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据LongCZ2018年1月31日[SciAdv,2018,4(1):eaap9004-eaap9004.]报道,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描述了一种新的CRISPR方法,这种新方法或许有望利用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患者机体的多能干细胞来产生健康的心肌,这种新方法还克服了此前研究人员对DMD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时遇到的多种问题。

  • 标签: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治疗 研究人员 多能干细胞 LONG ADV
  • 简介:胶原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中,其提取、分离、纯化和表征方法日趋成熟。文章从原料选取、除杂、提取、纯化、灭菌等方面,比较了Ⅰ胶原的基本制备原理与常用方法,总结了Ⅰ胶原的结构表征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Ⅰ胶原的发展前景。

  • 标签: Ⅰ型胶原 材料制备 性能表征 生物材料
  • 简介: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动脉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及在PAH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6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PAH患者32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34例,平均年龄32.4岁。选择同时间段在体检中心体检的17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136例;平均年龄34.3岁。两组均进行血液分析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PAH患者均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PAH组MPV较对照组高[(9.08±1.20)fLvs(8.15±0.74)fL,P〈0.001]。在PAH组中,其中轻中度44例,重度284例。重度PAHMPV较轻中度PHA高[(9.2±1.1)fLvs(8.6±1.3)fL;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PV〉8.75fL作为分界点预测PAH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59%。结论MPV水平与PAH存在明显相关性,MPV能作为诊断PAH的一种炎性标记物。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平均血小板体积 炎性标记物
  • 简介:近年来,电阻抗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对电阻抗技术做了简单介绍,对其应用于临床检验中的几大项目,如细胞计数与分类、微生物鉴定等方面做了综述。电阻抗技术较其他传统检验方法具有高灵敏性、操作简便、快速等明显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电阻抗技术 临床检验医学 细胞计数 微生物鉴定
  • 简介:目的对比TightRope系统和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b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NeerⅡb锁骨远端骨折患者37例,其中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17例,锁骨钩钢板治疗组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后3、6、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但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手术切口更小(P〈0.01)。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术后3和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锁骨钩钢板组,尤其在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和活动范围方面(P〈0.01)。术后12个月锁骨钩钢板治疗组与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相当,但前者的疼痛评分仍低于后者(P=0.02)。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术后1年内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不需要翻修手术。结论双切口结合TightRope带袢双钛板治疗NeerⅡb锁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与锁骨钩钢板治疗相比更利于早期症状改善和功能康复。

  • 标签: 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 TightRope系统 锁骨钩钢板
  • 简介:丙烯酸基骨水泥固定植入假体仍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较差,与骨组织界面不能形成良好的生物结合而导致假体松动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单体的聚合热、残余单体的细胞毒性及固化后的结构缺陷等所致。文章简要分析了目前骨水泥的研究应用现状,包括丙烯酸单体的改性、助剂的功能化及其固化方式的优选等。在改善生物相容性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是磷酸钙盐的复合或掺杂等。

  • 标签: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人工假体 植入材料 组织相容性
  • 简介:设计一种下肢智能训练系统,对下肢运动障碍患者进行科学化的康复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行走能力。本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并采用AVR单片机作为下位机核心控制芯片,采用伺服控制系统作为动力机构,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行走机构来模拟正常步行,实现对患者行走训练,并通过PID控制算法对系统运动进行精确控制。实验表明,本系统具有较高精度及较好的疗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伺服控制系统 下肢康复 计算机技术 AVR单片机 PID控制算法
  • 简介:石墨烯材料是一种新兴的二维碳材料,在生物传感、肿瘤诊断、药物和基因载体、抗菌抗病毒、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石墨烯材料能促进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具有抗菌性和载药缓释性,在骨科生物材料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石墨烯材料在骨科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相关研究的细胞、分子机制,以期为未来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可取的信息。

  • 标签: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生物相容性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抗菌
  • 简介: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MG,sEMG)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它蕴含信息丰富并且与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用来识别运动意图和利用肌电反馈评估肌肉功能状态。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逐渐将sEMG的应用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本研究总结了肌电-计算机接口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肌电-计算机接口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意图 肌电-计算机接口 肌电反馈 虚拟现实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髓腔内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对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0侧。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术中股骨髓腔内止血),对照组(不予股骨髓腔内止血)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氨甲环酸(术前30min,1g/100mL静脉滴注,术毕术区灌注0.5g/50mL,术后6h,1g/100mL,静脉滴注)止血基础上,股骨髓腔内选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改良Gibson入路),由同一术者完成。结果术中股骨髓腔内止血组的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输血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均有一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均无假体松动,术后半年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表明股骨髓腔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能有效、安全地减少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

