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脑血管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血管功能活动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脑血管功能活动可为预防和治疗脑血管性疾病奠定基础.迄今为此,关于脑血管功能活动的确切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其调节机制主要有四种学说:肌源学说、代谢学说、神经源学说、内皮细胞学说[1].本文就从神经源学说的角度,对脑血管的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脑血管性疾病 血管神经支配 神经源学说 功能活动 形态学研究 主要疾病
  • 简介:目的分析盆底康复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所收治的46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方法,将两组阴道分娩产妇的防治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2,P=0.032)。对比两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的SUI(压力性尿失禁)与POP(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的SUI与PO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提高盆底肌力,减少SUI与POP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防治作用显著,在临床上有借鉴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盆底康复训练 阴道分娩产妇 盆底功能障碍 防治作用
  • 简介:对12只家兔下颌骨的血管进行造影,铸型,墨汁灌注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下列结果:(1)下颌骨体的颊侧粘骨膜由面动脉分支供应,舌侧粘骨膜由颏下动脉和舌下动脉的分支共同供应,下颌支表面的粘骨膜由局部肌动脉供应,这些肌动脉分别来自面动脉,颞浅动脉,下颌动脉,下牙槽动脉的分支。(2)下颌骨的体接受来自其粘骨膜动脉的供血,但主要是接受下牙槽动脉供血;下颌支接受局部肌动脉和粘骨膜动脉的供血。(3)下颌骨皮质内和骨孔内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向内与骨内牙周膜和骨髓腔内的血管有丰富的交通,向外与骨外粘骨膜的血管有丰富的交通,这些血供特点为下颌骨截骨术后移动骨块能从粘骨膜蒂得到血运代偿提供了形态基础。

  • 标签: 下颌骨 血液供应 血管构筑
  • 简介:利用多点分压插管灌注、均衡灌注量与压力、高低浓度填充剂合理选择、多种铸型剂搭配使用、混合腐蚀(自然、碱、酸)结合等方法,全身整体管道铸型研制技术已日趋成熟,已由单一的全身动脉管道铸型发展到多管道全身整体铸型;由保存骨骼全身整体管道铸型[3]发展到保存骨关节全身整体管道铸型。腐蚀用时从以往自然腐蚀1年多缩减到2-3个月,碱腐蚀仅需2~3d。因高浓度碱腐蚀性强,全身整体腐蚀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极高,既是及时采取有控制性腐蚀措施,对骨关节也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往往难以制作出高质量标本,故现多采用自然腐蚀法或混合腐蚀法。

  • 标签: 血管铸型 骨关节 全身 研制 腐蚀性 多管道
  • 简介:利用45只经墨汁与乳胶混合液灌注的大鼠脑标本,观测大脑中动脉的起始,行程及表面投影,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可分三段,中段较长,分支较少,表面为蝶骨大翼覆盖,著者认为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血管的最佳阻断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中段,经蝶骨大翼行颅骨开窗可达此部位。

  • 标签: 大鼠 大脑中动脉 蝶骨大翼 脑缺血
  • 简介:目的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之间,持续4~7d平均(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本组患者没有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管内亚低温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分析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脑卒中后伴发睡眠障碍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舒乐安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伴发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养血清脑颗粒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简介:骨是一种不断重塑的活性组织.骨重塑是由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两个过程协调完成.对骨吸收起主要作用的是多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巨细胞,每个细胞具有2-100个核不等,直径可达100μm,位于哈佛系统内的骨内膜表面和骨膜下表面.尽管许多调节破骨细胞生成及骨吸收的因素仍然未知,但对破骨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认识已有了很大进步.

  • 标签: 影响因素 破骨细胞 细胞功能 激素 破骨细胞活化因子 破骨细胞抑制因子
  • 简介:神经生长因子的多功能性王廷华,吴良芳,廖德阳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学研究室成都610041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作为一种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着特定类型神经元的存活和发育,这一点已有诸多的实验证实[1,2]。然而现今将N...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多功能性 神经系统 炎症 免疫系统
  • 简介: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几种生物活性肽发育的初步研究姚忠祥,李泽桂,蔡文琴,孙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最近蔡文琴等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足月胎儿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心钠素mRNA和神经肽YmRNA,说明人脐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合成这类生...

  • 标签: 脐血管 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肽 发育
  • 简介:下丘脑弓状核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刘广益,方一心,曾志源泸州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泸州646000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弓状核(arcuatenucleus,ARC)是下丘脑的重要核团之一,结构复杂,联系广泛。近年来,众多...

  • 标签: 下丘脑 弓状核 形态结构 生理学
  • 简介:组织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死记形态结构而忽略其功能.组织学研究的又是人体微细结构,肉眼看不见摸不着,显微镜下也只能看见某个平面.如果死记形态结构,没有理解,确实枯燥、抽象、难记.这样学的知识既零碎,又死板,没有多少用处.实际上组织学研究是从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是一门相当活跃的医学基础课.如果把形态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就可化枯燥为形象,变死板为生动,把看起来零碎的、互不相干的形态结构变为有逻辑性的系统知识,使其易学、易懂、易记.

  • 标签: 举目形态 功能举目 形态组织学
  • 简介:目的探讨人腓总神经及其功能束的定位与定量情况。方法取20侧成人尸体腓总神经,采用Kam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并对其分支走形、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片内可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γ-薄髓神经神经、交感节后无髓纤维。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躯体运动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内下象限、外侧和后内侧;躯体感觉束主要位于神经断面的外上象限、后外侧和前内侧。腓浅神经纤维束及其各种神经纤维数量都比腓深神经多(P〈0.05)。结论腓总神经及分支内感觉纤维与运动纤维相互混合,且存在同种纤维分区聚集现象。

  • 标签: 腓总神经 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乙酰胆碱酯酶
  • 简介:Micro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调控性小分子RNA,通过降解靶基因mRNA或者转录后抑制靶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microRNA参与调控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以及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病理过程。本文就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MICRORNA 基因调控 肿瘤治疗
  • 简介:肝细胞核因子6(HNF-6)属于肝细胞核因子家族中的ONECUT蛋白家族,是肝脏内调控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在肝脏较多表达,并含有在进化上相当保守的DNA结合区,通过与各种靶基因调控区顺式作用元件的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对肝细胞分化和代谢过程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HNF-6不仅参与肝,胰的发育调控过程,还参与肿瘤、组织再生等多个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控。现对HNF-6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综述如下: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6 器官发育 肝脏再生1
  • 简介:本文用6只成年家兔的基底节,分别制取连续切片、垂直切片和各向同性均匀随机切片,估计节内毛细血管的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长度密度。结果显示,在不同切片厚度及不同放大倍数下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而在同样切片厚度及同样放大倍数的条件下,用不同切片方法所得估计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本文对该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切片方法 基底节 毛细血管密度 体视学
  • 简介: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生物活性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研究蔡文琴,姚忠祥,李泽桂,孙榆等第三军医大学1.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证明在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六种生物活性肽,其分布区别于神经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含量明显多于脐动脉内在细胞。...

  • 标签: 脐血管 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肽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