedadeno-associatedvirus,ssAAV)介导Exendin-4分泌表达效率。应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dsAAV/pSSHG/Exendin-4,与重组ssAAV比较转染NIH3T3细胞效率及转染后细胞上清Exendin-4浓度,免疫组化检测Exendin-4表达。经限制性内切酶及测序证实载体构建成功,测定重组dsAAVpSSHG/Exendin-4滴度为2.5&#215;1011pfu,较重组ssAA滴度高(2.5×109pfu);dsAAV/pSSHG/GFP转染NIH3T3细胞表达绿色荧光强;ELISA法检测感染重组dsAAV的NIH3T3细胞上清中Exendin-4的浓度为181.1±8.75pmol/ml,较重组ssAAV分泌浓度(133.81±8.09pmol/ml)升高(P<0.05);重组dsAAV及ssAAV转染NIH3T3细胞Exendin-4表达均为阳性。重组dsAAV可分泌表达Exendin-4并较ssAAV具有更高效转染能力,为研究Exendin-4功能及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

  • 标签: EXENDIN-4 双链AAV 单链AAV 糖尿病 腺相关病毒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临床诊断为心肌,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检查(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阳性的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ECG)及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ECG阴性,HFECG阳性,切迹数14~25个,治疗后ECG阴性,HFECG阴性切迹数5~7。提示HFECG诊断心肌的敏感性高于ECG,且可作为心肌动态变化的指标。

  • 标签: 心肌炎 高频心电图 心电图 心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
  • 简介:目的验证菖蒲雾化合剂镇咳、消炎、抑菌作用。方法用电刺激引起猫喉上神经及用氨水刺激小鼠引起咳嗽,用角叉菜胶造成大鼠足跖肿胀,然后给动物菖蒲雾化合剂观察其疗效,亦做了菖蒲雾化合剂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菖蒲雾化合剂可以明显降低猫及小鼠的咳嗽次数,对小鼠足趾肿胀有明显的抗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合剂对金葡菌等9个茵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菖蒲雾化合剂具有较好镇咳、抗及抑菌作用。

  • 标签: 菖蒲雾化合剂 镇咳 抗菌消炎
  • 简介:我院自1988—1998年共收治急性阑尾1218例,其中妊娠期急性阑尾5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时间妊娠3个月以内发病者8例,妊娠4—7个月发病者35例。妊娠7个月以后发病者9例,以中期妊娠发病率最高。1.2临床表现及体征以往有慢性阑尾病史者11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3例,伴恶

  • 标签: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中期妊娠 慢性阑尾炎 妊娠中期 右下腹疼痛 发病时间
  • 简介:本文观察了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患者在应用黄芪治疗前后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中高频切迹(highfrequencynotchingHFN)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平均HFN为10.92±4.1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80±1.34(P<0.05);治疗后HFN为7.65±3.23,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减少(P<0.05)。表明高频心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 黄芪
  • 简介:澳大利亚布朗(Brown)教授指出,遗传学研究显示,13个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的易感基因为AS的易感基因。基因学研究显示,IL-23信号通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AS发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可通过在ERAR1基因中的肽加工处理变异的作用而参与AS发病,但此种作用仅出现在HLA-B27(+)患者中。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易感基因 IL-23 澳大利亚
  • 简介:肱骨外上髁(网球肘),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起始处的慢性肌筋膜炎,是一种以肘部外侧疼痛为主的多发病,本病疼痛局限于前臂上端外侧,且主要在肱骨外上髁部位,在前臂提物及做旋转等动作时疼痛尤重,外上髁局部触压痛也较明显[1]。而早已有研究证明医用臭氧(medicalozone,O3)具有消炎、止痛和溶解髓核内的蛋白多糖等作用[2]。因此本研究试采用臭氧对肱骨外上髁患者进行探索治疗,观察医用臭氧治疗肱骨外上髁的临床疗效,并