  • 标签: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 全髋关节置换术 止血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盆骨折的患者22例,随机分为3D组和对照组,3D组病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模,术前模拟手术,定制个体化解剖钢板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所有病例记录手术所用时间、出血量和内固定物的长度、弧度、螺钉数量和方向,术后应用Matta评分评估疗效,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8月,Mata评估标准均为优,3D组手术时间为(60±12)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为(218±63)m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手术入路与术前设计一致,内固定位置与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完全一致。结论3D打印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骨盆骨折,可以给每一位骨盆骨折患者设计个体化解剖形内固定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且具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3D打印 个体化治疗 骨盆骨折
  • 简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多媒体文本中不同的字体强调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不同字体颜色和加粗(3X2)的字体强调方式作为实验组,以黑色不加粗的字体作为对照组来进行实验设计,从总注视次数、阅读时间、目标区停留时间3个眼动指标对学习者认知加工过程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有字体强调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没有字体强调;在被研究的5种强调方式中,蓝色加粗的字体强调方式下的阅读效果最佳。

  • 标签: 眼动仪 多媒体课件 字体强调形式 眼动指标 蓝色加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双入路法内窥镜下进行跖筋膜松解术的临床应用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骨科对经过保守治疗9个月以上仍无效的20例(22足)跖筋膜炎患者,在改良双入路内窥镜下进行跖筋膜松解术。在足底内侧建立两个通道,首先在跖筋膜下方进行清理、松解,切开跖筋膜内侧1/3-1/2,进入跖筋膜上方间隙进一步松解。12例存在跟骨骨刺给予切除骨刺,3例存在足底麻木者给予松解足底外侧神经及第一分支。分别对治疗前及治疗后6~9月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AOFAS-AH)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0例(22足)切口均甲级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改良双入路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术治疗后,随访6~9个月,20例(22足)患者AOFAS-HA评分明显增高,平均由46.8分升高到89.1分,VA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由8.6分下降到1.2分,优良率达90%。结论改良双入路法内窥镜下进行跖筋膜松解术具有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势,是治疗顽固性跖筋膜炎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双入路法 跖筋膜松解术 关节镜
  • 简介:提出用两种不同配比的油膜与盖玻片相间叠放的样品模拟皮肤结构,在单边磁体共振仪上进行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量与一维分析实验。利用该方法实现检测来自不同年龄女性受试者的前臂腹侧和背侧,实现对皮肤老化过程的评估。结果表明在上网真皮中,T2值的增加与年龄增加导致的皮肤老化有直接关系;对于大多数受试者来说,检测到暴露于紫外线下的前臂比受到保护的前臂的T2值也会增加,这与随着时间的衰老,皮肤内胶原含量下降,自由水的成分增加是一致的。

  • 标签: 单边核磁共振 实时检测 皮肤老化 一维分析 横向池豫时间
  • 简介: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所收治的需要手术治疗,植入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钢板的锁骨远端骨折的骨质疏松性患者38例,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内固定前、术后3月和术后6月不同时间点的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周外科评分以及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发现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以及锁骨远端钩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但是在手术治疗效果方面,术后3个月时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较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上,面对骨质疏松患者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或锁骨钩板治疗,都可以有效重建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采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

  • 标签: 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例,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8.7岁。其中9例患者固定4个节段,5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3-S1,4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2-L5,2例患者固定5个节段,均固定至L2-S1。根据病变的情况在固定节段内选择性行椎间融合,其中2例患者融合了2个节段,7例患者融合了1个节段,2例患者未行椎间融合。通过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functionalIndex)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观察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指数(DHI),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变化情况,术后2年CT二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术后2年CT三维重建观察有无PEEK棒断裂或变形。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24.6±1.7(22~28)月。平均手术时152±25(120~21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518±248(300~1000)mL。ODI评分术前49.6±12.2,末次随访15.5±3.7,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AS评分术前8.1±0.8,末次随访时1.7±0.6,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融合节段的DHI术前0.343±0.091,末次随访DHI0.321±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24个非融合节段中,ROM术前平均9.3°±1.5°,末次随访2.3°±0.5°,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行椎间融合的11个节段在术后2年随访时共8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72.7%。术后2年随访时无PEEK棒断裂,变形情况出现。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PEEK棒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多节段
  • 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枕颈角 策略 后枕颈角 Takami'枕颈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