  • 标签: 肱骨外上髁炎 臭氧治疗 慢性肌筋膜炎 网球肘 临床疗效 外上髁
  • 简介: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直视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长期效果的益处和不足。对88例患者106例膝类风湿性关节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后15年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对于HSS总分的数据经过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取单因素的方差分析+SNK-q检验,在手术后10年,膝关节会发生显著的功能减退,膝关节功能减退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比较明显的联系,而到了15年几乎所有的病例都会发生严重程度不一的膝关节功能减退的症状。直视下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对于早中期的类风湿性关节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膝关节的良好功能,而且复发率相当低。但膝关节退变是膝关节切开滑膜切除术长期治疗后的最终结局。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膝关节 消膜炎 滑膜切除术 骨破坏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7年1月32例(32踝)踝关节创伤性关节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13-31个月,平均(22.3±8.4)个月,同时在手术中用关节镜探查踝关节继发性病变情况,手术前后按AOFAS足踝评分法进行评定,采用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对患者主观感觉,VAS疼痛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月(3-21个月),所有手术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后足僵硬等并发症,AOFAS足踝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前评分(46.40±4.61)分改善至术后(87.22±4.22)分。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7.25±2.30改善至术后2.05±1.35,采用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术后踝关节疼痛减轻,踝关节自主活动明显改善,优良率92.18%。结论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有良好效果。

  • 标签: 踝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镜
  • 简介:研究骶髂关节CT检查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的临床价值。对100例临床及X线平片疑有强直性脊柱,但不能确诊者,进行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并根据CT图像与临床资料及X线平片作对比分析。结果强直性眷柱的主要临床特点均有骶髂关节周围及腰腿痛,晨僵。实验检查HLA-B27阳性,平片及CT图像表现骶髂关节模糊,硬化及囊样变。结论:CT检查骶髂关节侵蚀情况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的较可靠、满意的检查,尤其对临床高度疑诊而平片显示正常或可疑者的鉴别及确诊意义甚大。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CT 检查 X 线平片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疗效与治疗体会。方法我院关节科2007年3月~2013年3月共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患者并发的强直性髋关节56例(96髋),男55例,女1例,年龄(18~42)岁,平均25.6岁,其中髋关节骨性融合34髋,纤维融合62髋。病程(5.8~27.6)年,56例患者中贫血21例,其中轻度贫血14例。伴随骨质疏松34例。除去3例失败患者,纳入53例(92髋)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的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的变化,并观察强直性髋关节进行置换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均运用我院关节科电子随访病例系统进行跟踪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定。随访时间(1.4~7.2)年,平均3.7年。随访的53例(92髋)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36.2±12.1)°,Harris评分平均(23.2±10.2)分;术后1年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183.4±17.6)°,Harris评分平均(78.6±6.9)分;髋关节总活动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Harris评分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例失败病例中1例松动,1例脱位,1例感染,松动和感染病例进行了翻修术,脱位病例进行了复位,目前随访均良好。结论强直性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全面的评估和精湛的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髋关节炎 骨盆后倾 髋臼成形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目的报告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6例(男5,女1)。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8岁)。粗隆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cm×2cm-8cm×4cm。股外侧肌带蒂肌瓣转移至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区,在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例肌瓣发生小片植皮坏死,经3周换药处理自然愈合。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年,受区外形较好,慢性骨髓没有复发。髋关节功能用HSS评分标准评定其疗效,优5例,良1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

  • 标签: 骨髓炎 股外侧肌 带蒂肌瓣 大粗隆
  • 简介: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骨关节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的外周作用。方法在膝关节骨关节模型大鼠的关节腔内注射100gLeptin后,取胫骨平台,分别用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胫骨平台软骨中Leptin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变化。结果骨关节关节软骨Leptin、IGF-Ⅰ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关节软骨;Leptin并不能增加或减少骨关节晚期关节软骨IGF-Ⅰ的表达。结论Leptin是软骨细胞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外周调控因子,但对骨关节晚期关节软骨保护作用不明显。

  • 标签: 瘦素 骨关节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关节软骨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肱骨外上髁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病程12天~10个月,平均病程3.89个月。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治疗[冲击波:冲击压力80~260kPa(0.8~2.6bar),冲击频率4、6、8、10Hz,冲击剂量500次,每次治疗冲击4次共2000次。超短波:频率27.12MHz,波长7.3m,输出功率200W。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只使用超短波治疗(频率27.12MHz,波长7.3m,输出功率200W。连续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0.31±0.47)分vs(5.66±1.29)分,对照组(1.27±0.99)分vs(5.79±1.32)分](P<0.01),但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5.35±0.80)分vs(4.52±0.33)分](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治疗后早期,治疗部位有时会出现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且个别患者还有疼痛感加重的现象。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肱骨外上髁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超短波治疗。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超短波 肱骨外上髁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